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赏析(三十三)| 《水调歌头·游泳》

汽车   2024-11-25 17:11   贵州  


他正从遥远的地平线向我们走来,他目光炯炯,他神采奕奕,他步履匆匆,他以胜利者的姿态,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诗的远方。毛泽东波澜壮阔的一生始终与中国革命融为一体,毛泽东思想、毛泽东著作和毛泽东诗词以及他带领中国共产党打下的社会主义红色江山,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毛泽东诗词是独具风神的艺术精品,是伟人毛泽东对中国历史和民族命运进行深情的观照、痛彻的领悟和独特的审美以后,用他那如椽巨笔所作的艺术再现。




《水调歌头·游泳》

第三十三期

这一期的《毛泽东诗词赏析》专栏节目,给大家带来的是毛主席1956年6月写的一首词,《水调歌头·游泳》。


播 出 平 台


贵阳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

(FM88.9)


贵阳广播电视台交通广播

(FM102.7)


贵阳广播电视台旅游生活广播

(FM90.9)


播 出 时 间


11月25日(周一) 19:30


1956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结束后,毛泽东启程南巡,先到广州,又到长沙,然后到武汉,并三次横渡长江。第三次在6月4日。这时武汉长江大桥正在修建,他的住处已由汉口搬到东湖,工作人员建议他就近在东湖游泳,他说:“长江是一个天然的最好游泳池。在大江里游,随便它漂去。”结果他又顺利横渡了长江,并写下气壮山河的《水调歌头·游泳》: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这首词最早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意思是刚才在长沙没呆多久,现在又来到武昌。长沙是毛泽东的老家湖南省会城市,毛泽东年轻时代在这里读书求学闹革命,对长沙非常熟悉。如今故地重游,倍感亲切。

三国时吴国君主孙皓曾从建业(即南京)迁都武昌,朝野达官富人反对迁都,声称“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毛泽东反其意而用之,通过“才……又……”连贯关系的句式,表明自己行程紧凑,行动迅速,含蓄而巧妙地表达畅游长江的急切心情。

万里长江横渡:即“横渡万里长江”的倒装,倒装以后便于安排声韵平仄。

极目楚天舒:意思是横渡滚滚长江,放眼眺望武昌一带舒展辽阔的天空。既交代游泳的特定环境,又显示诗人潇洒旷达的内心世界。

1956年12月4日,毛泽东致信黄炎培,并附上这首词。黄炎培对“极目楚天舒”提出质疑,意思是你在天险长江游泳,怎么可能抬眼仰望天空?毛泽东解释道:“游长江二小时飘三十多里才达彼岸,可见水流之急。都是仰游侧游,故用‘极目楚天舒’为宜。”如果是蛙泳、自由泳、潜泳,当然不可能抬头仰望天空,但仰泳既可以划行,也可以躺在水上休息,会游泳的人一般都晓得这个道理。

毛泽东本来就是游泳高手,虽然没经受过专业游泳训练,但从小练就的是一身真功夫。民间所谓“踩假水”——直立水中,两手两脚自由摆动,头部露出水面;“睡懒觉”——用仰泳的姿势,以江河当睡床,仰面朝天稍事休息;“扎猛子”——时而在水下潜泳,时而露出水面。如此种种“浪里白条”之类的功夫,毛泽东都得心应手,技巧娴熟。只见他时而侧身划臂,快速前进;时而踩水直立,环顾四周;时而双手放在脑后,头枕波涛,悠哉游哉极目楚天;时而双手抚摸肚子,背靠江涛,随波飘流。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意思是任凭风吹浪打,畅游长江比在悠闲的庭院里溜达散步还要随意潇洒。在毛泽东看来,幽静的庭院固然轻松惬意,但空间狭窄,过于恬淡安逸,远不如大江大浪更能锻炼人的坚强意志。这种不信邪教、不贪享受、不畏风险的挑战精神,鲜明地展示了毛泽东“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的浪漫气质。

今日得宽馀:意思是现在有了空闲自在的时间,在天高海阔的大自然里,不受拘束,自由自在,其乐无穷;工作之余,畅游长江,既活动筋骨,又舒展身心。在长期艰苦紧张的斗争生活中,得到这么一个亲近自然、畅游长江的天赐良机,其愉悦欢畅心情不言而喻。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意思是孔子在河边说,过去的光阴就像这流逝的水啊。“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夫”,语尾助词,相当于“啊”。

毛泽东才思敏捷,学问渊博,引用《论语·子罕》中孔子这句话,咋一看似乎没有多大意思,其实不然。孔子感叹的是时间像流水一样,不舍昼夜地匆匆流逝。毛泽东却由孔圣人的哲语想到眼前的社会主义建设任重道远,时不我待,必须抓紧抓好。

一次带有娱乐性质的旅游活动,其诗作的字里行间居然也能展示如此悠远而厚重的历史感,恐怕只有毛泽东这样的伟大诗人才有如此神来之笔。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意思是大大小小的帆船迎风行驶,位于汉阳的龟山和武昌的蛇山安静地耸立在江边,正在实现宏伟的经济建设蓝图。迎风航行的船舶和屹立江边的龟蛇二山,形成长江画面上一动一静的鲜明对比,正在修建的武汉长江大桥显得更加宏伟壮观。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意思是一座武汉长江大桥凌空矗立,把长江南北两岸连接起来。自古以来无法逾越的长江天险,变成了畅通无阻的大道。

这首词通过畅游长江和修建武汉长江大桥及三峡水库的描写,巧妙穿插古代圣贤的哲语和神话故事,抒发对祖国大好河山无限热爱的思想感情,歌颂中国人民改造自然、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的英雄气概和宏伟理想。

毛泽东从小酷爱游泳,老家门前的池塘、附近的水库以及橘子洲头的湘江,都是他青少年时期“到中流击水”的地方。

1955年初夏,毛泽东到广州视察工作,嫌游泳池不如江河湖海更有趣,硬要到珠江游泳。1955年6月20日,他到湖南视察,不顾罗瑞卿、周小舟、周世钊等人的劝阻,坚持要到湘江去“拱一拱”(湖南方言“游泳”),于是就和几名游泳高手坐上小木船,划到江心,纵身跳入水中,游了一个多小时,上岸后又兴致勃勃攀登了岳麓山。

1956年5月,毛泽东再次南巡广州,在越秀山游泳池游泳7次,在珠江游泳12次。还是觉得不过瘾,提出要到长江游泳。

5月30 日,毛泽东从广州去长沙,当天在湘江游泳,次日早上到达武汉——“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说的就是这段行程。一下飞机,他就对前来迎接的王任重说要去长江游泳。下水地点就在武昌的新亚码头,毛泽东一边游泳,一边与身旁的年轻人聊天,历时两小时零四分,游程13公里。这一年毛泽东63岁。

6月2日,毛泽东第二次畅游长江。为了考察正在建设中的武汉长江大桥,他和随行人员从汉阳鹦鹉洲下水。这样可以穿越桥墩,近距离观察工程情况。然后从武昌八大家上船,这一次毛泽东游了14公里。

毛泽东这次畅游长江特意要从大桥工地经过,再次显示了他毕生竭力倡导并以身作则的求真务实、调查研究的优良作风,也体现了国家领袖毛主席对武汉长江大桥工程的高度重视和特殊关注。

6月3日,毛泽东第三次畅游长江。从造船厂码头下水时,有工人师傅发现是毛主席游长江,顿时欢呼雀跃,奔走相告,周围的群众越来越多,大家高喊“毛主席万岁”,纷纷涌到江边,场面越来越大,这次只游了一个小时。

从1956年到1966年,10年间毛泽东总共18次畅游长江。毛泽东多次畅游天险长江的英雄壮举及其留下的光辉诗篇,极大地鼓舞着中国人民不畏艰险、战胜困难、改天换地的革命精神。“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口号深入人心,全国性的游泳运动蔚然成风。

1966年7月16日,武汉长江两岸红旗招展,人山人海,武汉市第十一届横渡长江比赛正在这里举行。毛泽东在王任重等人的陪同下,登上一艘快艇,出现在滚滚东去的万里长江中,检阅了参加渡江比赛的游泳大军。人们见到伟大领袖毛主席也来横渡长江,顿时一片欢腾。

这一天,73岁高龄的毛泽东最后一次畅游长江,游程15公里,历时一小时零五分钟。畅游长江后,毛泽东对记者说:“长江,别人都说很大。其实,大,并不可怕!美帝国主义不是很大吗?我们顶了它一下,也没啥。”

可能有人会问:73岁的毛泽东在长江天险游泳一个多小时,他真不知道危险吗?回答是:他肯定知道危险。但这位倔强的老人就是不信邪教,他就是不按常规出牌,他偏偏要在常人认为不可为的“险处”而为之。因为“无限风光在险峰”。

1966年7月25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毛泽东畅游长江的实况报道和照片,并专门配发了题为《跟着毛主席在大风大浪中前进》的社论。为了纪念毛泽东畅游长江并发表光辉诗词这一伟大历史事件,武汉地区横渡长江的体育比赛活动一直延续至今。







文字:徐强
编辑:桐语、小卉 | 播音、制作合成:杨慧
微信编辑:卢努 | 责编:胡俭丨审核:张亮

迎转载,请注明来源。

贵阳交通广播
贵阳交通广播于1995年4月18日开播,是贵州省最早成立的专业交通广播频率,是贵阳市主流媒体以及本地广播电台的排头兵,创立的“绿丝带”公益品牌闻名全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