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楚剧小调(作者:李希安)
小调是楚剧的聚宝盆、所有的楚剧元素都能在小调里找到它,也是从业者创作的素材库。构成楚剧声腔、音乐体系有三大支柱,这三大支柱是,板腔系统、小调系统和高腔。如果更细致分类,统领节奏的鼓板锣鼓系统也应另成一支纳入其列。鼓板锣鼓系统最显著的功能是以独立的音响效果和节奏型与各种声腔结合,完成其功能表达。这样,确切的说,构成楚剧声腔、音乐体系应有四大支柱。综合起来看,因为这个系统的完善,使得楚剧在表现功能上有了巨量的储存,支持了一个剧种的独立存在。
这里谈谈我对楚剧小调的理解。《武汉戏码》最近公布了中唱1954年录制的楚剧《卖杂货》选段,由钟惠然、吴玉仙演唱,武汉光明楚剧团乐队伴奏。剧中,两位老先生唱得有声有色,活灵活现。其中《绣荷包》尤显轻松活泼。
楚剧《卖杂货》1(钟惠然、吴玉仙)
刘:(唱杂货调)清早起来出门外喏,天气清和,天气清和人爽快,挑起货担来,噫唷,出去做买卖。城里买货到乡下卖喏,不图大利,不图大利只图快,买点油和盐,噫唷,赚几个零用钱,挑起担儿往前行喏,一定要到、一定要到王家村,看看那个人,噫呀,准备好接亲。(叫卖)美人娇,雪花膏,梳拢篦子、香粉、香肥皂。王:(唱四平)今乃是艳阳天春光温暖,百花齐放鸟声喧。我的妈说:刘家娶亲日期不远,王秀英为的是忙赶嫁奁。
楚剧《卖杂货》2(钟惠然、吴玉仙)
王:(唱绣荷包)一绣赵延(噔噔)前辈古(嗬嗬),手牵牛来(噔噔嗬嗬梅子梭,情郎奴的哥),肩背犁(嗬士嗬,噔噔嗬嗬梅子梭,情郎奴的哥)勤劳算第一。二绣刘海(噔噔)砍樵的汉(嗬嗬),他与仙姑(噔噔嗬嗬梅子梭、情郎奴的哥)配良缘(嗬士嗬,噔噔嗬嗬噔噔嗬嗬梅子梭,情郎奴的哥),刘海戏金蝉,(嗬士嗬)上面绣红花(青梭),叶儿绣得大(流梭),花线用完(青梭流梭流啷玉梭洋玉梭、噫么奴的姐姐)无办法(士嗬流梭)。索子已搓起,急忙纳鞋底,纳得不稀又不密,纳得不稀又不密,万字道回印,正在脚板心,拿到刘家好见人,拿到刘家好见人。刘:(唱杂货调)正行抬头目观定喏,不觉来到、不觉来到王家村,鼓儿响连声,(唷)召来买货人(啊嘿)。小调是楚剧的独门铳,别人拿不走。
1965年,由方光诚、余笑予老师带队,我和周长松。丁素华一行6人到北京学戏,从中国评剧院学回了小戏《巧送钱》,移植成楚剧,这个戏,方光诚老师就是用的小调《卖杂货》。大伯唱:“耳听得门外有人声呐嗨哟,大伯大伯叫连声呐,前去瞧一瞧,咿呀歪约,小冯转来了咿呀嘿。”,楚剧是由“哦呵腔”诞生的农耕时代走到当代的,情调不变,观众依然感到亲切,这就值得我们搞戏的人深思啊,小戏后来,大伯大妈骑着毛驴,把小战士给的钱送回去哪一段“跑驴”唱段,用的就是稍加修饰的“绣荷包”,观众的那个热情,每到此处就是满堂彩。
调子是老调子,观众是新观众,为什么仍受欢迎,观众就那么“因循守旧”“不求进取”吗?从这一点着手,看楚剧的生命力是很好的路径,也是个值得研究的大课题。还有一个影响最广泛的例子是楚剧《赶会》。就那么两段小调《扭丝调》、《应山调》,“盘根子藤来节节青”,它就是“越看越有味”。还有像《打豆腐》,用的就是“小采桑”调。你一句,我一句,你半句,我半句,穿插着唱,推着磨唱,观众在乐不可支中体会到艺术家的匠心。几代人的努力,铸就了楚剧小调的完善和定型,小调的存在就是楚剧的底色。
只到当下,楚剧在民间遍地开花,每当节戏、谱戏、大型活动集会,主办方给剧团送“腰台”,整猪、肥羊、绑着若干人民币的“摇钱树”往舞台上送时,总是由演员唱着“绣荷包”、“摘花调”,伴着锣鼓去接受礼物,舞台和观众融为一体的热闹场景,仪式感的体现出这场看戏演戏活动的高潮,每到此时就是楚剧小调和锣鼓曲牌大展身手的时候。
小调最擅长凸显浓郁的地方语言特色,如《讨学钱》,那就是哼出来的黄陂话,在中南五省汇演开座谈会时,中南局书记陶铸一开口就谈他在新四军五师看《讨学钱》,《讨学钱》讲的是一个平庸的张先生误人子弟的故事,唱腔的生动简练,自然是吸引陶铸的重要因素。国家主席李先念在当副总理的时候,在东湖茶港看《杨绊讨亲》,头天看了一遍,上台接见演员就叫“杨绊在哪里?”兴致勃勃,第二天又点这个戏,请邓子辉副总理来看。《杨绊讨亲》唱的就是《讨学钱》调,其中唱杨盼唱得最好的老演员杨少华,原来就是五师楚剧队的名丑。那天给李副总理演出的杨绊是学生段兰青,以后的省楚剧院副院长袁希治演的赵能言。
楚剧《杨绊讨亲》剧照
李雅樵老师从1964年开始,就担任楚剧科几乎所有现代戏的唱腔设计,余笑予导演的《斗书场》钱有声的唱段“我姓钱名有声排行第五”,就是用的《讨学钱》调,他讲述自己的说书经历,不但有强烈个性色彩,还是长段叙事,“我姓钱哪名有声排行第五,人称我是钱快嘴威震五湖。”在总结李雅樵省戏校教学贡献的活动中,熊文波、丁素华、杨启旭、田泽忠和我,兴致勃勃地为这段唱做过深入的回顾。这段腔,明显的在方言色彩的基础上拓展了小调的叙事功能。但凡楚剧新创剧目,几乎都有《讨学钱》调的介入,乃至于像影响广泛的湖北大鼓,就是从《讨学钱》调独立出来,自成新的曲艺样式的。我1986年创作、导演的《刘崇景打妻》也有《讨学钱》基调和其它两个小调的参入。(作曲:周家球)一个创作剧目,演了38年,多剧种移植,多团队接力上演,至今长演不衰。这和它的小调的选用有很大的关系,很显然,它的唱段的色彩直接烘托了剧情的风格和生动性。
李先念、张体学接见湖北戏校学生
小调在历年的创作实践中,有“小调扛大梁”的美誉。像《十枝梅》、《应山调》等小调的实际运用,在许多剧目中诸如《双教子》、《彩凤搏鸦》等剧中,就大大拓展了小调的抒情和叙事功能,这是很大的成功,它的实践经验很值得总结。像《悠悠柳叶河》、《你是一条河》、《养命的儿子》 那不是“投入的爱一次忘了自己”情绪化所能了事的,戏曲创作最不能“忘了自己”,必须是唱楚剧,我唱楚剧、人物唱楚剧。这种成功提供了一种启示,只要路径对,小调可以大有作为。小调的色彩性的表达和板腔的叙事性表达的完美结合,将会使楚剧声腔的表现力极大地加强。
楚剧小调的命名也有自己的特色。楚剧小调的命名,最集中的体现了楚剧艺人的创造性。为什么这样说呢。楚剧的前辈艺人的个人修养,给予了他创造人物时的个性色彩,这个个性色彩就逐渐形成了固定的曲调,怎么给曲调命名呢,楚剧长于表现家庭小事,它的剧目《卖杂货》《讨学钱》《探亲家》《卖棉纱》等等,给曲调命名常常就取用了戏名定调名。所以说楚剧小调调名,往往体现了楚剧前辈艺人丰富生动的创造力,这是再高名的作曲家冥思苦想也不可能发明出来的。
小调和正腔完美结合,较典型的例子是《李双双》中李双双的女迓腔“孙家庄变了样”唱段,其中“不平常”、“剩余粮”、“一天更比一天强”的不规则结构型,是小调典型的结构特点,这种有别于正腔的短促、跳跃不规则的结构型,配上欢快过门和打击乐的烘托,准确的表现了李双双面对丰收景象满心欢畅的情绪,紧接着导出正腔,让她回忆“十八岁来到孙家庄”的情景,叙述与喜旺之间的爱怨矛盾,有效地树立了李双双鲜活的人物形象,极高明地提升了迓腔的表现力。类似这种小调风格与正腔相融合的手法,其它成功作品还有很多,如《追报表》中“我们的队长讲认真”唱段,《红管家》中红管家唱段“大妈持家真勤俭”。
楚剧小调究竟具有哪些长处,小调在创新时采用的作曲技法有那些,省艺研所楚剧音乐理论研究者余洁清有专著论述。(黄峰、唐君正提供了余洁清专著。胡岩为文章数码化做了大量工作)以后将陆续展示。
个人体会,供方家指正。
(作者:李希安)2024年11月6日
《楚剧小调的创新技法》
作者:余洁清(已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