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绘画当道,美术人的未来在哪?

文摘   教育培训   2024-07-29 17:00   北京  
美术最早由fine art翻译而来,绘画是其中最经典的表达方式。在西方传统中,这个术语与功能性存在距离,而现在,美术一般泛指视觉艺术。根据牛津字典,艺术是人类创造性技能和想象力的表达、应用,产生的作品主要是为了欣赏其美感或情感力量。

生产力带来了新的技术,也因此向先前的观念发起了挑战。人们现今对艺术的追求与文艺复兴时期大有不同。比如对经典意义上“美感”的要求在减弱,还有一些作品很大程度上依托于艺术家的观念。不过,艺术与其他思想形式、表达方式仍有区别,即以视觉创造(想象、技能)为基础,与内容实现(情感、思想)相结合。


图片来源:WOMBO Dream的网站页面

形式的实现依托于技能,不论是亲自画出来、还是借助AI手段,两种进行方式对构思的要求不同,因为AI绘画需要屏幕前的人输入文字内容的描述。


而且,经验告诉我们,这里的文字需要经过多次打磨,只靠几个单独的关键词是不够的。比如输入的关键词是:大都会、1916年、柏林、红色、狂热(madness)、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如果不做任何调整与修改,WOMBO Dream的三次生成如下:


图片来源:WOMBO Dream依据关键词生成的图片

但我心里想的,是德国艺术家George Grosz在20世纪初期完成的《大都会》。这两幅画的色彩构成和超高的信息量表达,是完全能符合大众期待的。


George Grosz, Metropolis, 1916 - 1917, oil on canvas, 100 x 102 cm, Museo Nacional Thyssen-Bornemisza, Madrid

发展了几个世纪的油画技术与职业画家的作品、与业余玩家的一次简单生成,二者的直观对比不甚严谨。然而,就算一个人详细写下脑海中的画面、找两个会画画的人来画,他们的产出会一样吗?也不是每个艺术家都擅长、都需要文字描摹出画面,再画出作品。这就是人与人之间想象/创造力的差异。


Jackson Pollock的滴漏技术将实践的随机性发挥到极致。他的实践是有争议的,但也成为Pollock本人的符号,并广为人知。而AI依靠大量参考——深度学习——提示语产出,这与一个人通过灵感构思——调研思考——最终实践的逻辑本身就不同,对于众多创作者而言,是这个过程构成对于人自身的“意义”。

图片来源:google

因为艺术不仅仅需要技术,机器可以是辅助,不论是不是AI。重要的是人用它们来做什么,因为思考和选择来自个人。用ChatGPT生成文字材料的整合,依然需要被屏幕前的人再次检查、筛选。而个人对文本的掌握不同、人们的思路也不一样。

若上传《大都会》原图作为WOMBO Dream的参考,AI的产出如下:


图片来源:WOMBO Dream依据相同关键词和画作参考生成的图片
‍‍
看过《大都会》的人,可能马上能将上面这张画与《大都会》作品联系在一起。现在,我们能联系画作的视觉表达与其历史背景,猜测Grosz的创作直指欧洲20世纪初期的现代化危机与战争。而对WOMBO Dream依据关键词生成的图片内容分析,多半围绕技术与AI。这可能能成为一门新的学科(discipline),其中人的主体性存疑。

不过,当我们说起艺术时,甚至有“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这样的观点。那么,AI绘画如何满足人对情感、思想的追求呢?摄影技术的出现对绘画的写实功用带来打击,于是艺术的表现形式发生了转变。现成品可以被解读为对(传统、经典)艺术的反叛与祛魅,但这背后是人类思考与表达的需求。当AI绘画在技术上与人类艺术完全相同,生产力、人类社会、文化还会如今天一样吗?届时,人类艺术还会和今天一样吗?


END


更多艺术设计相关课程
在这儿

SODO
专注艺术设计领域职业培训,致力于解决艺术生求职路上的实际问题,每天推送值得反复阅读的优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