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图云科普】中国人与蛇的“相爱相杀”

文化   2025-01-31 07:31   山东  
点击上方蓝字【青岛市图书馆】
首页右上角“···”,将我们“⭐设为星标”哦~






中国崇蛇之风源远流长,我们耳熟能详的伏羲、女娲的人首蛇身的形象就被视为中国人崇蛇的标志。这在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中亦得到了印证,如属齐家文化的甘肃临洮冯家坪遗址出土的彩陶双联杯,该杯的器表各刻有一人首蛇身像,其形象与《帝王世纪》中所载伏羲、女娲“人首蛇身”之描述高度相似。


在广阔的中国大地上,崇蛇的方式更是五花八门。有的先民凭借“丹青妙手”画出与蛇有关的图案,如在福建漳州马坑乡草仔山发现的商周岩画中,有5幅闽越先民绘制的蛇形岩画,画中不仅有成年蛇,还有刚孵化出的幼蛇,甚至连蛇蛋都有。在水域广阔的东南地区,古代岩画常被认为有求神的作用,而蛇的形象出现在岩画中,说明它有可能是该地区民众崇拜的神。


有的先民则将蛇与器物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精美的蛇纹,这在先秦时期的青铜器上司空见惯,如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的商代提梁方卣的卣盖上饰有蛇纹,湖南衡阳出土的春秋时期提梁卣的卣身上亦饰有蛇纹。


还有的先民直接把工具制成蛇形,这在春秋晚期至东汉初期的古滇国遗址中屡见不鲜,如蛇形铜兵器、蛇形铜质生产工具等。古滇国所处的滇中高原有众多低山丘陵和星罗棋布的湖泊,加之气候炎热潮湿,非常适宜蛇类生存,古滇人与蛇很可能低头不见抬头见,“化蛇为器”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古滇人对蛇的崇拜。

古人对蛇的态度并非只有崇敬,他们对蛇的感情十分复杂,反映出来的文化现象也注定是多元的,如珥蛇、践蛇、打蛇、啖蛇等。


何谓珥蛇?袁珂在《山海经校注》中曾引郭璞的解释“珥,以蛇贯耳也”,意为以蛇穿耳、作为耳饰之意。当然,直接以活蛇作为耳坠的想法有些匪夷所思,但把耳坠做成蛇形是可以实现的,如在辽宁凌源田家沟红山文化遗址中就曾发现距今约5000年的玉质蛇形耳坠。若只是绘制图案,以活蛇作耳饰就很容易实现了,如陕西咸阳秦都一号宫殿的画像砖上、湖北随州曾侯乙墓的漆棺画中及江苏淮阴高庄战国墓的刻纹铜器上,均发现了“人珥蛇”的图案。

践蛇,即将蛇踏于脚下,这类图案多见于战国时期的器物之上,如在江苏淮阴高庄战国墓发现的铜器上就刻有人面鸟身人双足踏蛇的场景。一些学者认为,珥蛇、践蛇行为反映了类似的文化意象——人们希望依靠蛇来升降于天地之间,即对荀子所谓“螣蛇无足而飞”之说的印证。特别是践蛇,人类将蛇踩在脚下不是欺凌蛇,而是将其视为神巫的合作伙伴,反映出人与万物和谐相处的理念。有些践蛇却另有他意,楚文化墓葬中出土的一些器物反映了其他生物践蛇的场景,如湖北荆州天星观二号楚墓出土的彩绘透雕凤蛇纹座屏雕刻了“凤鸟践蛇”的场景;此外,该墓葬中还出土了一件蟾蜍状异兽座,其造型是一只类似蟾蜍的生物四足践踏着一条盘曲的蛇。


楚文化范围包括如今的湖北、湖南和安徽部分地区,历史上的楚地湖沼密布、草木茂盛,乃蛇类栖息之绝佳环境,一些学者提出楚人在生产生活中频繁与蛇接触,而蛇常常威胁楚人的生命安全,因而楚人对蛇既有崇敬之情,又有恐惧和抗争的心理,上述借其他生物践蛇的现象,也许正是人类恐蛇和抗蛇心理的一种折射。







本文节选自《百科知识》2025.1A


【资源介绍】

龙源期刊做为中国第早的大众期刊网,服务大众二十五年,是受众面最广的电子期刊网,龙源期刊不但可以我们自己阅览,更可以丰富我们家人及朋友的生活,龙源期刊微信端精选九类、千种期刊,3000册图书,二十类上万小时音频,三百份报纸,可以满足各年龄段读者的需求。


【微信端】

微信端登录:关注青岛市图书馆微信公众号—菜单栏“云上青图”—点击“云上青图”—龙源期刊。


特别声明:本公众号仅用于青岛市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及阅读推广,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转载文章及图片、视频、音频等版权均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本公众号联系删除。



【微信改版,请为我们加一个星标,让我们不再错过】






正在赠送的福利还有

👉 【青图云赠书】小狗什么都懂,它只想等你回家 (内含中奖名单)
推荐阅读
👉 过年不推荐吃瓜子的原因,只有一个
👉 图书馆里过大年 | 正月初一:馆长送祝福,喜庆赏春联
👉 她年仅29岁……2025年刚开始,就给所有人上了一课
👉 国家队出手!跟着央视Boys一起看美景令人“青岛”!
👉 收藏!青岛亲子研学体验线路来啦~
👉 青岛市图书馆2025年春节开放通知
👉 山东孩子都懂!看见满街灌香肠就代表……



青岛市图书馆
发布青岛市图书馆相关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