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 冲刺千亿强区(176)】@各基层党组织、广大党员,一起到蓬江这几处现场教学示范点走走

政务   2024-10-14 19:27   广东  

近年来,蓬江区深入挖掘本土红色资源,大力推进党员教育阵地建设,分批次打造了周恩来总理视察周郡系列旧址、中共江门支部旧址、东湖公园英雄山革命烈士陵园、龚昌荣故居、陈垣故居、李少石事迹展览馆、大西坑知青林场旧址,以及松岭村、三堡村、南村村、禾冈村革命老区村等一批具有本土特色的现场教学示范点,推动各基层党组织结合实际,组织党员前往开展主题党日、现场教学活动,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守初心、担使命,为推动蓬江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蓬江区党员教育现场教学示范点



周恩来总理视察周郡系列旧址



1958年7月1日至7日,周恩来总理到江门视察工作。7月3日,总理来到周郡视察,深入田间地头,足迹踏遍工厂、学校和农户,走访并视察了周郡粮食加工厂、纱帽围、富田河涌、丰产试验田、周郡小学、卫生站、农具厂、供销社等地,挥笔题词“冲天干劲周郡社、英雄人物数今朝”,留下了光辉印记。为再现当年周总理到周郡视察的情景,蓬江区在滨江绿道周郡码头原址打造纪念公园,在当年周总理视察路线的各处增设场景介绍和场景复原,形成了一条具有教育性、互动性的参观学习线路。



中共江门支部旧址


“星火燎原”纪念雕塑墙


该旧址现位于江门市第九中学校内,原为巡抚王公祠,建于清康熙年间,地处江门水南三丫路口,故又称水南三丫祖庙、水南祖庙。中共新会支部、中共江门支部、新会县总工会均曾以此为办公地,领导开展革命斗争。1996年,江门市在水南祖庙旧址修建“传芳苑”。2005年,在江门市第九中学重修“传芳苑”,增建“星火燎原”纪念雕塑墙。雕塑墙以中共新会支部成立为背景,主要刻画了大革命时期中共江门地方党组织的主要领导人陈日光、叶季壮等的形象。


“五四”运动爆发后,马克思主义在五邑地区日渐广泛传播。1924年春,中共广州地委派阮啸仙、刘尔崧到新会发展党员,筹建中共组织。在组织领导工人运动的斗争中,青年团员陈日光、李冠南等得到了实践与锻炼,被正式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党组织在五邑地区发展的第一批中共党员。


1924年11月14日,中共广东区委、团粤区委召开联席会议,决定把鹤山、新会等处的党团组织分开,独立成立支部。11月下旬,中共新会支部正式成立,有党员6人,支部书记由陈日光担任,机关初时设在会城,后迁往江门水南祖庙。


为适应工农运动发展的需要,便于对江、会两地党员的领导,1926年8月,中共新会支部召开全体党员大会,决定把在江门活动的党员从中共新会支部划分出来,增设中共江门支部进行统一领导。同年8月底,中共江门支部正式成立,叶季壮被委任为支部书记;中共新会支部仍由陈日光担任书记。其中,中共新会支部机构设在会城刘家祠,中共江门支部机构设在江门水南祖庙。此后,中共新会支部、中共江门支部团结工农,领导五邑人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





东湖公园英雄山革命烈士陵园



英雄山革命烈士陵园位于东湖公园内。英雄山原名牛山,1964年,大革命时期牺牲的革命烈士、水南乡农民自卫军副队长胡华的遗骨迁葬到此,并立碑纪念,遂改名为英雄山。此后,当地政府陆续把革命烈士谭枝、彭业权和老红军戴怀珍、革命老干部何潮等同志的遗骨迁葬到这里。1984年,英雄山半坡上建起了革命烈士纪念碑和纪念亭。2013年,公布为广东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如今已成为广大党员了解江门革命历史、提高党性修养的重要教育阵地。


英雄山革命烈士陵园,左右两边分别是两座浮雕墙,左边浮雕墙上,刻有解放战争时期发生在恩平县地区的镀盖山六壮士浮雕像;右边浮雕墙是周文雍和陈铁军铁窗前的合影像、刑场上的婚礼故事。中间是江门英烈铭记碑,收录了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对越自卫反击战等时期江门三区四市共1345名革命烈士的姓名。浮雕墙和铭记碑呈弧形,拱护着前方“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烈士纪念碑。






龚昌荣故居



龚昌荣故居位于白沙街道龙环里,祖屋建于1904年,面积约160平方米,为一层砖木结构房屋。少时,龚昌荣随养父在此定居、上学读书。近年,经修缮改造,已打造成为江门市党员教育基地。故居内有“贫家子弟 投身革命”“忠诚卫士 锄奸杀敌”“叛徒出卖 壮烈牺牲”“相随革命 肝胆相照”等四处主题展厅,通过图文、影像结合,再现了龚昌荣烈士短暂而传奇的一生。


龚昌荣(1903-1935),广东江门人,幼年时因生活所迫,被卖给了一名旅美华侨当养子,改名龚昌荣,随养父在江门水南乡龙环里建房定居。1925年水南乡成立农民协会和农民自卫军,龚昌荣参加农民运动。同年6月,省港大罢工爆发后,龚昌荣前往广州参加洋务工会,加入省港罢工委员会纠察队,同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龚昌荣参加广州起义,任工人赤卫队敢死队连长。起义失败后,随军撤至海陆丰地区坚持武装斗争,担任工农红军第四师连长。


革命时期,周恩来领导创建的我党首个专门情报保卫机构——中央特科,培养和造就了一批隐蔽战线的杰出英雄,为保卫党中央机关和领导人的安全作出了特殊贡献。龚昌荣,正是特科的一名“双枪将”。1930年7月,龚昌荣奉命前往香港担任“打狗队”队长,专门对付反动派安置在港的密探、特务和叛徒,先后秘密处决叛徒游体仁和香港政府侦缉队长谢安。1931年4月,中央特科领导人顾顺章叛变投敌。根据周恩来的指示,龚昌荣迅速率领“红队”队员掩护中共中央领导人转移,使敌人对中央机关进行破坏的阴谋没有得逞。


1934年秋,由于叛徒出卖,龚昌荣、赵轩、孟华等“红队”队员不幸被捕。被捕后面对严刑拷打,龚昌荣坚贞不屈,1935年牺牲时年仅32岁。




陈垣故居



陈垣故居位于棠下镇石头村虎山脚下的陈宁远堂。清末,陈垣祖父出资兴建陈宁远堂,后多次扩建,共占地4500平方米,内有12宅民居,为清代砖木结构,单层平房,陈垣先生在此出生。


陈垣(1880-1971),是我国杰出的历史学家、教育家、国学大师,曾经被毛泽东誉为“国宝”。少时,陈垣随父居广州,1905年至1911年,陈垣先后与革命人士创办《时事画报》《震旦日报》等报刊,1911年参加中国同盟会,致力宣传革命。1922年起,陈垣先后任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导师、京师图书馆馆长、清室善后委员会委员等。


1937年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北平沦陷,陈垣随校留在北平,继续任辅仁大学校长。他身处逆境,不但拒绝出任所谓“东亚文化协会”会长伪职,而且选择有民族气节的顾炎武和全祖望的著作授课,用以自励及勉励学生爱国。


新中国成立后,陈垣先后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兼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二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陈垣在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阅读与共产主义思想有关的著作,当时他已是70岁的老人,但他还是克服困难,认真学习。至1959年,陈垣以79岁高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陈垣入党后,继续埋头苦干,之后的10年间,先后写了20多篇短文。1951年11月1日,全国政协一届三次会议后,在怀仁堂国宴上,毛泽东与陈垣同席交谈。毛泽东向别人介绍说:“这是陈垣先生,读书很多,是我们国家的‘国宝’。”




李少石事迹展览馆



李少石事迹展览馆位于潮连街道富冈社区,为纪念优秀共产党员、周恩来的亲密助手——李少石同志而建。展览馆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由序厅、图文展厅、实物展厅组成,其中图文展厅通过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等三个部分,回顾了李少石同志矢志不渝、坚持革命的一生。


李少石(1906—1945),祖籍蓬江潮连富冈里,出生于香港,后移居广州。1926年,李少石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奉命到香港建立地下交通站,接待过邓小平、蔡畅等大批路过香港的共产党领导干部、民主党派人士和文化人士,协助他们转移到中央革命根据地或其他地区。1932年,李少石调任上海。1934年2月,因叛徒告密,被捕入狱。在监狱的三年时间里,李少石忠于革命事业,写下了“丹心已共河山碎,大义长争日月光,不作寻常床箦死,英雄含笑上刑场”的诗句。


随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逐步形成,1937年7月,李少石获释出狱,并于12月转移到香港,继续革命。1943年夏,李少石被调到重庆工作,公开身份是《新华日报》记者,实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驻渝办事处秘书、南方局外事组成员,是周恩来的亲密助手。1945年10月8日傍晚,李少石归家途中突遭国民党士兵枪击,伤势过重、不幸牺牲。10月12日,毛泽东亲笔题词:“李少石同志是个好共产党员,不幸遇难,永志哀思!”




大西坑知青林场旧址



大西坑知青林场旧址位于环市街道群星公园内。19世纪70年代,广大青年学生积极响应党和郊区人民公社的号召,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到最艰苦的地方锻炼成长,大西坑林场由此酝酿而生。下乡的青年从最初40多名发展到100多名,他们艰苦奋斗、刻苦耐劳,开挖环湖路,开发大西坑林场,合力种下林木千亩,为江门城区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时至今日,旧址仍保留当年房屋的建筑模样和生活生产工具的摆设,可以看到当年留下来的“为人民服务”“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等建筑物上的标语。近年,这里已建成了知青博物馆,在农具房里面摆放着的犁、锄头、水桶,在会议室墙壁上挂着的毛主席像以及人民公社宣传画,在知青宿舍里的水壶、脸盆、旧衣柜,重现着当年知青们生活工作面貌,成为了广大党员重温峥嵘岁月、弘扬爱国精神、传承艰苦奋斗优良传统的党性教育阵地。




杜阮镇松岭村



革命老区村——松岭村位于杜阮镇中西部,是中国共产党粤中纵队游击战区革命组织根据地,也是地下武装组织和交通联络站互送情报、运送枪支弹药之地。1939年至1949年期间,松岭村人民坚持十年零八个月的革命斗争,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胜利作出重要贡献,涌现出李克平、林振炽、欧慧英等一批革命先烈。近年,松岭村深挖村史资源,打造红色松岭革命历史展览室、可珪祖祠(妇女识字班夜校旧址)、革命纪念亭、松岭文体广场等,成为了党员教育重要阵地。




棠下镇三堡村



抗日战争时期,棠下镇三堡村位于新鹤边界山区,是进入新高鹤游击区的主要通道。1944年5月,新鹤人民抗日游击大队成立,三堡人民踊跃参军,组建起抗日游击大队第三中队,开展英勇抗战。1945年7月,日军进犯棠下,第三中队与棠下自卫队共千多人,埋伏在山间,利用地形优势实施突袭,成为了粤中、五邑地区抗战的重要力量。1977年,县乡政府在新鹤大队第三中队旧址旁立碑,纪念在革命战争中牺牲的梁礼康、梁桥丁、梁惠容、梁健民、梁海棠等5名三堡革命烈士。近年,区镇村数次重修纪念碑,现已成为江门市党史教育基地、革命老区村。




荷塘镇南村村



革命老区村——南村村位于荷塘镇最北部。1929年,毕业于黄埔军校的南村人胡剑卿返回家乡南村,在廉访胡公祠创办梅溪小学。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广东省委在此设立“中共中顺新边区工作委员会”,指导中山、顺德、新会等地开展抗战工作。胡剑卿等以梅溪小学为掩护秘密开展革命活动,组织青年师生到各乡张贴标语,召开群众大会,发动青年参与抗战。近年,南村村把中共中顺新边区党委旧址打造为红色印记展厅,串联龙山防空洞、元山环形工事等阵地,形成了党员教育路线。










荷塘镇禾冈村



荷塘镇是革命老区镇,有6条革命老区村,其中历史最悠久的便是禾冈村。1938年,中共荷塘第一个党支部在禾冈村成立,担任党支部书记的是禾冈村“容氏三兄妹”大哥容忍之。在他的带领下,荷塘人民英勇抗击进犯日军,在抗日战争与江门和平解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军向江门发起了进攻。期间,先后两次分别从禾冈村、篁湾村渡口登陆进犯荷塘,均受到荷塘当地党组织领导的自卫队和村民的英勇抗战。1939年7月,日寇乘艇从禾冈冲口埗头登岸后,沿防洪闸、大滩围进犯,遭到埋伏在战壕里的村民伏击。1940年1月,日寇潜入篁湾村被识破,周边各村村民们奋勇抗敌,实现了抗战时期荷塘没有日军驻留的奇迹。


1944年10月,珠江纵队实施战略转移,计划安排500多人的主力战斗部队从荷塘塔岗村渡头横渡西江挺进粤中。当时塔岗渡口和周郡村一带的江面分别被国民党部队和日寇封锁,船只经过十分危险。在容忍之、胡剑卿、胡耀椿等的安排和帮助下,21日晚趁着夜深人静,珠江纵队500多名战士登上事前准备好的50多只农船,顺利渡江挺进粤中。











编辑 | 蓬江发布编辑部

来源 | 区委组织部


蓬江发布
蓬江发布,官方信息平台,感谢您的关注!传送办事指引、传递政务资讯、传播文化文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