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龙卷风是自上而下生成的吗?

文摘   2024-08-22 09:10   广东  
最近听到不少同学在争论龙卷风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生成,最终以自上而下占据了绝对的优势票数,让我意识到有必要写个小作文来阐述一下目前对于龙卷风形成和漏斗云下伸现象的科学认识。奈何作为拖延症晚期患者,一直不想动笔,今天一咬牙终于迈出了第一步。相关内容引用了几篇文献(附在文末),感谢学者们的贡献。

视频来源于网络



龙卷风定义

龙卷风是一种从地面垂直延伸至积云云底的快速旋转空气柱(AMS glossary)。常表现为目视可见的接地漏斗云形态,有时也呈现出仅部分可见的状态。当龙卷风出现在陆地上时,在近地面通常伴有高速旋转的尘土或灾害碎屑(图1)。漏斗云(水凝物)和灾害碎屑是直接可见的,而旋转性大风在没有这些示踪物时是不可见的。

图1. 由M. Parker拍摄的龙卷风照片,漏斗云主要存在于涡旋柱的上半部分,下部分由近地面强旋转风速卷起的灰尘和灾害碎屑组成。图片改编自Fischer et al.(2024)论文。



“漏斗云从云底向下伸展并接触地面”这一视觉效果,经常被误认为是龙卷风涡旋生成的起始阶段,即“龙卷风的生成是从上至下发展而成”。事实上,漏斗云的形成和龙卷风涡旋的形成是两回事。龙卷风本质上是近地面垂直涡旋的形成和增强,而漏斗云是其形成结果的外在表征。


我们以典型超级单体龙卷为例,这里先摆出4个基本的物理事实作为讨论前提:

(1)空气中不可见的“水汽”凝结成可见的“水滴”,可通过降低温度或减小气压来实现。

(2)龙卷风涡旋柱内部,是低气压区(图2),近地面环境气流从周围汇聚到该区域。

(3)龙卷风所在位置具有强烈的上升气流(图2c)。

(4)连接云底的漏斗云,其成分主要是小水滴;近地面的漏斗云中除水滴外,还裹挟着大量的灰尘、泥沙颗粒等残渣碎屑(图1)。

图2. 高分辨率数值模拟出的一个强龙卷风示例。图片改编自Yao et al. (2018)论文。

在晴空条件下,雷暴云从无到有的过程,其实是低层高温高湿空气团在上升气流的作用下(图3a),一路“过关斩将”经历降温减压(P1>P2)达到抬升凝结气压层(P),气团内不可见的水汽开始凝结成小水滴形成云(物理事实#1)。这里抬升凝结气压层所在的高度决定了云底高度。换个说法:大气中气压随高度是递减的,“取经路上”的上升空气团随高度增加,气压减小,经绝热膨胀而温度下降,直到在抬升凝结气压层处达到饱和水汽压(水汽压是温度与气压的函数),进而凝结成水(这里面还涉及到云凝结核的作用,当然这是另一话题)。

图3. 漏斗形成的示意图灰色表示云底。虚线表示等气压面高度,红色箭头表示上升气流涡旋附近的上升空气(螺旋箭头)较低的高度达到抬升凝结高度,水汽发生凝结形成水滴,漏斗云成形图片改编自Fischer et al.(2024)论文

在龙卷风涡旋生成过程中(最初是不可见的),低层涡旋柱附近的上升气团也经历了一路过关斩将(物理事实#3),但不同的是,离心加速使得涡旋柱内部气压比周围环境更低,即形成了低压区(物理事实#2)。如此,等气压面在涡旋柱位置向下凹(因为这里气压随高度减小的更快),此处抬升凝结气压层对应的实际高度也随之降低。上面说到,抬升凝结气压层是一个关键高度,决定了水汽凝结成水滴的位置。因此,相比于外部气流,涡旋柱附近的上升气流将优先凝结出小水滴,即可见的漏斗云

根据上一段的描述,在龙卷风涡旋形成初期,我们将看到云底先伸出来一个“漏斗”,但此时并未接地(图3b)。在龙卷风进一步发展增强时,增强的涡旋使得涡旋柱内部气压降低得更多(此时地面可能已经出现旋转性强风并致灾)。这将进一步使得抬升凝结高度下降得更多,上升气流就可在更低的高度凝结水滴。到这里,细心的同学脑洞已经开始活跃了!这里描述的过程其实就对应着我们看到的实际现象:漏斗云从云底慢慢下伸(即自上而下),直到地面。当然,在地面的漏斗还夹杂着灾害碎屑(物理事实#4,图1)。

图4. 高分辨率数值模拟出的一个强龙卷风示例。图片改编自Yao et al. (2018)论文。

我们再回到最初的问题:龙卷风生成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根据物理事实#3龙卷风所在位置具有强烈的上升气流。因此,在一个强烈的上升区域,自然没有作为龙卷本质的旋转空气柱“自上而下”这一说。至于最初看不见的龙卷风初始涡旋柱如何形成的,那是另一个故事,等拖延症晚期患者择机再来故事分解

最后总结一下:尽管眼睛可见的漏斗云确实是从云底向下发展并最终接触地面,但由于龙卷风涡旋本身处于强烈的上升气流区,所以龙卷风是自下而上生成发展。有时可见到,云底伸出半截漏斗云(未接地),但地面已出现强旋转大风灾害(卷起灾害碎屑)。

因此,一个更合适的说法可能是,初始垂直旋涡在近地面形成发展,随后旋转上升并增强到龙卷风强度,在此过程中伴随着漏斗云自上而下的视觉现象。事实上,这个近地面的垂直涡旋来源不同,其初始高度会有差异(这是另一个故事,在此先不赘述)。




视频来源于网络




参考文献


Yao, D., H. Xue, J. Yin, J. Sun, X. Liang, and J. Guo, 2018: Investigation into the Formation,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an EF4 Tornado in East China Using a High-Resolution Numerical Simulation. J. Meteor. Res., 32, 157–171.

Fischer, J., and Coauthors, 2024: Supercell Tornadogenesis: Recent Progress in Our State of Understanding.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105, E1084–E1097.


龙卷风重点开放实验室

作者 | 白兰强

编辑 | 曹桂梅

审核 | 孟智勇


龙卷风重点开放实验室
中国气象局龙卷风重点开放实验室以佛山市龙卷风研究中心为原科技创新平台,依托广东省气象局和北京大学于2022年底成立。实验室聚焦国家防灾减灾需求,定位应用基础研究,致力于探索中国龙卷风及其母体风暴的形成机制与监测预警预报技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