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光明日报》刊发我校党委副书记、校长蔡海生的署名文章《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提升核心竞争力》,介绍学校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校地共生、坚持守正创新,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以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宜春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与地方高质量发展需求,聚焦区域特色和未来产业发展趋势,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
坚持立德树人 筑牢师生命运共同体
学校把立德树人和育人职责落到实处,做到以生为本,筑牢师生学习共同体、成长共同体、发展共同体。
在育人理念方面,学校进一步明确“学生在哪里,我们的工作责任就要到哪里;学生的培养目标要求在哪里,我们的教育教学培养就要到哪里;学生的需求期待在哪里,我们的贴心服务就要到哪里;学生的问题风险在哪里,我们的教育警示就要到哪里”的工作理念。打造“五个一流”文化,努力形成一流的师德师风、一流的教学学风、一流的校风班风、一流的工作作风、一流的育人新风。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以新型应用型拔尖人才培养为核心,持续打造“产、学、研、训、创”五位一体的协同育人平台,强化“就业-专业-产业”三业联动,培养产业所需的应用型创新型专业人才。对接省市重点产业发展和“四新建设”工程,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本科招生专业从69个优化至54个,30%的专业直接服务于地方产业。从数理化生4个专业学院的学生中选拔部分优秀学生,开设“新工科”实验班,聘请杰出校友陈仙辉院士作为指导老师。
我校举行“宜春学院新工科实验班”开班仪式。
坚持校地共生 推动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学校充分发挥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重要交汇点的积极作用,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与地方高质量发展需求,深化产教融合、校地合作,打造校地命运共同体。
学校立足地方,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制定并落实《宜春学院服务地方发展行动计划》,聚焦宜春新能源产业、富硒农业、中医药产业等发展,成立了5个现代产业学院,其中新能源产业学院、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产业学院获江西省重点建设产业学院。
学校积极服务地方,寻找合作切入点,聚焦宜春市主导产业,重点布局锂电新能源、人工智能、硒与大健康等领域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发挥智力资源和科研平台优势对接地方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找准供需对接点,推进校地校企合作“五个一工程”,即“一个县市区、一位牵头校领导、一名对接联络员、一个服务团队、一批合作项目”,由县市区“出题”、宜春学院“接题”、校地校企“共同答题”,形成“合作任务化、任务清单化、清单项目化、项目成果化、成果长效化”融合发展模式。学校已与宜春市袁州区、万载县、经开区等签订校地合作协议,推动合作项目40多个;找好持久发力点,聚焦地方主导产业,建立产教融合联盟,派出30名省科技特派员、139名市科技特派员参与企业科技攻关、产品研发。近2年服务400余家企事业单位,签订500余份科技服务协议,获得12项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其中约60%为联合企事业单位申报。
我校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地合作。
坚持守正创新 提升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
现代化水平
学校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出台工作方案和实施方案,明确24项重点任务,重点围绕办学理念、发展谋划、内涵建设、人才培养、绩效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改革。
在发展谋划方面,学校坚定“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全面提升学科专业水平;第二步,早日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第三步,努力争取成功升格大学。实现“三个提升”,即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打造“三个示范”,即把学校打造成示范应用型高校、产教协同育人示范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基地。
在内涵建设方面,学校全面打造宜学、宜教、宜研、宜业、宜居“五宜特色”校园。“宜学”即让老师潜心教学、让学生安心上学;“宜教”即更好满足教育教学需要,建好更高水平、更有情怀的师资队伍;“宜研”即更多为科学研究服务,更多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宜业”即为师生创造更好的条件和推动更快的发展,就业有去处、事业有奔头;“宜居”即推动校园环境综合整治,做好每一件民生实事,让教职工“安居乐业”、让学生“静心攻读”。
面向未来,宜春学院将以更主动的作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办出特色、办出内涵、办出水平,以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YCU
— Since 1958 —
文章转载自:光明日报
编辑:熊文娟
校对:陈芳祺
编审:何杰
监制:敖林珠
终审:詹婷
宜春学院融媒体中心
2024年1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