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陕西咸阳韩家湾的田野里,一位年过半百的农民正挥汗如雨地劳作。突然,远处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村支书领着几位陌生的干部,气喘吁吁地跑来。“孙老汉,快收拾东西回家!陕西历史博物馆的人来找你了!”这突如其来的消息,让孙忠良不禁愣在原地,思绪飘回了44年前那个不平凡的秋日。
1968年的那个午后,13岁的孙忠良如往常一样,背着书包沿着渭惠渠边的小路回家。夕阳的余晖洒在田野上,为这片古老的土地镀上一层金色。就在这个平凡的日子里,命运和历史在这个少年脚下悄然交汇。一块闪闪发光的物什吸引了他的目光,他弯腰拾起,掸去泥土,发现这竟是一枚雕工精美的玉石印章。
少年孙忠良将这枚神秘的印章带回家,父亲孔祥发仔细端详后,认定这可能是一件珍贵的文物。作为一名正直的村干部,孔祥发深知文物应当归国家所有。他决定带着儿子前往西安,将这件可能的文物上交给博物馆。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父子俩乘坐了三个多小时的大巴车,来到了西安碑林博物馆。馆长亲自接待了他们,仔细检查了这枚玉印。专家们很快确认,这是一枚珍贵的汉代皇后玉玺,其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难以估量。
面对博物馆提出的奖励,朴实的父子俩坚决推辞。最终,他们只接受了20元作为往返路费。这个决定,在当时的艰难岁月里,无疑是一种高尚的选择。他们的无私行为,为保护国家文物作出了重要贡献。
岁月如梭,44年悄然流逝。那个曾经捡到玉玺的少年,已经成为了一位饱经沧桑的老农。然而,他的善举并未被时光湮没。2012年,当神州汉文化保护发展基金会的工作人员找到孙忠良时,这位朴实的农民已经完全忘记了当年的事。
在得知自己当年上交的玉玺已经成为国家一级文物,被列入《禁止出国展览文物目录》时,孙忠良感到无比自豪。这枚小小的玉玺,承载着两千年前的帝王威仪,见证了汉代的辉煌,如今又成为研究古代皇权制度、玉玺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孙忠良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拾金不昧的普通案例。它折射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彰显了普通百姓对国家文物的敬畏之心。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这样的故事更显珍贵,它提醒我们,守护文化遗产是每个公民的责任。
当孙忠良站在领奖台上,接受“保护遗址十大杰出人物”的荣誉时,他朴实的话语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没想到,已经过去44年了,还有人记得我。虽然我日子过得不太好,但我从未后悔捐赠这一无价之宝。。。。。。”这番话,道出了一个普通中国人对文化传承的执着和坚守。
从一个13岁少年的偶然发现,到44年后的隆重表彰,孙忠良和“皇后玉玺”的故事,犹如一首跨越时空的赞歌,歌颂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精神品格。它告诉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的选择,都可能在历史长河中激起涟漪,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