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祥这位退役军人,好样的!

时事   2024-12-30 19:38   广西  

人物介绍:


王江桥,男,汉族,1972年10月出生,湖北孝感人,高中文化,中共党员,1990年12月入伍,1993年12月退役,1994年至今在凭祥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环境卫生管理中心工作,现任管理中心副主任、工会主席。他退伍不褪色,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退役军人的责任与担当,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环境卫生等工作,先后被上级评为“先进工作者”、见义勇为个人奖、原南宁地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标兵、全区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获凭祥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崇左市第五届党代表、第六届崇左市道德模范提名奖和崇左市第三届“最美退役军人”称号,获得六项国家级专利。


●30多年,他始终保持军人本色,坚守初心,攻坚克难,在最脏、最苦、最累、最不起眼的环卫岗位,创新创造获得“六项国家专利”闪光奇迹,为百姓打造健康美丽的人居环境,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环卫建设新篇章,以实际行动奏响了一曲新时代平凡普通基层环卫人员矢志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拼搏奋斗之歌。


●30多年,他始终牢记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心系百姓,奉献为民,自觉主动当好群众的“勤务员”、办好群众的“心头事”、做好群众的“贴心人”,先后扶贫帮困120余人,以实际行动奏响了一曲新时代平凡普通基层环卫人员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仰信念之歌。


●30多年,他始终心系国防,情铸南疆,像一头任劳任怨的“老黄牛”,积极投身学雷锋志愿服务事业,先后代烈属为30名烈士扫墓,为1000余名前来祭扫的烈属提供服务帮助,以实际行动奏响了一曲新时代平凡普通基层环卫人员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幸福团结之歌。



一、30多年,他始终保持军人本色,坚守初心,攻坚克难,在最脏、最苦、最累、最不起眼的环卫岗位,创新创造获得“六项国家专利”闪光奇迹,为百姓打造健康美丽的人居环境,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环卫建设新篇章,以实际行动奏响了一曲新时代平凡普通基层环卫人员矢志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拼搏奋斗之歌。


1990年,他从湖北老家入伍,来到了祖国的南疆,勤奋好学,踏实肯干,任劳任怨,一直是连队里公认的标兵。1994年退伍后,他选择留在了第二故乡,从事了最平凡的环卫工作,他对工作认认真真,尽职尽责,像一头任劳任怨的“黄牛”,一直坚守着那份不变的初心。


每日清晨5点45分左右,在南疆边城——凭祥的街道上,总能看到王江桥工作的身影,此时的他已经协调和安排好早晨的城市清洁工作。


自踏入环卫领域起,30年来,王江桥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攻坚克难,无私奉献,展现着新时代优秀共产党员、优秀退役军人的风采。 



保障城市环境卫生,营造整洁优美的人居环境是环卫工人的主责主业,虽被誉为“马路天使”和“城市美容师”,但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清洁工作有时反而遭到市民群众的抱怨。一是清扫车与洒水车所经之处扬尘四处飘散,仅从路边扫至人行道上,并没有彻底解决灰尘问题;二是存在行人经过洒水车时水雾溅在身上的现象,影响市民正常通行。


爱琢磨,主动学,活到老,学到老就是王江桥那股扑在岗位上的“牛劲”。他虽然文化不高,年龄也已经52岁,学习劲头却不亚于年轻人。


王江桥作为一名退役军人、党员、脱贫攻坚战的一份子,一直秉承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信念,了解到群众心声后,他一直将这件事放在心上,不断思考解决办法,如更换一台全新洒水车需花费六十多万元,短期内无法实现换新要求。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何不根据需求改造一台?”这样的想法在王江桥脑中浮现。


一不做,二不休。他展现出军人言出必行的本色,立刻找来同事,对洒水车部件细节进行细致研究,并结合他在环卫一线28年的工作经验,反复讨论探索,发现老旧洒水车存在洒水泵需要人工操作及前洒水泵水压、喷水范围难控制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他们提出了将手动改自动、增设挡水板的设想。


然而,当王江桥正准备动手实施时,许多质疑的声音出现:“怎么可能,他有能力做创造吗?”“现在的洒水车用得好好的,等下越改越差怎么办?”“改装也需要花很多钱吧?”……质疑中充满了不解与不信任。


为了能够顺利进行改装,尽早造福市民群众,王江桥煞费苦心向同事解释洒水车工作原理,在日常例会上展示手绘的示意图。同时不断进行实验,证明其科学性与可行性。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王江桥终于获得改装批准,正式投入到改装工作中,进行第一版改造时采用人工开关,打开与关闭都较为麻烦,关闭时更是容易将环卫工人衣服打湿。经过查阅书籍及电子资料,他决定在手动洒水泵上加装电路控制系统,使其成为“手自一体”洒水车。


受到汽车挡泥板和钻头的启发,王江桥在洒水泵前增设“挡水板”,使喷水范围呈现出“扇”形,同时在水车前加装一根拥有14个高压喷头的装置,把原版喷头压力过小的装置改为可以随意调整水压大小的喷头,以实现将水量集中在车辆前方,产生更大推力将路面灰尘像利铲一样推向路面两边的排水口。


经过两个月的不懈努力,王江桥克服了稳定性、作业范围、作业高度、作业面抗压能力等方面难题,最终完成了这辆创新型高压水车,并获得国家专利。


当改装后的新型高压洒水车投入使用时,环卫中心的领导与同事们欢欣鼓舞、期待万分。经过反复实地工作验证,相同路段的清扫时间由原先的40分钟缩短至10分钟,用水量由一箱水减少至半箱,极大提升了工作效率,并实现节能、节水,绿色环保的目标。


市民们也纷纷为这辆新型洒水车点赞,终于不必为经过洒水车时溅湿身子而担忧,路面清洗效果也更为明显,凭祥市环境卫生管理中心管理员黄英秀称赞:“自从喷灌车改装以后,我们保洁阿姨的工作量减轻了很多,我们对这个改装车感到很满意。”新型高压洒水车工作质量与效果得到广泛认可。


王江桥自1994年从部队退役到凭祥市环境卫生管理中心工作以来,始终心系群众不忘初心,在平凡的岗位上彰显党员和军人本色,把人生金色的年华倾注于环卫事业,用辛勤的劳动换来了城市的靓丽整洁,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党员就是一面旗”的光辉誓言,用心血和汗水谱写一曲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青春赞歌。


“打造健康美丽人居环境”是王江桥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他所体现出的吃苦耐劳、勇于创新精神,是兢兢业业奋战在一线的工人典型,保障了南疆国门前美丽家园的整洁健康,展示了中国优美宜居的良好形象。在最脏最苦最累的环卫岗位上,一干就是30年,将满腔的情和爱无私地倾注到他所热爱的环卫工作上,用辛勤的汗水诠释着平凡的人生。


二、30多年,他始终牢记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心系百姓,奉献为民,自觉主动当好群众的“勤务员”、办好群众的“心头事”、做好群众的“贴心人”,先后扶贫帮困120余人,以实际行动奏响了一曲新时代平凡普通基层环卫人员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仰信念之歌。


百姓心中的“贴心人”,工作生活上时时刻刻都当“雷锋”。每天天还未亮,王江桥就已到城市卫生区域的各个角落巡查、指导和协调,虽然时常受到颈椎、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困扰,但仍坚持轻伤不下火线,带领团队,冲到工作的最前线,做好表率,以身作则,更能在关键的时候站得出、顶得上、干得好。


王江桥工作之余,有个“爱好”,就是走街串巷下乡去到每个环卫家庭了解情况,久而久之练就了一门绝活“家庭情况一门清”。全市几百名环卫工人名字、家庭情况都了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每次去了解情况,他那高大的身影,总是会引起群众的关注,热情的群众都会迎上去和他打招呼,他总是设身处地当好群众“勤务员”,办好群众“心头事”,做好群众“贴心人”。“能为困难群众实实在在解决问题,做点实事,我就很开心”。这是王江桥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王江桥最放心不下的是环卫工人周珍平的家庭,周珍平作为家里的顶梁柱,家里有70多岁的老人和2个未成年的子女,丈夫也是没有文化,一直以打零工为生,作为家里顶梁柱的她也患有一些慢性疾病,一家人生活得非常吃力。前几年,儿子又不幸得了白血病,沉重的医疗负担把这一家人压得喘不过气来。在困难面前,王江桥一边鼓励周珍平振作起来,一边联系社会力量救助,一家人在他的帮助下,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 


为了全面了解环卫系统的困难群众,他建立“困难帮扶微信群”,鼓励他们,帮助他们。多年来,王江桥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退伍老兵的初心。


一封来自脱贫户的感谢信在脱贫攻坚帮扶微信群中广泛传阅,信中没有华丽的辞藻,但里面的一笔一划,都源自一名叫农锡奇老人内心最真实的情感流露,充满着他对党和政府以及帮扶干部发自肺腑的感恩之情。


农锡奇是凭祥市上石镇油隘村的建档立卡脱贫户,夫妇两人年老体弱多病,留守在家,而子女常年在外务工,身边无人照顾。作为帮扶干部的王江桥,主动为农锡奇家排忧解难,经常到他家中探望慰问,而且每次去都给老人带一些生活用品,力所能及地解决他们因行动不便无法上街购物的难题。王江桥还时刻关注着老人的身体状况,只要老人身体不舒服,就能做到随叫随到,风雨无阻。在王江桥的积极帮扶下,农锡奇家享受到各项帮扶政策,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和关怀,更让他树立了战胜贫困的信心。为了表达感激之情,农锡奇便主动写下这封信。


老人文化程度不高,写起信来比较费力,但还是写了4页纸。“哪怕10页纸也写不完我对他的感激之情,他对我们家的帮助太多了,真的比亲儿子还亲。”每每说起王江桥,农锡奇都无比激动。


这封来信不仅仅是一份感谢,更是一份认可,发出了广大脱贫户共同的心声。


农锡奇老人今年84岁,夫妇俩年迈多病,无劳动能力,两个儿子又常年在外打工,无法在身边照顾老人。王江桥主动承担起照顾老人的责任,成了农家的常客。


2022年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王江桥被电话铃声吵醒,电话那边传来农锡奇老人急促的声音:“阿桥,我刚才起夜摔倒,现在爬不起来了,家里和周边都没有人,你可以送我去医院吗?”


“好的,您先躺着休息不要乱动,我马上开车回去!”雷雨交加、天黑路滑,王江桥驾着车沿着崎岖的边境公路,行驶了30多公里赶到上蒙屯,连夜把农锡奇老人送到医院。到医院后,王江桥给老人挂号,陪老人就诊……直到办理好一切住院手续,王江桥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此时天已大亮。一切安排好了后,凌晨五点半又回到了工作岗位。后来,老人的儿子认定了这位一辈子的好哥哥。“真的比亲儿子还亲。”每每说起王江桥,农锡奇老人都无比激动。


“如果没有桥哥,我女儿上不了学,也没有现在这份稳定工作,真是多亏了他。”农锡奇的儿子农志峰动情地告诉笔者。


原来,此前农志峰正在读高中的女儿看到家里经济比较困难,产生了厌学情绪,不肯再去读书。王江桥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家访开导,奔走联系多部门为其申请“雨露计划”助学金,保障其顺利完成高中学业。


急难险重任务面前更要当“雷锋”。每逢急难险重任务,“先锋部队”中总是少不了他的身影。这几年的疫情防控工作中,他总是冲在最前面。2022年3月中旬,凭祥这座边境小城按下了“暂停键”,身为党员干部的王江桥,冲在了先锋队伍的最前头,一方面作为网格员的他进小区、入楼栋,通过公示公告、微信群发、小喇叭、宣传手册、电子显示屏等媒介,多形式、多角度开展立体全覆盖宣传,积极争取居民理解、支持、配合防控工作,着力提升居民疫病防治知识水平和自我防护能力。另一方面,组织有限的环卫力量,加班加点对城市的环卫重点区域进行24小时轮番消杀,成为了抗疫战线上的最美的“逆行者”。


三、30多年,他始终心系国防,情铸南疆,像一头任劳任怨的“老黄牛”,积极投身学雷锋志愿服务事业,先后代烈属为30名烈士扫墓,为1000余名前来祭扫的烈属提供服务帮助,为367名烈士寻找到了亲人。以实际行动奏响了一曲新时代平凡普通基层环卫人员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幸福团结之歌。


广西凭祥,是中越边境一座英雄的城市。每年来凭祥清明祭扫的越战老兵络绎不绝。王江桥每年都会充当志愿者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兵,给他们一些所需的帮助。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他是战友眼中的“亲兄弟”。


这些年来,王江桥为从广东、湖南、贵州、湖北、山东等地前来扫墓的退役老兵服务近千人次,及时为退役老兵和烈士家属排忧解难。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凭祥市匠止烈士陵园,老兵王江桥向墓碑走去,轻轻蹲下身子,用布拂去墓碑上的灰尘,抚摸碑上刻着的名字。他踏上石阶,一步一停,手握喷枪,洗去污垢和青苔。每年清明,他都会来到陵园,一丝不苟地打理每一处角落,用这种方式让长眠于此的英烈安息。


王江桥,从事平凡的环卫工作。他像一头任劳任怨的“黄牛,一直坚守着那份初心。“先烈长眠在祖国南疆,他们为国家付出了一切。作为长期扎根边境的老兵,我很想为烈士和烈属做一些事情。”


带着对先烈的敬仰,王江桥长年坚持来陵园祭扫,帮助烈士寻找亲属,担任红色讲解员。风风雨雨,日复一日,一干十余载。


凭祥地处祖国南疆,与越南山水相连,自古以来孕育了许多英雄。


1990年,王江桥从湖北老家入伍,来到广西凭祥某部队服役,为国戍边。他勤奋好学、踏实肯干、任劳任怨,是连队里公认的标兵。


谈起守边意味着什么,王江桥感慨道,“守边,就是守家。”当人们陶醉于雪域高原的雄伟,大漠戈壁的广袤以及国门口岸的威严,可曾想起,就是在这些最偏远的疆域、最危险的地方,常年驻守着边防战士。只有戍守边防的军人,才会真切体会到奇特瑰丽风景的背后,是坚守的艰辛。在那里,奉献不是夸夸其谈,而是每个官兵心中的信念;危险并非偶然,而是他们的生活常态。


1994年退役后,王江桥选择留在第二故乡。


他甘当烈士回家的“提灯人”。“多亏了王江桥,要不是他,我和母亲今生都没有办法找到牺牲的哥哥…… 2021年清明,在广西崇左市龙州烈士陵园,来自湖北省孝感市的杨东舟一家人终于实现了42年来的愿望,前来与长眠于此的亲人“相见”。杨东舟静立墓前,深深地三鞠躬,看着镌刻在墓碑上的名字,泪水涌上眼眶。


杨东舟的哥哥杨国舟是一名解放军战士,1979年在战场上牺牲。“当时通信不发达,我知道哥哥牺牲了,但一直不知道哥哥的安葬之地。”这成了杨东舟心中的一块石头,42年来,一家人从未放弃寻找亲人的希望,“在网上发过寻亲公告,也去一些烈士陵园找过,像大海捞针一样,我们能想到的办法都试过了,可就是一直没能找到。”


2021年,王江桥回湖北老家探亲访友。一次偶然的机会,战友向他提起杨东舟一家人苦苦寻找烈士杨国舟的事。从此,王江桥便将这件事挂在心上。


“帮助烈属寻找革命先烈的安葬地,了却他们的一桩心事,是我投身志愿服务的初心。”王江桥第一时间联系凭祥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着手查阅烈士登记表和相关档案。他初步推断出,杨国舟烈士可能安葬在凭祥匠止烈士陵园、南山烈士陵园、法卡山烈士陵园的其中一处。可一一对照每块墓碑后,依然没有杨国舟烈士的消息。


王江桥没有放弃。这时,许多志愿者、热心人士以及王江桥的战友被他的行动和烈士的事迹感染,加入寻亲队伍。他们互通信息,群策群力,跨区域合作,让寻亲工作有了更多助力。几经辗转,线索指向龙州烈士陵园。王江桥一行立刻赶到陵园,终于,在那里找到了杨国舟烈士的墓。


让思念不缺席。清明时节,时常可见王江桥忙碌的身影穿梭于陵园墓区。杂草与乱枝被他一一清除,墓碑被他细心擦拭得焕然一新。偶尔,他会停下来活动活动僵硬的腰身,然后挺直脊背,继续他的工作。


除了以自己的方式默默守护烈士纪念设施,王江桥还热衷于为前来祭扫的烈属提供无微不至的帮助,他的手机里存满了烈属的电话。由于许多烈属来自外地,对广西并不熟悉,王江桥总是主动帮助他们预订酒店,充当向导。时间久了,大家都记住了这位热心肠的老兵。


“我们今年计划来广西龙州,为哥哥杨国舟扫墓。”今年3月14日,接到杨国舟烈士家属的电话,王江桥立即行动起来,帮他们订好酒店,购置祭扫所需的鲜花、香纸等物品,将一切准备妥当。


两天后,杨国舟烈士的家属与王江桥会合,一同前往龙州烈士陵园。在烈士墓前,杨国舟的二弟和三弟向王江桥表达了他们的担忧:“我们几个年纪大了,如果以后身体不好或没有时间来为哥哥扫墓,我们想拜托您代为祭扫。”面对这样的请求,王江桥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事实上,像杨国舟烈士家属这样委托王江桥代祭扫的,还有许多。王江桥已代烈属为30余名烈士扫墓,共为从全国各地前来扫墓的老兵和烈属服务近千人次。此外,王江桥常出现在机关讲述保家卫国的英勇事迹,奔走在红色宣讲一线。(文:黄聪  图:舒军)

编辑 | 俞尚壮
校对 | 黄润岚
审核 | 罗红波
来源 | 崇左融媒微信公众号
投稿 | cztyjrjxx@126.com
↓ ↓ ↓


崇左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传递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正能量,传播党和政府关心关爱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好声音,讲述边关退役军人故事,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介绍拥军政策,弘扬双拥文化,传播双拥故事,推动双拥工作进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