“岁月失语,惟石能言。”各类文物资源是栖霞区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更是地域历史记忆保存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目前栖霞区三普文物点共计118处,涉及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五大类。本次文物普查将对三普已认定、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复查,同时调查、认定、登记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地毯式”的调研,旨在全面摸清栖霞不可移动文物家底,持续完善栖霞区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目录,实现“栖霞文物知更多”。
在正式调查启动前,普查队接受了“南京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培训班(第一期)”为期一周的系统培训,为文物普查工作奠定了扎实的技术支撑。6月,普查队选取西岗街道鼓楼医院紫东院区窑址进行试点调查,开展实操演练,以全面掌握普查流程、技术要领和所需时间等,确保正式开展文物普查工作时“不出岔子”“没有乱子”。
正式启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外业调查工作以来,普查队员以街道为基本单元,秉持着“由密到疏”的原则,率先从文物资源点相对集中的龙潭街道开始普查。调查中,普查队员各司其职,采用传统田野调查与现代化技术手段相结合的方法,运用无人机、数码相机、测距仪、RTK等专业设备,进行拍摄、测距、定位、现场绘制平面图、核查三普表格等。
每日由内业小组专职人员将文物普查信息上传至四普平台,进行信息的整理、复核、校正和制图等工作。出现无法确认的问题时,交由外业组补充调研,直至内外业数据核验成功。“内外结合、当日普查、当日处理”的工作方针,进一步夯实了文物普查工作的根基。
普查队员肩负赓续历史文脉与“文化薪火”传承的使命,以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正高质高效、有条有序地推进着栖霞区文物普查工作。同时,普查队伍深知作为“答卷人”的使命重担,通过瞄准思想与行动两个关键方向,一笔一划努力绘就独一无二、尽善尽美的栖霞四普“亮丽答卷”。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文物四普工作正式开启之前,栖霞区文旅局与普查队伍便开展工作会议,阐明栖霞文物四普工作内涵与具体要求。在各街道实地调查之前,也会开展相关部署会议,统一思想观念,达成行动共识。普查队长还时不时在调查过程中分享一些文物背后的小故事,让队员们在故事中更深切地感悟文物的美好与保护传承文物的重要意义。普查队伍将永葆“文物保护传承”的初心使命,时刻绷紧“思想之弦”,努力追寻与文物的“双向奔赴”。
“长安何处在,只在马蹄下”,唯有真正“甩开膀子”,才能推动栖霞文物四普工作高质高量完成。普查队伍先后在龙潭街道、燕子矶街道、栖霞山风景区、栖霞街道开展实地调查工作,他们曾被野犬追逐,他们曾在杂草中穿梭,他们曾在雨中勘察,他们曾经历过无数次白天调研、晚上整理的充实日子,他们曾在深更半夜探讨如何提高普查质量与效率,他们也曾分不清工作日与休息日,在周末也相约一起调研……无论面临何种困境,都不曾降低普查队伍的工作热情;无论条件如何艰辛,也不曾放慢普查队伍砥砺前行的坚定步伐。他们通过勤恳务实的行动,确保栖霞文物四普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回顾普查工作时光,普查队员们为确保实地调查扎实开展,连日来穿梭于荒山野岭、村落街巷,足迹遍布栖霞区各个角落,仔细勘查每一处文物,认真测量、记录,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为了精确采集普查数据,摔倒擦伤、钻爬跳跃,被蚊虫叮咬,被野狗追赶,也成为普查工作中稀松平常的小插曲。这一过程中,区文物主管部门的积极协调,相关职能部门、文物保护志愿者的不断参与,共同建立了良好的协作机制,形成了强大的工作合力。此外,许多本地居民也主动提供线索,为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贡献了社会力量。
目前,栖霞区三普点的外业复查任务已过半,普查进度明显加快,但 “四普”工作还未结束,队员们仍在努力。普查队长杨宏发表示,“我们要坚持用双脚丈量着土地,高质量摸清自身文物“家底”,以实际行动展现责任担当,高标准、严要求做好文物普查各项工作”。
拟稿人:张 旭
发布人:邢 鹏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作分享之用,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所标来源非第一原创, 请私信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