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浙江》杂志刊发我市定海区破解海岛人才留用难题经验做法

政务   2025-01-07 17:18   浙江  

“海岛人才流失有多方面原因,薪酬待遇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人到中年熬不出头,都想去大城市‘看看’”“花三五年教会徒弟,人却‘跑’了”……对于不少海岛企业而言,这些都是产业人才留用难题。对此,舟山市定海区深入企业一线“拔钉销号”,以“三难三破”把海岛难留的人留住,帮产业难办的事办好。

长白工匠学院“项目制”定向培养授课现场

将“薪”比“薪”


“产业发展面临转型升级,高薪挖人无疑是条捷径。”舟山市7412工厂负责人表示。该厂主要从事耐高温紧固件产品研发,随着紧固件行业发展态势稳定攀升,技能人才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尤其是关键岗位紧缺人才,流失率高于周边城市同类企业20%以上。

“我们很多一线工人学历不高,人才政策‘够不上’,生活成本‘下不来’,只能另寻他法。”入职7412工厂3年的蔡晓敏,尽管已经是冲压车间自动组的“最佳技术能手”,也只能摇头叹气。

面对企业反馈的难题,定海区迅速出台《“产业说了算”人才自主评价认定办法(试行)》,将人才认定权交还用人主体,创新设置企业自主认定、行业专家举荐、社会组织推荐等多维认定渠道,为人才提供政府津贴、子女教育、租赁住房及租(购)房资金补助等8项专享服务保障,补足技能人才薪酬待遇“缺陷”。根据人才薪酬水平,最高还可予以企业40%薪酬补贴,进一步减轻“费”的压力。

目前,该办法已在20家本土企业试点展开,同时赋予5位权威专家、2家产业协会同等评价资格,52位曾被人才政策“拒之门外”,却又是企业“不可或缺”的技术骨干正式纳入到特优人才库统一保障。

除此之外,定海区深入推进“以技提薪”行动,将薪酬与职业技能等级挂钩,积极入轨“新八级”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真正实现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

瞄准“海”字产业稀缺紧需工种,定海区深入实施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提质扩面行动,创新拓展钳工、金属热处理等25种海洋特色职业工种自主认定“空白领域”,助力全才“提薪”。通过认定的人才,还可按照不同职业(工种)等级额外享受750-3800元不等的资金补助。实施以来,已有489名紧缺人才完成技能提薪,申领补贴近百万元,舟山市7412工厂等重点企业员工岗位稳定性提升至96.15%。

以“通”止“痛”


人才留用受阻,另一个重要症结在于发展空间有限。晋升依靠机遇,职称常年“原地踏步”,是趁着年轻去大城市“闯一闯”,还是选择留下来再努力“熬一熬”?这是海岛人才面临的普遍困境,也是留才用才的“痛”。

留住人才、用好人才,要为其畅通晋升发展渠道。去年底,定海区全面重塑人才自主培养体系,以“促尖培优”为导向,精准绘制梯次培养对象、职业升级目标、阶段政策供给“三张清单”。放权用人主体,邀请企业主要负责人、行业专家共同举荐需求紧、潜力优的培养人才,对标人才工程,分类设置创新领军、技术领衔等多种培育方向,针对每位培养人才职称、技能、成果等短板弱项,量身定制创新领军、培训考证、科研组队、赛会组团、学历提能等10余个培养赛道,集成《海洋制造业新质生产力人力增值化“培育十条”》《海员人才全方位培育实施细则》等专项人才政策,优化科研支持、技能培训、资金保障等要素供给,全面激发人才培养创新活力。

“在以往,海员人才因评价标准并不明朗,由普通海员晋升高级海员存在一定困难,流失率高达12%。”定海区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政策实施以来,新引育高级海员以上人才增长5%,海员人才队伍结构稳定性大幅提升。同时,来自全区七大重点领域的200余名后备人才遴选入库,经过系统培育,50余人达成阶段成长目标,40余人成长为浙江工匠、技能大师等省市级人才,3人入选省级人才工程,实现定海区省级人才工程“零”突破。

当然,论资排辈的“老框框”也须破除。“谁有本事谁上,谁能干成奖励谁!”职业技能大比武的现场,定海区“以赛促训”“以赛代评”,吸引了200余名能工巧匠同台亮相、切磋技艺,184人直接取得相关职业技能证书,涉及工种近30个。同时船舶修造等海洋特色产业职称自主评审工作,也正在多家龙头企业试点展开。

以“融”破“难”


经济持续恢复,不少行业企业扩招扩岗,为何还会“盼就业”与“愁招工”两头难?“要培养一名研发骨干,没个三五年哪成。”浙江优众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坦言,“纳米压印技术亟待攻坚,我们等不起。”海洋经济产业用工需求特殊,容易与高校培养方向“对不上焦”。

供给短板折射育才方向,岗位缺口预示留才契机。这也是定海区加快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的重要考虑。

苏博士是今年新引进的国家级人才,正负责浙江优众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攻坚工作。已是公司“研发骨干”的他,又有了另一个“亮眼”的身份——浙江海洋大学海工学院特聘教授。曾令公司“束手无策”的攻坚难题,也被一并“请”进了课堂。“几个月下来,项目有了新进展,学生有了新进步,教育培养也有了新方向。”浙江海洋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

实施“校企互聘”人才共享机制,形成“以绩代评”双向考评模式,是定海区探索产教融合、加快培育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第一招”,也是改变人才供需结构错位、破解人才留用难题的“关键一招”。具体来看,定海区加快推动浙江海洋大学、东海实验室等高校院所教授专家以“科技副总”“产业工程师”等形式驻企指导,举荐企业高层次人才以“客座教授”“产业讲师”身份进校授课,通过双向派驻释放人才培养倍增效应。目前,22名海洋领域高层次人才实现“校企共享”,进一步促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

此外,10余家定海区本土企业与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浙江海洋大学、舟山技师学院等“家门口”高校开展“订单式”“项目制”自主培养,建成校内人才共育合作基地10余个,打造长白、金塘等工匠学院2个,增设培养项目30余项,开展专题授课240余场,培养定向人才500余名。为打通学生实践实习渠道,195个机关、企事业实习岗位全线推出,20余家研学基地免费开放,50余场实践研学活动覆盖全区,实现了后备人才的“提质扩容”。

来源:今日浙江、定海先锋


群岛先锋
聚焦党建新动态,传播党建好声音,打造党建微平台。舟山市委组织部欢迎您的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