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乙巳蛇年即将到来。作为中国传统十二生肖之一,蛇紧随龙后,通常被称为“小龙”。中国传统蛇文化源远流长,承载着多重意蕴,是中华先民动物崇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娲到龟蛇合体的玄武,从青城山下白素贞到跳蛇舞、扎蛇灯、做蛇馍,蛇形象贯穿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生产生活。蛇年将至共话“蛇”,本报特邀请3位专家学者,从民俗文化、考古发现、民间文学等视角,共同探讨蛇文化。
访谈嘉宾:
焦玉琴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副教授
杜卫民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院副研究馆员
余红艳 江苏大学文学院教授
主持人:
本报记者 文静
1
蛇的多层寓意
与文化内涵
主持人:自古以来,蛇在人类眼中是具有神秘色彩的动物。您认为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蛇文化的原始内涵有哪些?后来又丰富了哪些内容?
焦玉琴:蛇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动物,其起源最早可追溯到1亿多年前。原始人类为了生存,要与各种动物进行斗争,蛇是其中之一。《韩非子·五蠹》篇中说,“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人不胜蛇,很可能由此产生对蛇的畏惧和崇拜心理。
在原始社会,许多部族以蛇为图腾,尊蛇为“始祖神”。有研究认为,在一切动物崇拜里,中华先民对蛇的崇拜是最广泛的。我国上古神话中的神灵如盘古、伏羲、女娲等都是人首蛇身的形象,这是上古时期自然崇拜的缩影,同时也表明蛇在中华民族的起源观念上具有重要意义。《山海经·海内经》还把黄帝轩辕氏描绘成象征云气的“四蛇相绕”图腾,说明上古时期蛇被认为是人类始祖而受到崇拜。
随着蛇图腾崇拜的不断衍生,出现了以蛇为守护神的观念,我国民间信仰中还以蛇为生殖崇拜对象。后来蛇在人们的想象中幻化为人的形象,“人化”的蛇与人之间产生种种复杂的关系,更加丰富了蛇文化的深厚内涵。
▲唐代《伏羲女娲图》。
余红艳:我国民间蛇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入护佑家宅安宁、带来金钱富贵、预兆雨水降临等文化内涵。在江南一带,有着“家蛇不能打”的民俗,认为在家中发现蛇是祥瑞之兆。民间有“蛇盘兔,一定富”的俗语,土家族将蛇称为“钱串子”“金串子”。“燕子低飞蛇盘道,大雨不久就来到”的俗语,则将蛇的活动与气象、农业生产相联系,既是江南一带水神信仰的日常投射,也是民众认为蛇具有神秘气息的生活阐释。
此外,蛇纹样也是深受人们喜爱的吉祥纹样之一。
懂感恩、知恩图报也是蛇文化的重要内容。东晋干宝创作的《搜神记》中便记载了几则蛇报恩的故事。我国古代著名的民间传说《白蛇传》中,蛇女与许仙的前世情缘也是源于许仙救下小白蛇,白蛇幻变成美女前来报恩。
2
既畏蛇又崇蛇,
爱怕交织的复杂情感
主持人:可以说,从古至今,人们既畏蛇又崇蛇,对蛇有着矛盾的情感。在您看来,这种复杂情感有怎样的文化体现?
焦玉琴:的确,自古以来,人们既畏蛇,又怜蛇,更崇蛇。因为崇蛇,人们将蛇请上神坛。福建省南平市樟湖镇视蛇为神灵,建蛇王庙加以供奉。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当地人会将蛇神从蛇王庙请出巡游,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元宵节期间会举行游蛇灯活动。在北京白云观元辰殿,六十甲子神像中就有五位是蛇相,这五位神是肖蛇之人尊奉的元辰星宿神。
▲2024年8月9日,福建省南平市,2024樟湖闽越崇蛇文化旅游节敬奉蛇王祭祀大典在蛇王庙前举行,拉开了本届崇蛇文化节的帷幕。东南网记者 陈艳 摄
我国北方一些地方视蛇为家神、财神,民间用面捏塑蛇馍吉祥物。历史上,山西绛州(今山西新绛县)清明时节有做盘蛇馍上坟祭祖的习俗,并提醒人们外出要提防五毒(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
▲山西阳泉蛇馍。
古人还以蛇为饰。古代有一种发型叫“灵蛇髻”,相传是三国时期曹丕的妻子甄后模仿蛇蜿蜒盘绕的姿态而编就的。北京东岳庙的娘娘殿中曾供奉九位与生育有关的子孙娘娘,其中眼光娘娘的头饰就是一条双头蛇,两蛇头垂下,吐下一串穗子。
杜卫民:据文献记载,我国有文字可考的最早的蛇崇拜出现在商朝。殷墟妇好墓是一座未经盗掘的商王室贵族墓,随葬品十分丰富,其中妇好鸮尊形象为昂首站立的鸱鸮(猫头鹰),腹侧双翼前饰有蛇纹,蛇尾与翅平行。考古学者认为,鸮可能是玄鸟的原型,商人以玄鸟为图腾,有着“玄鸟生商”的传说;将蛇纹装饰在鸮尊上,可能是希望借助蛇的力量守护墓主人妇好,使其在另一个世界免受侵害。
此外,颐和园博物馆藏有一件蟠蛇纹盘,原为清宫旧藏器,盘内底部装饰盘蛇纹,蛇头居中心,身子盘绕一周。这类青铜盘是水器,多见鱼蛇纹样,表现雷泽场景和万物生机。当用青铜盘装水时,水波荡漾间,蛇、鱼仿佛也活了。
余红艳:《白蛇传》传说是“中国四大传说”之一,也是最具世界影响力的蛇故事,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唐宋以来,这一传说历经千年演化,在人物形象上,蛇女由一个害人性命、让人恐惧的“无爱”蛇妖,逐渐转变为一个忠于爱情、守护家庭的“小爱”女子,最后升华为一心为民、施药济人,具有“大爱”精神的白娘子。
《白蛇传》传说的历史演化,既包含了江南一带的“崇蛇”信仰,又是一则典型的“降蛇”传说。此外,李寄斩蛇、陈靖姑斩蛇等闽越地区广为传播的“斩蛇”故事,更充分体现了中国蛇文化在“崇蛇”“降蛇”“斩蛇”等多重文化主旨间的转化与发展,是民众在对蛇崇拜与恐惧之间传递出的“爱恨两重天”。
3
龙蛇互动共生,
蛇文化所折射的民族性格
主持人:我国最大的“神物”——龙,就是蛇的图腾化产物。龙能变幻无穷,蛇亦灵异有神,与文化发展有着深厚的渊源。您怎么理解龙蛇文化的互动与共生?
焦玉琴:龙蛇文化的互动、共生反映了图腾信仰的融合。在我国古代,蛇和龙都是重要的图腾。蛇作为生殖母神,代表生命的起源和繁衍,而龙作为雷神,则代表着力量和权威。随着不同氏族的交流和融合,蛇和龙的形象和象征意义也逐渐混合,形成了龙蛇文化。这种融合不仅体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也反映了社会结构和信仰体系的发展。
龙和蛇都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龙象征着权力、尊贵和祥瑞,而蛇则与智慧、再生和变化相关。这两种象征意义的互动共生,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对和谐、平衡和发展的追求。
杜卫民:在众多博物馆收藏的历代文物中,蛇形象的文物在数量上远远比不上龙,但蛇仍是中华先民的重要图腾之一,而且可能与龙有着密切关系。我们自称“龙的传人”,但龙并不真实存在。正如哲学家李泽厚所说,“以蛇图腾为主的远古华夏氏族部落不断战胜、融合其他氏族部落,即蛇图腾不断合并其他图腾逐渐演变而为龙”。
我国许多文物上的纹饰,既似蛇,又似龙。比如陶寺遗址核心文物之一的彩绘蟠龙纹陶盘,纹饰盘曲如蛇、鳞纹似鳄,为中华民族龙图腾起源的探索提供了重要线索。蟠龙叼着麦穗的形象,也被应用在《乙巳年》特种邮票上,金蛇口衔“嘉禾”,象征着“仓廪实,衣食足”的美好图景。
▲《乙巳年》特种邮票一套两枚,于1月5日正式发售。
余红艳:龙与蛇的共生关系一直隐藏在中国人的意识中。在民间,中国人称蛇为“小龙”。在民间传说中,也流传着龙蛇互换的故事,蛇通过修炼可以变成龙,龙犯了错误也可能被罚降为蛇。
汉代郑玄的《洪范·五行传》有云:“蛇,龙之类也。或曰龙无角者曰蛇。”闻一多先生也考证说龙的原型即为蛇。“中国龙”上可升天、下可潜渊,这与蛇游行于草间和水中的习性十分相似,且在龙形的“九似”中,也以蛇为主体,这也为龙蛇文化的互动提供了外在条件。
蛇是自然存在的实物,而龙则是人类想象的神物。龙蛇之间的互动,体现了中国人把客观现实世界与想象世界相连接的思维方式。
主持人:您认为,蛇文化的哪些特征影响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和性格特征?
焦玉琴:蛇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象征着灵动变化和适应能力。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展现出强大的适应性和变革精神,这与蛇文化中的变易、变化特质相呼应,所谓“变则通,通则久”。
蛇因其蜕皮的生物现象,而被认为是转变、重生和治愈的象征,同时蛇又具有敏锐的感知能力。蛇文化中对智慧的崇尚,体现了中华民族重视智慧和策略的性格特质。
但蛇又是邪恶与狠毒的代名词,俗谚“见蛇不打三分罪”反映了人们对自然之蛇的态度。于是蛇被赋予阴险、狠毒的寓意,像“蛇蝎心肠”这样的成语,反映出人们对邪恶和狠毒的憎恶,同时保有对恶行的警觉和抵制。
总之,蛇文化正邪交织、亦圣亦凡的特质,反映了中华民族既有对神圣和正义的追求,也有对世俗和现实的认识。
余红艳:蛇文化与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有着复杂的双向影响关系。比如,蛇文化指向重生、新生的生命传承观念,与中华传统文化中重视长生、养生的生命观相一致;蛇文化所指向的生殖崇拜观念,反映了重子嗣的家族观;蛇故事中的报恩母题,则与好人有好报的感恩文化相一致。
尽管各民族有着各自不同、与蛇相关的传统习俗与文化活动,但是从深层次来看,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所推崇的价值观。
第一,万物有灵的生态观。中国蛇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质朴的生态观,即万物有灵,蛇故事中的“蛇化人”“人化蛇”均表达出人与世间万物是可以交流、转化的观念。
第二,祈福禳灾的民俗观。不同形式的蛇文化活动表达了生命传承、生殖繁衍、感恩求财等内涵,均渗透着中国人看重的祈福禳灾、幸福美满的生活愿望。
第三,崇善尚美的价值观。在我国经典的蛇故事中,蛇所幻化的形象,无论男女,大多形象俊美、充满智慧,这是中华民族崇善尚美价值观的重要投射。
4
蛇文化的丰富演绎
和形象表达
主持人:内涵丰富的蛇文化,给予人们进行各种形式演绎和创作的空间。您所在的研究领域,蛇文化有哪些形象表达?
焦玉琴:在我国民俗文化中,有题材丰富的蛇剪纸,还有蛇生肖工艺品和玩具。唐代已经流行蛇首人身的蛇生肖俑,那时人们还将蛇的形象刻在铜镜上作为装饰。现在,蛇生肖工艺品更是琳琅满目。蛇玩具有竹蛇和马莲蛇等,模仿蛇的形态和动作,富有趣味性和娱乐性。
蛇舞则是一种古老的表演形式,在一些地区的传统节日或庆典中,人们通过蛇舞模拟蛇的动作和形态。舞蹈家杨丽萍就将蛇舞演绎得活灵活现。此外,在江苏宜兴等地,每年元宵节、二月二、清明节等节日,会有祭祀家蛇的习俗,称为“请蛮家”或“斋蛮家”。
这些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展现了蛇文化在我国民间的深远影响和多样面貌,传递了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心声。
▲2024年11月19日,“蛇墩墩”系列新品发布会现场。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杜卫民:我国古代神话中有四方神灵——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秦汉时期,玄武被正式记载为龟蛇交缠的形象。东汉末年,玄武被吸收为道教的护法神之一,其形象以龟蛇的形式稳定下来,魏晋南北朝时发展为龟蛇双重交尾的环状玄武图。唐五代时,玄武逐步摆脱龟蛇形象,步入人格化尊神的塑造历程。
1958年,河南邓县学庄村南朝墓出土了60块画像砖,一砖一图,表现了墓主出行及生活的场面,包括儒家故事、隐逸人物、道教人物、佛教图案和神异鸟兽等。其中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姿态雄伟、气势磅礴,可以说是汉晋时期的艺术代表和时代精神的象征。
余红艳:蛇形象一直备受民间文学的青睐,《山海经》《搜神记》《太平广记》《唐传奇》《清平山堂话本》《警世通言》《西湖小说》等都记录了丰富的蛇故事,既有伏羲女娲的“人首蛇身”神话,也有在世界范围有着广泛传播与影响的蛇郎故事与《白蛇传》传说,还有以“斩蛇”为核心情节的传说。这些一方面体现了崇蛇文化中的报恩、忠贞、勇敢等美好品质,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畏蛇文化中的邪恶、狡诈等负面形象。
主持人: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很多民族都有与蛇相关的传统习俗、文化活动。请问这些习俗活动如何体现出文化共同性?
焦玉琴:我国多个民族都有蛇图腾崇拜的习俗,如傣族、黎族、彝族等,彝族有《赛玻嫫》、黎族有《黎母山传说》等故事。此外,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在特定的节日还有与蛇相关的习俗,如清明节山西地区制作“蛇娃馍”、德昂族“祭蛇树”活动等,这些习俗体现了蛇在各民族、各地区文化中的共通象征意义。
杜卫民:我国各个历史时期民族地区的文化都很有特色,与蛇相关的考古发现就是重要实证。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一件青铜蛇。这条青铜蛇采用分段铸造法制成,铸件之间有铆孔,分段铸成后再铆嵌连接而成,蛇体形硕大,颇具写实风格。从蛇颈下和腹部的环钮看,估计是立神人手持的神物,供人膜拜。
古滇国是战国后期至东汉早期的地方政权,属西南夷的一部分。古滇国出土文物有着鲜明的地方和民族特色,其中有很多带有蛇形象的文物,最著名的当属“滇王之印”。它的印钮铸成蛇的形状,蛇头高高昂起,身上刻有鳞纹,气度不凡,工艺精湛。这枚金印既是古滇国存在的有力证明,也成为汉朝与西南地区密切往来的印证。
这些文物体现出各地、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以及对蛇文化符号的认同和崇拜,展示出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
(本文图片由三位访谈嘉宾提供)
监制 | 肖静芳
统筹 | 安宁宁
编辑 | 周芳 吴艳
制作 | 章音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