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疾控提醒!

民生   2024-05-14 13:10   江苏  

立夏过后 天气逐渐转热

雨水增多 湿度增大

蚊子 蜱虫开始活跃

它们作为一种重要的病媒生物

常通过叮咬吸血传播多种病原体

其威力不可轻视





居家需防蚊 远离登革热



蚊子除了恼人的嗡嗡声

它们还携带了一种危险的病毒

——登革热病毒!


一、什么是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疾病,通过伊蚊(花斑蚊)叮咬在人群中传播,传播途径主要是“患者→伊蚊→人”。

人与人之间不会直接传播,所以不被叮咬就不会得登革热。能够传播登革热的蚊子有两类,分别是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它们身体都有黑白相间的花纹,有的地区也叫它们“亚洲虎蚊”“花蚊子”。


白纹伊蚊


埃及伊蚊



二、登革热主要症状

1. 发烧(可达39℃):是感染登革热之后最常出现的症状,并感觉十分疲惫,有时还会出现厌食、恶心、肚子疼及腹泻等症状。

2. “三痛、三红”:头痛、眼眶痛(感觉眼睛冒火)、全身肌肉骨关节痛(腰酸背痛),以及面部、颈部、胸部潮红。


3. 皮疹:发病第3-6天时,有的患者会在面部、四肢出现皮疹,发痒,不掉皮, 3-4天后消退。
4.出血表现:个别病例在发烧5-8天后出现流鼻血、牙龈出血、月经过多、皮下出血、尿血等表现。
特别提醒:如果过去2周曾在登革热流行的国家或地区逗留,或自己生活与活动的社区、街道、甚至城市范围内有登革热发生,当出现突起发热(有时可达39°C),同时伴有明显疲乏、厌食、恶心,剧烈的头痛、眼眶痛、全身肌肉痛、骨关节痛,面部、颈部、胸部潮红等症状之一时,应考虑自己有感染登革热的可能,尽快到正规医院就医,并主动向医生说明自己可能得了登革热,及时就医,早诊断、早对症治疗可大大减少重症及死亡的发生。


三、如何预防登革热?

目前没有治疗登革热的抗病毒特效药。及时就医,早诊断、早对症治疗可减少疾病加重的风险。此外,防蚊灭蚊是预防登革热感染最重要的措施。

(一)清除家及周围环境的媒介伊蚊孳生地
1. 保持住家周围环境卫生整洁,清除各种卫生死角和垃圾。
2.翻盆倒罐,清理住家周围各类无用积水。 
3. 定期清理家中的媒介伊蚊孳生地。如饮用贮水缸、水培植物、花盆托、腌菜坛、饮水机的积水等。
4. 人、畜饮用水容器或其他有用积水容器3-5天彻底换水一次。
5. 家中减少种养水生植物,已种养的容器3-5天彻底换水一次。 
6. 住家及周围景观水体,可放养观赏鱼或本地种类食蚊鱼。
7. 轮胎整齐存于室内或避雨场所,在室外用防雨布严密遮盖,户外废弃轮胎打孔,难以清除的积水轮胎,可以撒上双硫磷灭幼蚊。
8. 一个瓶盖或者蛋壳大小容器的积水中,也可以孳生媒介伊蚊,所以在清除孳生地时,一定要仔细,不要放过角落的垃圾。
(二)安装纱门纱窗
关好纱门、纱窗,或使用蚊帐可有效阻挡蚊子,无论是灭蚊灯还是蚊香,都不如物理防蚊更安全可靠,把杀虫剂喷洒在纱窗上效果更佳。
(三)使用花露水或驱蚊产品


建议将花露水喷洒到衣服上,能使昆虫失去对人体气味的感知,也可以使用含有避蚊胺、驱蚊酯、埃卡瑞丁、柠檬叶桉叶油的驱蚊产品,切记含“驱蚊醇”“避蚊胺”等驱蚊剂孕妇及2个月以下儿童不宜使用。
(四)外出穿浅色衣物
1.外出尽量远离草丛、花坛、水池等蚊虫聚集地,穿着宽松、浅色的长袖上衣和长裤,在皮肤上和衣物上喷洒有效的驱蚊剂。

2.外出住宿时尽量选择有空调或纱窗的酒店入住;没有空调或纱窗时,应使用蚊香或灭蚊气雾剂,并使用蚊帐。


四、在登革热流行区短暂逗留,该如何做好自我防护?

1. 在外应穿着长袖衣服及长裤,并使用驱蚊液,预防蚊子叮咬; 

2. 酒店、民宿房间应关好纱门、纱窗,房间可以使用蚊香、灭蚊气雾剂等,尤其要注意婴儿床和婴儿车,也要装置蚊帐; 
3. 在家中使用杀虫剂灭蚊时,要按照产品的说明进行操作,避免儿童接触; 
4. 避免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逗留。
特别提醒: 
1. 如果逗留期间出现发烧、皮疹等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地就近就诊,并主动说明被叮咬的情况。 
2. 返回本地后,如果2周内出现发热,要及时就诊并说明旅行史,为了不将疾病传播给家人,请配合当地卫生健康部门,住院隔离治疗。 



五、注意区分登革热与流行性感冒

登革热与流行性感冒的症状相似,都有发热、疲乏、疼痛表现,很容易混淆。但流感一般会在接触患者后发病,多发于冬、春季节,且多伴有咽痛、流涕、咳嗽、喷嚏等呼吸道感染症状。登革热患者,发病前有蚊子叮咬史,好发于天气炎热时,无呼吸道症状,且一半以上的人会出现皮疹,有时会出现皮肤发红、皮下出血点表现。




蜱虫叮咬 危害很大



蜱虫,又称壁虱、扁虱、草爬子等,主要分布在草地、农田、森林等草木茂盛的地方,也可寄生在牛、羊、狗、鼠等动物的体表。蜱虫常呈红褐色或灰褐色,长卵圆形,背腹扁平,从芝麻粒大到米粒大不等。蜱虫通过叮咬和吸食宿主血液为生,吸饱血后,虫体膨胀如黄豆大小。春季到秋季是蜱虫的活动高峰期。


蜱虫叮咬后有哪些危害?

蜱虫可传播多种疾病。蜱虫可携带83种病毒、14种细菌、20种立克次体、18种螺旋体和32种原虫等多种病原体。通过吸食大量血液,损伤宿主皮肤,引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森林脑炎、蜱传出血热、Q热和莱姆病等自然疫源性疾病,给人类健康及畜牧业带来很大危害。其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一种由大别班达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发热、血小板及白细胞减少为主要特征,常伴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高龄、免疫力低下或合并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易于转为重症甚至死亡,应及时就医。这种病目前尚无疫苗也无特异性治疗手段,及时对症支持治疗可减少重症和死亡。



易感人群有哪些?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在我国分布广泛,以散发为主,具有地区聚集性,主要集中在河南、湖北、山东、安徽、辽宁、江苏和浙江等省份的山区、丘陵地区。全年均可发病,但具有明显季节性,多发于春夏季,发病高峰集中在5-7月,不同地区可能略有差异。


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生感染。在有疫情发生的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生活、生产的居民以及赴该类地区户外活动的旅游者感染风险较高。流行区农民发病占比较高,最高可达80%以上,发病风险与蜱叮咬的机会多少等因素密切相关。




如何预防蜱虫叮咬?

 1
保持家庭周围的环境卫生。及时清理庭院内外的杂草、垃圾,打扫禽畜圈舍等,避免蜱虫孳生。
 2
家畜、家禽等采用圈养方式,减少野外放牧。若发现家中宠物、牲畜有蜱虫寄生时可以用杀蜱药剂进行喷洒涂抹。
 3
避免长时间在草地、树林等环境中坐卧停留。蜱虫一般生活在野外树林、草地中,通常在草尖及灌木枝叶的顶端等待宿主,因此应尽量远离野草和灌木丛。
 4
野外劳作时,注意做好个人防护。野外作业时建议穿长袖、浅色、表面光滑的衣服,将双袖口、双裤脚和领口等处扎紧,不穿凉鞋,裸露在外的皮肤涂抹含避蚊胺(DEET,只推荐2岁以上年龄的人员使用)的驱避剂或花露水等。
 5
户外游玩时,衣服和帐篷等露营装备用杀虫剂浸泡或喷洒,如氯菊酯、含避蚊胺的驱避剂等。
 6
户外活动返回家后,应仔细检查身体上是否有蜱虫附着,检查的重点部位为头皮、耳后、腋窝、腰部、腹股沟、大腿内侧及腿窝等部位。


被蜱虫叮咬后,应该怎么处理?

若有蜱虫已钻咬入皮肤,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或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也不要用火烧蜱虫的屁股,蜱虫没有痛觉神经,轻微灼烧,它不会出来。可用酒精涂在蜱虫身上,使蜱虫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取下蜱虫(镊子尖尽量靠近皮肤,然后紧紧夹住蜱头部或靠近头部的地方,垂直向上缓慢用力,不要扭转或猛拉),使其头部自行慢慢退出,然后用碘酒或酒精局部消毒处理伤口,建议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由专业人员进行处理。

在叮咬后的2周内应密切关注自身健康状况,期间如出现发热、乏力、叮咬部位发炎破溃及红斑等症状,应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来 源:中国疾控中心 安徽疾控 海安疾控

[声明:转载此文是为了告诉更多人。若有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报料请加大公同城帮


大公零距离
关注民生,贴近生活,让大公的大事小事新鲜事与您零距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