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是生命之根本!中医教你十大补气血方法,一定要收藏!

健康   2024-11-28 20:12   河南  
中医艾灸养生
  
阅读前,请先点击上面蓝色字体“中医艾灸养生”,再点击“关注”,这样您就可以收到最优质的文章了,完全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在《黄帝内经》的深邃智慧中,有这样一句箴言:“人体之根本,在于血与气之和谐。”气血,作为生命活力的源泉,驱动着人体各项机能的运转,其余皆为其辅助与表现。
一、气是什么?

从中医的宏观视角审视,气,这一无形而强大的存在,不仅是构成生命体的基石,更是推动脏腑功能、维系生理活动的总称。气,虽不可见、不可触,却如同生命的呼吸,一旦消逝,即意味着生命的终结。民间常言“人活一口气”,既指生存之本,也寓含了追求尊严与价值的深层含义,这正是“气”之哲学的生动体现。

气之来源广泛,涵盖先天之精气承自父母,后天之水谷之精微源自饮食,以及自然界之清气通过呼吸纳入。这些元素在肺、脾、胃、肾等脏腑的协同作用下,转化为人体内生生不息的气流。气在体内流动不息,穿梭于脏腑之间,升降出入,既输送养分至全身,又助力代谢废物排出体外,维持着生命活动的平衡与秩序。

当气之不足,即气虚之时,其推动、滋养、防御等功能便会减弱,导致一系列虚弱症状的出现。


二、血是什么?

而血,作为另一生命要素,是流淌在脉管中的红色液体,富含营养,滋养着全身。血之运行,受心之主导,藏于肝,统于脾,布于肺,根于肾,循环往复,灌溉全身,滋养着每一寸肌肤与脏腑。良好的饮食质量,往往能在血液中体现为丰富的营养物质,使人体态丰盈,面色红润。
血虚,即血液之不足,常由生化不足、失血过多或久病耗损所致。

三、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
气和血,作为人体内不可或缺的两大基石,其在生命活动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这两者均源自脾胃转化之水谷精华与肾中所藏之精气。气,以其无形且动的特性,归属阳类;而血,则因有形且静,被归类于阴。气,扮演着温暖与推动的角色;血,则负责滋养与润泽。
在人体这一精密系统中,气是那股生生不息的动力,血则是这股动力的坚实后盾,二者相辅相成,紧密相依,体现了阴阳互根的自然法则。
中医智慧有云:“血乃气之母,气为血之帅”,形象地描绘了气与血之间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
试想,若血缺乏气的引领与推动,便难以精准送达身体各处;反之,气若失去血的滋养基础,则可能化为体内的燥火,失去平衡。气虚之时,人易感疲惫、言语无力、食欲不振,伴有头晕、面色苍白;血虚则令人心悸难眠、身形消瘦、皮肤干燥,面色萎黄。
气血两虚,作为气虚与血虚并存的病理现象,多源于久病损耗或两者相互影响所致。治疗此类病症,中医强调“治病求本”,即探寻疾病的根源,并据此施治,此乃中医辨证施治的核心要义。针对气虚补血、血虚补气,是调理气血亏虚的基本原则。
那么,如何有效“补益”呢?补益法,即运用具有滋养作用的方剂与药物,旨在增强体力、补益气血,消除虚弱症状。
补气之法,适用于脾肺气虚所致的疲惫、气短、自汗等症状;补血之道,则针对血虚或失血状态。
相较于西医,中医对生命的理解独具匠心,特别强调经络与穴位的重要性。经络,内联脏腑,外通四肢,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穴位,作为经络上气血汇聚的特殊点,不仅是脏腑健康的晴雨表,也是邪气侵袭的防御关卡。当体内气血失衡或外邪入侵时,相应穴位会出现病理反应,成为治疗的关键点。

通过针刺、艾灸、刮痧、拔罐、按摩等手法刺激穴位,可以达到调理气血、平衡阴阳、畅通经络、扶正祛邪的治疗效果。人体穴位众多,功能各异,我精选了十处补气要穴与十处补血良穴,日常按摩、艾灸或刮痧,既能治疗相关疾病,亦能作为日常保健之良方。掌握这些穴位,犹如手握健康秘籍,自我调理,事半功倍。


四、人体十大补气穴位

1
脾俞穴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

位置:背部正中,第11胸椎棘突下方,左右两侧各向外横开两指宽度的位置。

功效:有助于疏散脾脏积聚的湿热之气

2
足三里
归经:足阳明胃经。
位置:小腿外侧,犊鼻穴下方约四横指(约3寸)处,距离胫骨前缘外侧一横指(中指宽度)。

功效:能够补中益气、疏通经络、驱散风湿、增强正气、调理脾胃、促进健康长寿。

3
膻中
归经:任脉。
位置:胸部正中央,平对第4肋间隙,即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功效:汇聚心包经的气血,有助于缓解因气滞、气逆导致的心肺胃疾病及乳腺问题。

4
关元
归经:任脉。
位置:下腹部,肚脐正下方四横指(约3寸)处。

功效:补充并固摄下焦的元气,增强机体的元阴元阳

5
气海
归经:任脉。
位置:腹部正中线上,肚脐下方约两横指(约1.5寸)处。

功效:温煦阳气、补益正气、化除湿邪、稳固根本、培补元气以补虚。

6
涌泉
归经:任脉。
位置:足前部凹陷中,第2、3趾趾缝纹头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交界处。

功效:增强肾精、补益肾气、滋养全身脏腑。

7
太溪
归经:足少阴肾经。
位置: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

功效:滋养肾阴、补充肾气、强壮肾阳、调理胞宫功能。

8
百会
归经:督脉。
位置:头顶正中,两耳尖连线与头顶正中线的交点。

功效:清醒头脑、安定神志、提升阳气、治疗癫痫并稳定督脉。

9
肺俞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
位置: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方,左右各旁开约两横指(约1.5寸)处。

功效:调节并补充肺气,清除肺热以达到补虚效果。

10
悬钟
归经:足少阳胆经。
位置:小腿外侧,外踝尖直上约四横指(约3寸)处,腓骨前缘。
功效:排泄胆火、清除骨髓热邪、舒展筋脉,平衡肝风,同时舒缓肝脏并补益肾脏。
五、人体十大补血穴位

1
血海

归经:足太阴脾经。

位置:屈膝状态下,位于大腿内侧,髌骨内侧末端向上两寸之处,触及股四头肌内侧的显著隆起。

作用:促进脾脏血液运行,引导血液回归正常经络路径。

2
天枢
归经:足阳明胃经。
位置:肚脐两侧,各距离两寸宽度的区域。

功能:调理肠道功能,顺畅气机,促进食物消化,缓解停滞。

3
三阴交

归经:足太阴脾经。

位置:小腿内侧,脚踝骨最高点上方三寸处,靠近胫骨内侧边缘。

作用:平衡体内气血循环,滋补肾脏与肝脏,提升身体机能。

4
隐白

归经:足太阴脾经。

位置:足大趾内侧边缘,紧邻趾甲根部约一分距离的位置。

作用:调节月经周期,统管血液运行,强健脾胃,恢复身体阳气。

5
髀关

归经:足阳明胃经。

位置:大腿前部,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侧端连线上,屈髋时与会阴部平行,位于缝匠肌外侧的凹陷部位。

功能:调和胃气,强健脾胃功能,排除湿气,稳固脾脏根基。

6
下关

归经:足阳明胃经。

位置:面部区域,颧骨下缘中点与下颌骨切迹之间形成的凹陷地带。

作用:通畅经络,舒展血脉,加速体内物质代谢与更新。

7
期门

归经:足厥阴肝经。

位置:胸部,乳头正下方第六肋间隙,距离前正中线四寸距离。

功效:强化脾脏功能,舒缓肝气郁结,调和气血循环。

8
章门

归经:足太阴脾经。

位置:人体侧腹部,第十一肋骨游离端下方,为调节脏腑气血的重要穴位。

作用:协调五脏六腑运作,特别针对肝脏与胃部的气血进行调节。

9
足三里穴

归经:足阳明胃经重要穴位。

位置:小腿外侧,外膝眼正下方三寸,胫骨前缘外侧一横指宽度处。

作用:增强气血循环,补充身体元气,滋养脑部及全身,是维持肝血充盈的关键穴位。

10
关元穴

归经任脉核心穴位,亦是手太阳小肠经募集点,任脉与足三阴经交汇之所。

位置: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肚脐正下方三寸位置。

作用:中医理论认为,关元乃真阳之气汇聚之地,精气生成之所。对于男性而言,是储藏精气的宝库;对女性而言,则是蓄养血液的源泉。定期刺激此穴,可有效补肾益精,调和气血,缓解痛经及多种妇科病症,具有显著的保健与治疗作用。

一起为健康点赞!

中医艾灸养生
年少不养生,老来养医生。养生是一种生活态度,使你增强体质,预防疾病,拥有健康,享受快乐!关注养生,百病不生!最健康的养生之道,最牛的养生大全。男女必备账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