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上演 | 超绝性价比!百元内能看到的最好钢琴独奏音乐会!

乐活   2024-10-31 13:42   湖南  

安德烈·皮萨列夫

“柴院”钢琴系主任


2024年11月01日

国际顶级音乐学府莫斯科国立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

钢琴系主任及教授

“俄罗斯功勋艺术家”

安德烈·皮萨列夫

Andrey Pisarev

同时也被誉为“俄罗斯大师” 

和“俄罗斯钢琴学派传承者”


将为大家带来一场集诸多莫扎特、贝多芬与肖邦最知名曲目于一身的钢琴独奏音乐会~

点击购票


安德烈·皮萨列夫


























俄罗斯功勋艺术家、钢琴家安德烈•皮萨列夫出生于1962年,被誉为“俄罗斯大师” 、“俄罗斯钢琴学派传承者”。现任莫斯科国立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钢琴主课教研室主任及教授。


1991年,皮萨列夫在萨尔斯堡国际莫扎特钢琴比赛获得大奖,这是该赛事自1956年以来首次颁出的大奖。他还获得莫斯科拉赫玛尼诺夫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 (1983) 和 UNISA TRANSNET 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及奏鸣曲和莫扎特协奏曲特别奖 (1992)。


皮萨列夫的演奏曲目广泛,“技巧辉煌,音乐表现细腻具有想象力,声音透明,音色变化如同画布上的鲜艳色彩”,无论是演绎巴赫、莫扎特还是肖邦、李斯特、拉赫玛尼诺夫和德彪西,都获得音乐界的广泛好评。近年来,皮萨列夫除了与日本爱乐乐团、圣彼得堡爱乐乐团、开普敦交响乐团、米兰RIA交响乐团以及俄罗斯国家交响乐团合作,也频繁地在德国、意大利、日本、俄罗斯等地举办独奏音乐会和大师班,并在中国近四十个城市举办了七十多场音乐会。



曲目赏析

  音乐中的“不向命运屈服”有多少种样子? 

  作者:朱苾湉 


此次安德烈·皮萨列夫将演奏的曲目包括莫扎特《C大调钢琴奏鸣曲》K.330,贝多芬《热情奏鸣曲》,肖邦《平静的行板与华丽的大波兰舞曲》、《c小调夜曲》Op.48 No.1、《f小调幻想曲》Op. 49以及《降b小调第二谐谑曲》,均是几位作曲家们最为人津津乐道也被后人演奏最多的作品。


其中的每首作品,无论从技巧或是情感演绎的难度上都十分考验演奏家的职业功力和音乐素养。同时它们也各自携带了几位作曲家们身上共同的那种使作品能穿越时间仍旧光辉璀璨流传至今的品性——不向命运和境遇屈服的巨大生命力。或许他们在面对不如意时的勇敢姿态,能够带给我们每个平凡人一些启示,一些与坚定向前的勇气和动力。





Mozart

#莫扎特# 

笑对命运的嘲弄 

莫扎特钢琴演奏风格,以典雅、精致、纤巧、细腻而著称于世。罗曼·罗兰曾评价莫扎特:“他的音乐是生活的画像,但那是美化了的生活。……在莫扎特那里,音乐是生活和谐的表达。不仅他的歌剧,而且他所有的作品都是如此。他的音乐,无论看起来如何,总是指向心灵而非智力,并且始终在表达情感或激情,但绝无令人不快或唐突的激情。"

 

1778年,莫扎特和他的母亲来到了巴黎,住在一个破烂的小旅馆里,生活很艰苦。本一心想着到达巴黎以后能够有良好发展的莫扎特却没有任何人理睬,他四处寻找昔日的朋友,但大家都以冷漠的态度回报他。莫扎特十分悲伤难过,他真正地意识到,上层社会的音乐生活只不过是一种娱乐态度,当初对他的吹捧只不过是一种消遣。幸亏他的父亲有几个老朋友介绍他到贵族家庭当音乐老师,才勉强地维持住了生活。在经济十分窘迫的情况下,莫扎特又遭到与自己同行的母亲客死巴黎的打击。在此期间,既不能得到朋友的帮助又不能摆脱贫困的莫扎特,唯一的纾解方式就是创作,在差不多两个月里,他完成了四部钢琴奏鸣曲(K.310,K.330,K.331,K.332),这四部奏鸣曲显示出莫扎特的创作水平日趋成熟,原有的天真烂漫转向严肃,原本无忧无虑的乐句转向蕴含理性的乐句,原有对生活的尽情陶醉转向对他的深刻生活和体验。《C大调第十钢琴奏鸣曲》K.330即是这一时期的作品。即使是如此的不幸,整个乐曲依然建立在很欢乐的基础上。全曲情感内容深刻,带有一种启蒙时期特有的自信和乐观,又不时流露出悲哀的阴影。

▼ 滑动查看全文 ▲





Beethoven

#贝多芬 

澎湃的英雄主义“抗争”情结

贝多芬的一生命途多舛。与莫扎特家庭和睦的童年成长环境不同,贝多芬的父亲嗜酒如命,常把孩子拽到钢琴前让他在那里艰苦地练上许多小时,每当弹错的时候就打他的耳光。17岁时,贝多芬到维也纳开始学习作曲。彼时的莫扎特在听过他的演奏之后就预言:有朝一日贝多芬将震动全世界。莫扎特还答应给贝多芬上课。可惜此后两个月,备受婚姻和生活双重折磨的贝多芬母亲突然去世,他不得不立即赶回波恩。父亲意志消沉终日酗酒,贝多芬不得不挑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再次回到原来的歌剧院当钢琴师。一直到1792年秋,他父亲死后他才第二次来到维也纳,但这时莫扎特却已不在人世了。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的进步思潮给了贝多芬诸多启发,他深信人类平等追求正义和个性自由憎恨封建专制的压迫,因此很长一段时间,贝多芬非常信仰当时的革命领袖拿破仑,而后又在革命胜利后对并未改善平民处境的拿破仑非常气愤失望。而他人生中,因为门第鸿沟与贵族小姐被迫分手的故事,以及刚刚功成名就不久就逐渐失聪直至完全耳聋的命运,也为后世所熟知而唏嘘。但贝多芬似乎从未放弃抗争,因而他超人的勇气也始终被后人津津乐道。

 

《f小调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热情”,就创作于他得知耳疾无法治愈几年后的1804年。这首乐曲是贝多芬中期创作中的钢琴杰作之一,而贝多芬自己也认为本曲达到了他钢琴奏鸣曲创作的巅峰。兴德勒有一次向贝多芬问起《d小调奏鸣曲》和《f小调奏鸣曲》的内容时,贝多芬的回答是:“去读一下莎士比亚的名剧《暴风雨》吧!”因此前者被称为《暴风雨奏鸣曲》,后者则由汉堡乐谱出版商克兰茨加上了《热情奏鸣曲》的标题。《暴风雨》的作品主题表现的是人类的智慧和毅力必将战胜大自然的力量,而这一主题与本曲所表达出来的热情奔放、颇具英雄气概的中心思想完全吻合。“热情”的标题虽然不是贝多芬亲自认定的,但用于这部英雄豪迈、气势磅礴的作品相当恰切。列宁有一次在莫斯科听到俄国作曲家、指挥家多勃洛文演奏这首奏鸣曲后,说道:“我不知道还有比《热情奏鸣曲》更好的东西,我愿每天都听一听。这是绝妙的、前所未有的音乐。我总带着也许是幼稚的夸耀想:人们能够创造怎样的奇迹啊!”

▼ 滑动查看全文 ▲



Chopin

#肖邦

永不放弃歌颂故土

舒曼曾称赞肖邦的音乐是“隐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它向全世界庄严地宣告“波兰不会灭亡。”

 

十八世纪末的波兰,爱国大革命运动爆发,然而由于外国列强的干涉使得当时的波兰成为了侵略者瓜分和奴役的目标。波兰先后被俄国、奥地利、普鲁士疯狂瓜分掠夺了三次,使得当时的整个波兰处在被侵略的水深火热之中。出生于1810年生长在华沙的肖邦,正处于波兰备受欺凌、多灾多难的时代,波兰政局处在分裂割据的局面中,并多次遭受列强的侵略,肖邦恰恰就是生活在如此一个摇摆不定的混乱社会世局中。十九世纪初是波兰建国史上的一个极受屈辱的时期,1814年波兰国土又一次沦陷,波兰从政治、经济到文化生活等等各个方面都被沙俄政府牢牢的严厉的控制起来。沙俄侵略者们的目标不只是要侵占波兰的领土,还妄想削弱波兰人民爱国主义思想,从而在精神想想上占领波兰,使波兰成为一个奴化的国家,但不堪沦为亡国奴的波兰人民奋起反击、顽强抵抗,爆发了一场反抗沙俄侵略的爱国民族解放运动。身处在这个环境下的肖邦,亲眼目睹了祖国无数爱国志士浴血奋战的爱国革命起义运动多次遭遇波折和打击,这对于肖邦的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使肖邦的爱国斗争的精神与承受苦难的悲伤情怀交织在了一起。“肖邦深爱着波兰,痛恨压迫着她的占领者,他在作品中一面将自己的祖国理想化,一面愤怒地控诉着她做遭受的不公平待遇。”

 

彼时波兰人民的思想中充斥着的抵御外国侵略的斗争精神与爱国民族意识,造成波兰的浪漫主义文学家们强调文学艺术要彰显民族特色,提倡把文学艺术与复兴运动紧扣在一起。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西方浪漫主义艺术思潮开始在音乐领域产生影响。波兰民族诗人密茨凯维奇对华沙起义的失败有极大的触动,他强调文学与民族时代的联系,提出文学必须是民族的文学,他用诗歌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对祖国、亲人的担忧和对民族侵略者的强烈愤恨的内心情感。肖邦当时在思想上也受到此时波兰文学界盛行的爱国民族主义文化思潮的影响。客居巴黎时那无以宽慰的、情牵祖国兴衰的忧思之情是肖邦音乐情感表达中的浓墨重彩。“肖邦把心中的爱国主义情感、英雄主义气概已经对敌人的无比愤怒都谱写进了波兰舞曲。”事实上,波兰舞曲——这种诞生于波兰民间舞蹈的音乐题材,几乎贯穿了肖邦的整个创作生涯。对于波兰舞曲这种形式,李斯特的描述最为出色:“这种舞曲形式表达了古老波兰最高贵的传统情感,具有最纯正、最真切的波兰民族特征。崇高的尊严感孕育了波兰民族骑士般的英雄主义。”而这种民族特性与勇气无疑对肖邦波兰舞曲的风格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平静的行板与华丽的大波兰舞曲》这部作品分为行板和波兰舞曲两部分。1830年的9月,肖邦在华沙开始了《华丽大波兰舞由》的创作。两个月后肖邦离开了他的故乡华沙,踏上了去维也纳的旅程,在他离开华沙不久后,反俄武装大起义于11月29日在华沙爆发。这个消息传到了维也纳,使肖邦原本平静的生活突然被华沙起义的消息所打断,作为一个爱国热血青年的肖邦对祖国爆发革命而感到悲愤与担忧,他想和祖国人民一起并肩战斗,使祖国能从外国侵略者的欺辱下得到解放,就在他想回到华沙时他的父亲来信阻止。肖邦在给他朋友的信中说:“假如不给父亲带来麻烦的话,我会立即回去的,我诅咒出国的那一刻。”"维也纳人此时因为华沙起义而对波兰人不友好的态度让肖邦感到不愉快,就在1831年7月他决定离开维也纳,动身去巴黎。此时他已经完成了《华丽大波兰舞曲》的创作。当时的肖邦年仅二十岁,正是意气风发朝气蓬勃的年纪,他将满腔的激情与明炽热烈的情感灌注于这部作品中,乐曲中大段的炫技部分将这首波兰舞曲诠释的辉煌壮丽。在创作了降E大调《华丽的大波兰舞曲》的四年后,也就是1834年,肖邦在巴黎为这首作品专门写了个与之风格完全不同引子命名为《平静的行板》。作为肖邦成熟时期的作品,《平静的行板》充满了巴黎所特有的优雅气质。1835年肖邦在巴黎最后的几次公开演出中,向观众推出了这部作品,随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后人评价这首作品时曾说:“《平静的行板》旋律中独特的波兰的性格释放出了如雨后彩虹一般光彩的极致之美。对故乡的思恋之情在旋律中表达得淋漓尽致,仿佛是肖邦在回忆着自己在祖国时的美好时光,律动柔和得宛如是肖邦在镇静地被自己怀乡之心所左右。静谧的湖面和偶尔泛起的涟漪,温润而处之淡然的音流在慰藉着他的缅怀之情并治愈了他心灵的忧伤,表达出了作者此时的颠沛流离之苦。在这个略微伤感的、近似船歌的、忧思情感的引子的陪衬下,使其后面的《华丽的大波兰舞曲》彰显出更加灿烂、雄壮的特点,能够更加淋漓尽致地展现演奏者的演奏技术。宏伟的波兰舞曲的节奏威武而又庄严,为听众们展现出了军队盛大游行的辉宏场景,这一具有特色的节奏象征着肖邦的祖国波兰坚不可摧、毫不屈服、必然成功的力量,富丽、豪放、热情而又宏壮。”

 

肖邦《c小调夜曲》Op.48 No.1是肖邦夜曲中最为独特的一首,也是公认的最优秀的夜曲之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C小调夜曲是最不像“夜曲”的夜曲,因为它所包含的思想内容的涵量大大超出了这之前创作的所有夜曲,全然不是通俗意义上的“夜曲”了。该曲除了有恬静、优美的旋律以外,还有着不同于肖邦其他夜曲作品的强烈的戏剧性情节和前后情感对比大的特点,充满了悲情,激愤。抒情性和英雄性相互交织,融为一体,形象鲜明突出。而它的旋律无疑是最具肖邦特点的:声乐的宣叙性、朗诵性与器乐性音调结合。于润洋先生就曾高度评价了这部作品:“这是他全部夜曲创作中最重要、最杰出的一首。就这部夜曲中所蕴含的悲剧戏剧性而言 称得上是他全部小型体裁创作中最出色、最具震撼力的作品之一。” 关于这首夜曲的创作背景,有一个传说:在一个雷雨交加的日子,肖邦为避雨而躲到圣日耳曼德普莱的一座教堂里,在轰鸣的雷声和耀眼的闪电中,他参加了一次宗教葬礼。肖邦回到家中,便在尚未褪去的情感体验下创作了这部夜曲。《c小调夜曲》拥有极高的审美境界,作品中传达出的痛苦、反抗、抑郁以及憧憬,都十分深入人心地反映了肖邦丰富的精神世界。

 

创作于1841年5月的肖邦《f小调幻想曲》Op. 49,无论是在形式的新颖、震撼人心的戏剧性,还是在思想情感内涵的丰富性和深刻性方面,都堪称单乐章大型体裁中的精品。这也是肖邦作品中唯一一部以幻想曲风格创作的纯钢琴作品,历来受到肖邦研究者和演奏者的高度评价。这部作品无论在其深刻的艺术内涵水平还是高超的技术水平上都是肖邦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作品中肖邦运用了奏鸣曲式、旋涡式、三部曲式和变奏式的混合音乐结构进行创作。1841年,肖邦住在乔治·桑乡村庄园的诺汉特家中,生活幸福而温暖。一天,肖邦和乔治-桑吵架,情绪很低落。他正在弹钢琴,发泄他的沮丧情绪和对祖国的担忧,突然有人敲门。他以点的节奏反射着键盘上的敲击声,然后打开了门。李斯特、乔治-桑、卡马普雷夫等人走了进来,伴着肖邦庄严的进行曲绕在他身边,而早些时候和他吵过架的乔治·桑则向他道歉。据李斯特表示,肖邦亲口告诉钢琴家布拉第米尔·德·巴哈曼,那个傍晚,突然传来了敲门声,肖邦立即在琴键上回应了这个节奏,并迅速将其记下来。故而幻想曲的前两小节就是在形容轻轻的叩门声,第三、四小节是用音乐表现肖邦的邀请:“请进、请进!”而据音乐学者于润洋先生考证,“这首幻想曲的引子部分来源于波兰作曲家库尔平斯基于1831年创作的一首歌曲《立陶宛之歌》。《立陶宛之歌》是一首带有很强政治含义的歌曲,当时在立陶宛(当时立陶宛隶属于波兰)发生了起义,这首歌曲被视为‘起义歌曲’,后来在波兰的部队中,以及后来移民到法国的爱国侨民中曾广为流传。” 肖邦的《f小调幻想曲》是一首充满英雄主义和史诗感的音乐,柔和的抒情形象与激情、激昂的愤怒形象交替出现。有焦虑、抑郁、悲伤和愤怒,但也有光明的憧憬,也有一定的憧憬和挣扎的想象,是一个表达作者当时复杂情感的幻想作品。它洋溢着爱国主义热情,是一首庄严的悲歌,温婉的情歌,壮烈的战歌和宏伟的颂歌。

 

肖邦的一生共创作了四首谐谑曲。他的谐谑曲音乐形象对比鲜明、结构庞大,并具有宏大的构思和史诗般的气势。这些谐谑曲不再限于嬉戏、玩闹,而是隐含了深刻而复杂的思想内容,它们精力充沛,感情激越,既有幻想,也有气势磅礴的热情,它在情绪上具有强烈的对比,内心有一种痛苦狂乱的呐喊,但又不乏歌唱性的抒情,它将浪漫主义风格非常完美地融入到了乐曲中。李斯特曾对肖邦谐谑曲作出评价:“他多数的谐谑曲与练习曲中,明白表露了极端的愤怒与绝望的情绪。表现出来的是时而尖锐的讽刺,时而顽固的自尊,但不可忽略的是,他的音乐依旧带有优美的诗篇气质。这四首谐谑曲是堪与叙事曲比肩的最深刻的杰出作品。”在肖邦的四首谐谑曲中,作品《降b小调第二谐谑曲》是最为著名的一首,也是唯一具有谐谑性质的谐谑曲。它创作于1835-1837年华沙起义时期,当时肖邦逗留在维也纳,华沙起义激起了肖邦的爱国热情和对祖国亲人的思念之情,这些感情交织在一起,写成了这首既严峻又温存的音诗。这时已到了肖邦创作的成熟期。这首谐谑曲没有第一首的悲剧性冲突,而具有一定的幻想性和戏剧性,但不乏抒情、歌唱性的优美段落,非常富有诗意,因此经常被公开演奏,且也是最受欢迎的一首。舒曼说:“这首谐谑曲热情的性格,使人想起以前肖邦的同类曲子,非常富于魅力,把简单、容易、大胆、可爱、憎恶都熔于一炉,把它比拟为拜伦爵士的一首诗,并非是不恰当的。”


▼ 滑动查看全文 ▲


这三位音乐家,虽各自生于不同的时代,身上却有着同样的对于命运和时代境遇不屈服的英雄主义。然而虽然他们都是“一身反骨”,但三人的性格表现又是截然不同的——或戏谑、或愤慨,又或者是诗意般永不倒下的信仰。将三人迥异的秉性呈现于同一场音乐会,显然会是对音乐家的音乐素养和人生阅历的一次严峻考验,更何况,这其中的每一首曲子,单就演奏技巧而言难度已经非常饱和。钢琴家是否能够胜任这样丰满的演奏,似乎成为了一个静待揭晓的疑问。


而8月,在上海看过皮萨列夫演奏之后的知名乐评人张可驹,曾发表过一些观后感,或许能为我们带来一些线索:“皮萨列夫的音响是俄派那种交响性声音的范本——以指触的深透与清晰为基础,踏板提供丰富的色彩,绝无任何的含混。皮萨列夫弹出的交响化的音响,既有触键的高光、精妙的踏板法,也有对于结构高度的专注和非凡的整体性。……那种光辉的声音背后,对音乐动态发展的结构有深邃洞察,才能弹出如此生机盎然的推进效果。……他对作品各种微小的细节都不仅能弹得清楚,更能在音色、质感、不同句法的表达性方面做到浑然一体,沿着音乐发展的方向前进。……皮萨列夫在此,以最精细的力度控制将线条层次弹得无比清晰,委实展现出顶级超技。”能被资深音乐爱好者如此褒扬,那么驾驭这些曲目的能力,想必也不可小觑,至少一定是值得期待的。

演出信息

▲点击海报购票


演出时间

2024年11月1日 周五 19:30


演出地点

长沙音乐厅·湘江大厅


演出票价

¥100/50/30(惠民)元

*本场演出1米以下儿童谢绝入场


  曲目单


 莫扎特 

C大调第10号钢琴奏鸣曲,作品330


 贝多芬 

f小调第23号钢琴奏鸣曲“热情”,作品57


—中场休息—


 肖邦 

平静的行板与华丽的波兰舞曲,作品22

c小调夜曲,作品48,第一首

f小调幻想曲,作品49

b小调第二谐谑曲,作品31

*具体曲目及顺序以演出当日为准


END

 ♪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即可购票


注: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作者供稿,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让更多人获得需要的资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审核、更正或删除。


长沙音乐厅
长沙音乐厅是长沙滨江文化园“三馆一厅”的灵魂建筑,是以“国内一流、国际知名”为目标打造的国内顶尖音乐厅,是湖南省标志性文化设施之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