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以来,看似相同的“800万”,背后的内涵却发生了不小的变化。面对自治区区内外大交通格局变化带来的客源分流以及内外部环境的诸多影响,运输生产增长点已然改变。呼和浩特机场始终秉持以“三调”工作思路为主线,多措并举提升航班的执行率、客座率,深挖潜在客源,旅客吞吐量才得以快速恢复和增长。年初至今,呼和浩特机场航班量和旅客吞吐量同比2023年增长16.7%和21.4%,在全国41家千万级机场中分别排第5名、第8名,弥补了因外部因素带来的客流缺口,恢复到了2019年同期水平。
在相同的“800万”的背后
呼和浩特机场用心书写着
不一样的故事
相同的“800万”,不同的“政策支持”。
运输生产快速增长离不开区市两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近年来自治区和呼和浩特市政府出台了“强首府”等多项政策,助力呼和浩特乃至内蒙古区域在“干支”、“支支”等方面形成较为完善的航空交通网,为客流的增长稳住了基础,为民航发展擎画了蓝图。
相同的“800万”,不同的“时刻资源”。
时刻是航班计划的基础。国内大部分千万级机场近年来得到时刻释放,全国总体时刻量较2019年增长了30%以上,各大机场对有限的运力竞争进一步加大。2024年呼和浩特机场坚持争取时刻容量和总量扩大,积极主动参与时刻协调,“一个时刻一个时刻”的盯航班计划实排、实飞,争取有限的时刻尽量提升执行率。今年旺季之前,呼和浩特机场通过主动出击,帮助航司找到“空闲”时刻120余个,实现了9条航线的新开或加密。
相同的“800万”,不同的“航线结构”。
航线结构是运输生产增长快慢的基础。2024年呼和浩特机场以主要客源地为方向,利用资金、数据,积极引导航空公司调减客源较少的航线,调增具备客源潜力的航线。去年起,根据旅客区内外出行的方向变化,逐步调整了区内外航班比例,区外航班量总体上升约2个百分点,有效的满足了旅客出行需求,航班执行率逐步提升。
相同的“800万”,不同的“机型配比”。
机型是航线合理运营的基础。呼和浩特机场通过改造机位、资金扶持等多种方式支持国产ARJ21支线机型投放。今年呼和浩特机场驻场运营约22架ARJ21,成为了国内运营ARJ21最多的机场,有效提升了银川、南昌、巴彦淖尔等客源不足航线的航班量和执行率,满足了“小”客源市场的需求;暑运期间,在高客座率的7个航点更换了B787、A330等宽体机型执飞;在多条热门航线上更换了A321等更大座位数的机型执飞,满足了“大”客源市场的需求,紧抓运输生产旺季客源增量。
相同的“800万”,不同的“客源市场”。
客源是航班稳定运营的基础。与2019年旺盛的客源市场相比,2024年的客源市场在2023年增速缓慢的背景下,更需要机场、文旅主管部门、航空公司、OTA平台、旅行社相互协同配合,打出漂亮的组合拳才能实现客流的快速增长。为此呼和浩特机场主动作为,加强与相关部门、企业的互动合作,依托大型演唱会、那达慕大会、草原音乐节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全力打造“引客入呼”、“引客入蒙”的“旅游圈”;通过提升“经呼飞”中转服务,打造精品中转航线,拓展区外中转服务互认城市,不断扩大“经呼飞”中转的“朋友圈”;依托“民航服务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活动,紧盯“关键人群”、把握“关键时段”、调动“关键资源”,推出“优惠倍增”、“首乘旅客优惠”、“员工候补票”等系列特惠产品政策,不断拓展航空出行的“福利圈”。
在多方的共同努力配合下,截至8月10日呼和浩特机场单日旅客吞吐量连续19天突破5万人次,并不断刷新单日最高记录,7月更是创造了呼和浩特机场通航以来151万人次的单月旅客吞吐量的最高记录。
每一个数字的背后,都凝聚着民航人的智慧与汗水;每一次的突破,都彰显着民航人对卓越的追求。在未来,呼和浩特机场将凭借着这份执着与努力,继续书写机场公司高质量发展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