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陶士振团队-氦气资源形成、分布与勘探的若干要点

文摘   2024-12-11 00:02   福建  
氦气广泛用于航天、国防、医疗、科研、电子行业等领域,是重要的矿产资源。氦气与天然气运聚成藏机制与分布富集既具有共同点又有差异性,它们同样遵从源岩到圈闭的“含(油)气系统”共性规律,具备相同/相似的静态地质要素和动态地质过程,也同样存在“生、储、盖、圈、运、保”6大地质要素;同时两者之间又存在明显的差异性,特别是“生—运—聚”微观机理和分子动力学过程方面差异显著

天然气中氦气有几种来源?

天然气中氦气来源有三种:地壳放射性元素衰变、地幔来源、大气来源。工业上可开采的天然气田中的氦资源大多来自地壳或地幔,地壳中的氦来源于放射性元素铀、钍的衰变。幔源氦是地球深部的地幔挥发出来的氦气,可以通过深大断裂或岩浆活动上升到地壳中。而大气中氦含量很少,体积分数仅为5.24ppm,并且提氦成本极高。一般用氦同位素组成特征判断氦气来源,不同的氦气来源,其同位素组成不同,当3He/4He为1.4×10-6 时,表明为大气来源氦气;当3He/4He为n×10-8~ n×10-9时,表明为壳源氦;当3He/4He为1.1×10-5或更高时,为幔源氦。

中国典型含油气盆地天然气及地热水气体和CO2/3HeR/Ra关系图

氦气运移相态主要有哪几种类型?

氦气在初次和二次运移过程中主要有“水溶相、气容相、游离相”3种主要赋存状态和运移相态。其中,“水溶相”是氦气运移的普遍方式,以地下流体(主要是水或水气油等混相)作为载体运移,运移通常发生于水动力活跃地区,如四川威远震旦系气田;“气容相”主要形成于天然气二次运移过程中,天然气不断从富氦地层水中“萃取”或“置换”氦,然后运移到圈闭中聚集成藏,如柴达木东坪气田;“游离相”主要形成于氦源岩内部初次运移过程中,U、Th元素衰变释放的氦气沿着晶间缝或微裂隙以游离相或扩散方式运移,以游离相运移通常发生在自由水缺乏的区域,或二次运移到达较浅部位,由于温度压力下降,溶解度降低,水中溶解氦因过饱和而被释放,特别是在孔缝中自由水缺乏的情况下,会存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的小微气泡状游离相氦气运移。

地下流体中氦气运移3种相态示意图

氦气运移方式和主要型式有哪几种类型?

氦气运移方式主要有三种:集群搬运(地下流体中成群的氦气分子,以溶解态、混合气相或游离态等相态,在压力梯度作用下集群式移动)、微细渗流、分子扩散。

氦气运移的主要型式或地质模式,与氦气及载体气形成的构造动力学背景及输导体系的空间构型有关,可以概括位东部伸展裂陷背景下的“T”或“蘑菇状”运移型式(徐深、花沟富/含氦气田)、“垂向→横折”的“厂”字型运移型式(金秋、东胜等富氦气田)、西部挤压背景下的“顺层爬坡”式运移(东坪、和田河等富氦气田)。

壳源富氦天然气藏成藏机理示意图

氦气聚集和成藏对盖层封闭保存条件有何要求?

天然气及氦气的成藏和保存受“氦源—盖层”共同控制。富氦气藏犹如一个酒坛,上面必须有严实合缝的封盖物(盖子/被子),才能阻止“酒精挥发”散失。尽管含氦混合气体可以一定程度上阻止氦气运移和散失,盖层中水溶解度低,加大了氦的逃逸难度。但氦气分子小极易扩散散失,含氦混合气体在后期构造活动破坏作用下,氦气优先散失。目前全球发现的有规模的富氦气田主要是膏岩、盐岩、泥页岩等优质盖层,盖层是圈闭三大关键要素之一,特别是天然气—氦气兼探风险井部署时更不可忽视盖层条件,以确保钻探成功率。

含氦天然气藏中盖层封闭与扩散

氦气成藏与富集受控于哪三大要素?

氦气富集受控于“优质氦源、高效输导、适宜载体”三大要素。岩石中的U、Th元素通过α衰变释放壳源4He,而幔源3He来自地球形成时获得的原始He,壳源He与幔源He被载体气稀释后按比例输入储层;东西部地区壳源He输导体系包括盆地基底断裂体系和天然气成藏系统输导体系(断裂、不整合面及输导层),经历垂向和横向不同运移组合方式,东部地区为壳幔混源,对于幔源He,深部运移与深大断裂-岩浆活动有关,浅部运移依附于基底断裂和天然气成藏系统输导体系;地下不同性质流体介质是氦气运移、中转和赋存的载体,除了地下水作为载体即水溶氦形式以外,少数存在游离态氦,地下多相流体如各种熔浆、熔融物质、热液挥发分、伴生气等,均可作为氦气的赋存运移载体或特定区域内的运载介质。氦气富集需要有适宜载体,如天然气相对低充注、低压或常压、适度规模等条件。

含氦气系统“生-运-聚”过程示意图

氦气分布的地质规律或控制要素有哪些?

氦气具有分布于“近氦源、邻断裂、低势区、高部位”的地质规律或控制要素。构造高点通常是氦气运移的有利低势区,可由构造抬升造成,也可以由非均匀沉降造成,如伸展裂陷导致非均匀沉降过程中形成的断凸和断隆(块)高点是氦气及天然气运聚有利区。

上述四要素是富氦气藏形成与分布有利条件(因素)或必要条件,但未必是充分条件,富氦气藏的形成与分布需要有利的“生—运—聚”系统要素时空耦合匹配。

氦气生运聚地质理论框架模型示意图

参考文献

陈悦,陶士振,杨怡青,等.氦气资源形成、分布与勘探的知识问答[J].石油知识,2024,(04):9-11.

徐永昌,王先彬,吴仁铭,等.天然气中稀有气体同位素[J].地球化学,1979, (4):271-282.

戴金星,宋岩,戴春生,等. 中国东部无机成因气及其气藏形成条件景[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82-121.

李玉宏,周俊林,张文,等.渭河盆地氦气成藏条件及资源前景[M].北京:地质出版社,2018:200-240.

陶士振, 吴义平, 陶小晚, 等. 氦气地质理论认识、资源勘查评价及全产业链一体化评价关键技术[J]. 地学前缘. 2024,31(1): 351-367.

陶士振,杨怡青,陈悦,等.氦气资源形成地质条件、成因机理与富集规律[J].石油勘探与开发,2024,51(2): 436-452.

陶士振,陈悦,杨怡青. 中国氦气资源及区带分类体系、控藏要素有效性及富集模式[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24,35(5): 869-889.

陈悦, 陶士振, 杨怡青. 中国氦气地球化学特征、聚集规律与前景展望[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23, 52(1): 145-167.

Brown A A. PS Formation of High Helium Gases: A Guide for Explorationists[J]. W. searchanddiscovery. com, 2010.

供稿: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陶士振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编辑:gesource

地球资源与地质活动
介绍和宣传地质资源、地球活动和行星研究,以及与地球科学密切相关的人类活动、环境与自然等发展和演化历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