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点击上方快速关注
2023年11月15日下午,我馆(赣州市博物馆)接到报告,在卫府里施工工地中挖出了大量的石球。接到消息后,部门领导问我想不想去实地看看,当时我在博物馆工作刚满一年,还是第一次遇见文物出土的情况,非常激动,一口答应就出发了。
我们先约了张嗣介老师,再去接他一起去工地。张老是我馆原副馆长、研究馆员,也是我市著名的文博专家。他出生于1949年,虽70余岁但身子硬朗,精神气足,自1976年起从事文博工作直至退休,数十年来为我馆及赣州地区的文物考古与保护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次能邀请到他一同前去现场,真是非常有幸,能一睹老文博人的风采。接到张老,见他随身带着一个小包,里面卷尺、手铲、毛刷、放大镜等考古工具一应俱全。他说这个包时刻提前准备好,有什么新发现了,随时带上出发。这不由让我心生敬佩,这就是老一辈考古文博人,不仅专业过硬,更有责任担当,对文博事业充满了敬畏和热爱。
前往工地的路上,恰巧赶上了下班高峰期。赣州老城区人流量车流量很大,堵得够呛,而我又是位新手司机,望着这熙熙攘攘的车流,又急又怕。等我们抵达时,其他同事已经抵达,工地负责人领我们从一处围挡处钻了进去。
图1:卫府里工地挖出的石球
一进工地,一眼望见刚被挖出的石球堆满一地,颇为壮观。石球为实心球体,外表比较粗糙,大小不一,约有270余枚。因来时已晚,又没想到石球数量如此之多,当时我们没有联系好运输车辆,只能安排第二天再将石球运回馆里保管。
第二天一早,我接到张老前往工地,又正好赶上卫府里菜市场早市。卫府里附近有个开了几十年的饼铺,非常有名,已经成了旅游打卡网红点,张老特意请我们吃了该店远近闻名的酥饼。
到工地后,张老向发现石球的工人询问了些当时的发现情况,我们则负责拍照、测量、记录。最后张老热情地邀请工人师傅和我们一起合影,工人师傅开始害羞推辞,最终拗不过张老的诚意,于是他赶忙特意去洗干净了手和脸再来合影,多么质朴的人啊。
图2:张嗣介老师在做记录
据张老介绍,这种石球是一种投掷类的武器,也叫礌石,既可以由卫兵用手向城下投掷,也可装在抛石机上进行抛射,是古代攻城守城的武器。
此类石弹在国内军事要地发现不少,如2010年在内蒙古元上都遗址发现元代武库和石弹;2017年在北京市门头沟区清水镇灵山脚下洪水口村明代长城遗址附近发现6枚石制炮弹。
图3:赣州“府城全图”
根据《赣州府志》记载,卫府里是明代军事机构卫署的所在地,其地下可能作为堆放武器的仓库使用,所以在这里发现石制炮弹也在情理之中。
根据《赣州府志》(同治卷:卷三十一.兵制卷)记载:“明制天下各设卫所,以屯以守。江西凢三卫,而赣州居其一。卫所之制,五千六百人为一卫,一千二百二十八人为一千户所,一百二十人为一百户所。洪武辛亥立赣州卫。”可知当时军队实行卫所制度,即在军事重镇设立卫,卫之辖区内重要关隘设所。当时江西省境内设有三个卫所,赣州卫为其中之一,每一卫士兵5600人,足可见当时赣州军事地位之重要。
清代时,不设卫署,改设总镇,地址也移到前方100多米处,卫府的作用也改变了,由原来的军事指挥部变成了府治服务的官衙待客与休闲场所。到了民国,卫府里的功能进一步退化,成了理发及买卖南杂、木器等平常市井之地,商品集市的雏形开始出现。1927年,陈赞贤同志在赣县政府被国民党特务枪杀后,全体工会会员曾在卫府里前集会游行、开追悼会,并为陈赞贤先生竖碑立传。解放后,卫府里彻底完成了从官衙到集市的转变。一个曾经的风雅之地变成了纯粹的菜市场,肉类、油类、米类、糖类、豆腐类等主、副食品一应俱全。1993年,卫府里农贸市场开始建设,至今已经历30多年的风雨,见证了赣州的发展过程。
站在人来人往的菜市场,原来这块热闹的市井之地,竟有如此之多的故事与传奇。此次石球的发现正是得益于卫府里农贸市场的提升改造。因时代变迁,卫府里市场的业态和经营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及人民生活需要,期待其下一次的华丽转身。
这次发现的石球灰不溜秋、毫不起眼,在泥泞的工地里可谓完美融入,难以和精美华丽的青铜器、金银器和瓷器等文物相媲美,但它为文献记载提供了有力的证明,起到了以物证史的作用。相信它将来会为赣州城的历史文化研究和书写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