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过后 天气逐渐转热
雨水增多 湿度增大
蚊子 蜱虫开始活跃
它们作为一种重要的病媒生物
常通过叮咬吸血传播多种病原体
其威力不可轻视
蚊子除了恼人的嗡嗡声
它们还携带了一种危险的病毒
——登革热病毒!
一、什么是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疾病,通过伊蚊(花斑蚊)叮咬在人群中传播,传播途径主要是“患者→伊蚊→人”。
人与人之间不会直接传播,所以不被叮咬就不会得登革热。能够传播登革热的蚊子有两类,分别是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它们身体都有黑白相间的花纹,有的地区也叫它们“亚洲虎蚊”“花蚊子”。
二、登革热主要症状
1. 发烧(可达39℃):是感染登革热之后最常出现的症状,并感觉十分疲惫,有时还会出现厌食、恶心、肚子疼及腹泻等症状。
三、如何预防登革热?
目前没有治疗登革热的抗病毒特效药。及时就医,早诊断、早对症治疗可减少疾病加重的风险。此外,防蚊灭蚊是预防登革热感染最重要的措施。
2.外出住宿时尽量选择有空调或纱窗的酒店入住;没有空调或纱窗时,应使用蚊香或灭蚊气雾剂,并使用蚊帐。
四、在登革热流行区短暂逗留,该如何做好自我防护?
1. 在外应穿着长袖衣服及长裤,并使用驱蚊液,预防蚊子叮咬;
五、注意区分登革热与流行性感冒
蜱虫叮咬后有哪些危害?
蜱虫可传播多种疾病。蜱虫可携带83种病毒、14种细菌、20种立克次体、18种螺旋体和32种原虫等多种病原体。通过吸食大量血液,损伤宿主皮肤,引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森林脑炎、蜱传出血热、Q热和莱姆病等自然疫源性疾病,给人类健康及畜牧业带来很大危害。其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一种由大别班达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发热、血小板及白细胞减少为主要特征,常伴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高龄、免疫力低下或合并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易于转为重症甚至死亡,应及时就医。这种病目前尚无疫苗也无特异性治疗手段,及时对症支持治疗可减少重症和死亡。
易感人群有哪些?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在我国分布广泛,以散发为主,具有地区聚集性,主要集中在河南、湖北、山东、安徽、辽宁、江苏和浙江等省份的山区、丘陵地区。全年均可发病,但具有明显季节性,多发于春夏季,发病高峰集中在5-7月,不同地区可能略有差异。
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生感染。在有疫情发生的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生活、生产的居民以及赴该类地区户外活动的旅游者感染风险较高。流行区农民发病占比较高,最高可达80%以上,发病风险与蜱叮咬的机会多少等因素密切相关。
如何预防蜱虫叮咬?
被蜱虫叮咬后,应该怎么处理?
若有蜱虫已钻咬入皮肤,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或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也不要用火烧蜱虫的屁股,蜱虫没有痛觉神经,轻微灼烧,它不会出来。可用酒精涂在蜱虫身上,使蜱虫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取下蜱虫(镊子尖尽量靠近皮肤,然后紧紧夹住蜱头部或靠近头部的地方,垂直向上缓慢用力,不要扭转或猛拉),使其头部自行慢慢退出,然后用碘酒或酒精局部消毒处理伤口,建议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由专业人员进行处理。
在叮咬后的2周内应密切关注自身健康状况,期间如出现发热、乏力、叮咬部位发炎破溃及红斑等症状,应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声明:转载此文是为了告诉更多人。若有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声明:转载此文是为了告诉更多人。若有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报料请加大公同城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