珐琅彩瓷从康熙朝开始生产,历经雍正朝,直到乾隆朝,一直都是皇帝十分关心的皇家瓷器。
通过乾隆皇帝与督陶官的对话,我们可以得知乾隆年制的珐琅彩瓷是一种全美、全新的官窑作品,有着属于自己的风格特征。
双彩联乘
清雍正 珐琅彩青山水盘
高4.3公分 口径17.5公分
清乾隆 珐琅彩寿山福海碗
乾隆御制诗
乾隆皇帝说他的休闲嗜好就是写诗。所以终其一生,他总共创作了四万多首诗,算下来平均每天至少要完成一首以上;这么多的诗,除了结集出版,镌刻古器之外,也有一部分融入装饰纹样,题写于当朝官窑。
如展品所见,景德镇烧制完成的洋彩小品即题写着御制诗,内容既有一稿两用的题画诗,也有四时感怀,过桥所见,不一而足。
高19.9公分 口径5.5公分
敞口,宽颈,硕腹,平底,浅凹足。通体白釉,对瓶外壁绘通景青绿山水人物图,画上崇山迭嶂,烟云袅袅,飞瀑流泉,碧树重荫;设色殿宇亭阁,金碧辉煌,桥前一士人跟随抱琴童子,正往亭阁行去。
瓶肩山岭空处墨书乾隆御制诗一首《过玉蝀桥》三首之一(1735):“芦荻萧萧飐碧流,长空渺渺望中秋。御河八月芙蓉紫,彷佛江南一段秋。”句后红料描画“乾隆宸翰”、“惟精惟一”朱白红篆方印二章。白釉莹润细腻,胎薄透光,底心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款。
以红色珐琅料彩绘的风景人物即为红山水。从康熙朝闽浙总督觉罗满保(1673-1725)曾收到皇帝赏赐的“法琅白地红山水鼻烟壶”,而说明红山水纹样于康熙朝已出现。
这类源自于西洋铜胎珐琅器的红彩绘画,同样获得乾隆皇帝的青睐。乾隆三年(1738)他对着一件铜胎红山水鼻烟壶,赞扬图画精妙可爱,影响所及,让皇家作坊的技师也将之移植至瓷胎作品。
敛口,浅弧壁,平底,矮圈足。碟内面白地以胭脂红料画山水树石人物,上有墨书题句:“晚峰晴露巅”,诗句上下朱红描绘“寿如”朱文印、“山”、“高”白文印三印。
口足留白一道,器外壁浅绿釉地,近口沿下方饰锥剔回纹一道,器外身锥剔绣球花卉四朵,近圈足处饰锥剔四方形锦花图案纹一道。胎薄透光,器内壁釉色莹白,足底缘未上釉,胎骨洁白细腻,外底白地上以蓝料书“乾隆年制”双方框楷书款。
高3.2公分 口径14.2公分
高6.6公分 口径15公分
碗侈口,深弧壁,平底,矮圈足。整器胎薄,通体白釉,莹润似玉,器内底心彩绘折枝月季、梅花各一枝。外壁一面工笔彩绘山水楼宇殿阁人物画,一面有墨书题写“树接南山近,烟含北渚遥。”诗句上下以红料描绘“寿如”、“山高”、“水长”三枚朱白二篆体方印。
底蓝料书“乾隆年制”四字双行仿宋体款,外加双方框。此碗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侍宴长宁公主东庄应制》诗作“别业临青甸,鸣銮降紫霄。长筵鹓鹭集,仙管凤凰调。树接南山近,烟含北渚遥。承恩咸已醉,恋赏未还镳。”
搭配画面远景层峦浮云,宫苑建筑融入青绿山石、苍翠树木,呈现幽远意境,点景仕女、持扇侍仆三三两两穿梭于水上桥面及宫苑之中,增添逸趣。画中各建筑部件如屋顶、斗栱、门窗、栏杆、台基等精确写实,乃运用中国绘画的界画画法,虽是中国传统山水人物绘画,但又参入西洋光影明暗的透视技法,如殿阁墙面、屋宇亦见相同的表现方式。
反映出清初康熙、乾隆年间宫廷画家焦秉真与丁观鹏受欧洲西洋技法影响,以透视图法与传统题材形式相结合的绘画风格。
集锦新样
有别于使用珐琅彩料挥洒装饰纹样的作法,这组在红色或蓝色单一釉彩上,逐一剔除不必要的彩料,使之呈现红底或蓝底的白描图案,也许可以和精剔细划的锥刻锦地纹看成是相同作工,但纹样略简的风格表现。
令人感到讶异的是,17世纪下半叶的伊斯兰陶瓷也出现以类似技法的纹样,无论两者之间有无实质交流,剔除釉彩的技法,在民国初年的职人眼中有如织品绣花般的质地,所以他们把这类作品称为红地绣花或蓝地绣花。
高5公分 口径10公分
撇口,弧壁,矮圈足。外壁以珐琅红彩为地,其余纹饰均以锥剔技法雕花,口、足各回纹及留白一周,碗壁团花四朵,底边卷草纹一周,内壁白釉上珐琅彩绘月季花及蓝雏菊各一株。白釉莹洁,胎薄透光,雕工精致。
器底蓝料书“乾隆年制”四字二行仿宋体楷款,外加双方框。此器在《珐琅、玻璃、宜兴、磁胎陈设档案》内所载名为“瓷胎画珐琅白番团花红地茶钟壹对”。
高4.9公分 口径10.1公分 足径4.0公分
碗侈口窄唇,深壁,矮圈足,外壁施蓝釉,釉面以针状工具逐一剔除底釉,描画出折枝花卉两朵,上下加饰卷云纹两圈,碗内罩白釉,底心画折枝石竹花卉,底以蓝料书“乾隆年制”四字宋体款。
很难想象,皇帝会逐件检查景德镇御窑厂送进宫廷的瓷器。乾隆二年(1737)皇帝面对一批新造完成,包含霁红、青花、青瓷和娇黄等各式仿古创新的瓷器,他独独认为”洋彩黄地洋花宫碗甚好”,于是要求多烧造一些。
那么,什么样的花纹是黄地洋彩洋花呢?从传世轨迹来看,如同展品之一的方瓶般,以黄釉为底,满画藤蔓枝叶缠绕的花朵,且花朵迥异于前朝样式。加上后续皇帝又于乾隆四年(1739)、十一年(1746)和十二年(1747)重复要求烧制”洋彩洋花”,而可将此类装饰图案看成是洋彩系列的经典。
清乾隆 洋彩黄地洋花方瓶
高26.6公分 口径3.5公分 底径13.9x14.2公分
器作方槌形,直口,长颈,硕腹,平底浅凹方足。通体黄釉为地,其上满画洋花,有银莲花、洋菊、番莲、铁线莲、百合、罂粟、牵牛花、蝴蝶花、蔷薇、石竹、忍冬、豆花等十数种花卉,口足加饰金边。胎体均匀,内颈及底均施湖绿釉,底心留白框内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款。
华贵富丽的西洋女子也是乾隆年制珐琅彩瓷的一大特色,无论小盒盖上的牧羊女,还是双耳瓶的母子图,明暗技法及粉色颜料的使用,让人物脸庞更为立体,表情也清晰可辨。
探讨图像出现的来龙去脉,至少有两个方向可以讨论,一是皇家作坊的技师是否曾参考过相关的画稿,二是回溯康熙朝画珐琅工艺起步的阶段,大家口耳相传避免让裸露人物流通的说法,一旦对照西洋母子图像,反而凸显出乾隆朝广纳各式主题的创新风格。
清乾隆 珐琅彩锦地开光西洋仕女三羊图长方盒
高3.7公分 口径6.8x5.1公分
器作长方盒形,矮圈足,胎骨厚重,盖面开光,彩画牧羊少女及乡村风景。图画外围凸起的边棱,棱边描金,向外构成倾斜的边框,并以白色颜料画出卷草纹,使器面如同一幅装裱完整的人物画。周边侧面装饰两层蕉叶纹,足上画红色回纹,底以蓝料书“乾隆年制”四字款。
由造办处的档案得知,早在乾隆二年,西洋风格已出现于瓷胎鼻烟壶上,此件作品虽然无法直接找到相应档案的文字,然而牧羊少女、少女身旁的摆饰品及身后的风景等,即使在微小的画面中,依然令人感受到西风东渐所造成的影响。
清乾隆 珐琅彩课子图碟
高1.9公分 口径14.5公分 底径6.8公分
圈足撇口浅碟。底白地书青料“乾隆年制”四字宋体双方框印款。外壁施一色均匀的胭脂红彩,口缘一线留白。碟内壁,以描金图案式蟠螭卷草番莲纹的宽带纹为边饰,中心以彩绘人物图为主纹:一高髻妇女坐椅上,教童子认字读书。女子装扮齐整,桌面陈列仿古器皿,墙挂山水横卷,窗帘束起,窗外湖石竹丛。显然以书香家庭作为表现重点。
此幅珐琅彩画作,精于线描与晕染,在衣褶、鼻梁处,显然意图以深浅色染表现凹凸立体感,界画屋宇也有远近透视的意图,虽然无法完全表现西方素描式立体感,但用笔的纤微细劲,用色的柔和协调,已使此作可谓清宫作品的佳作。
高1.9公分 口径13.5公分 底径6.7公分
碟敞口,折腰,矮圈足。碟心各以六蝠及六夔凤纹形成圈饰,圈外珐琅白料画卷草锦地纹;圈内主纹各绘一仕女携子图,背景饰有湖石、芭蕉、月季,及桂花等点景。
外壁各作二段装饰,上段以蓝料绘卷草锦纹,下段为红地描金卷草纹,卷草纹上均加绘金丝纬线为仿织锦而作,纹饰之间均加画金线,口足描绘金边。胎薄透光,底白地上蓝料书“乾隆年制”四字二行楷款,外加双框。
收纳典藏
清乾隆 洋彩红锦地三多碟
高2.9公分 口径10.9公分 底径6.8公分
敛口,弧壁,矮圈足。内底白釉上绘桃实、石榴、佛手三折枝果,外壁紫红地上锥剔卷草纹,余隙加饰彩绘折枝洋花四组。胎骨匀薄透光,底白地上蓝料书“乾隆年制”四字二行楷款。
文章图片来源:图片、信息整理搜集于网络
本文转载自网络,侵权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