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院彭波
在人生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温馨的角落能让我们的心灵找到栖息之所,在这里,我们能找到知识的光芒和内心的平静。在青海民族大学的校园里,就有这样一座朴素而庄严的心灵收容站——图书馆。
第一章:序章——相遇的起点
初见图书馆是在2023年2月,那时西宁依然寒风凛冽,薄雪覆盖着大地。刚到学校也不顾得收拾宿舍就跑了出去,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学校的图书馆。从玻璃门上映入眼帘的是巨大的浮雕墙面,与我之前见过或者想象中的图书馆好像不一样,更显庄严神秘,也更加吸引我好奇心,这也注定了它将成为我与三年校园生活的羁绊。
第二章:探索篇——“活化石”
在开学第一周,参与了图书馆的一次讲座,在讲座中老师以说笑的形式讲述了馆藏珍贵文献《山海经全图》赴京参展之旅,尤其讲到珍贵文物只能坐火车而不能坐飞机的“特殊要求”,更让我记住了青海民族大学图书馆里不仅有书本,还有一部“活化石”—《山海经全图》。
第三章:挑战篇——“4F66”
考研的时候看到网上说,研究生的寝室只是一个睡觉的地方,真正陪你度过三年的可能会是图书馆的某张桌子,现在的我已经找到了这张桌子。由于图书馆阅览空间的特殊性,中间的位置无法布置电源线,于是乎靠墙的桌子是学子心中的“最佳选择”,而我一眼相中了那张陪我三年的桌子——4F66。在过去的一年里,它陪我通过了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教师资格证考试,完成了两篇小论文和学位论文的初稿。在未来的一年,它还将继续陪我完成学位论文的定稿,陪我继续申博。
第四章:感恩篇——“限找三本”
图书馆不仅有自助借还平台,还提供文献传递服务。故事从一本《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研究》说起,导师让我阅读这本书,正当我为如何去找书而犯愁时,突然想起图书馆有文献传递服务,我马上登录卸载已久的QQ,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在群里给老师发了信息,过了片刻老师就将我查找文献的链接反馈给我。感受到检索群的强大后,我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沉迷于浏览与研究方向相关的书籍无法自拔。为了确保同学们都能找到文献,文献传递每人每天限找三本。几乎二十四小时在线的服务态度,让我一度以为群里的文献检索老师是机器人。
在毕业的时候我们通常会感谢导师,也会感谢任课老师,还会感谢同学,但是很少有人会关注到在电脑另一端的老师们。在此,我要向所有在背后默默守护着这个知识殿堂的工作人员致以崇高的敬意。是他们辛勤的付出,让这座图书馆成为了学子们心中不灭的明灯。我与图书馆的故事,或许只是校园里无数个普通故事中的一个,但它却是我心中最宝贵的记忆,它充满了知识的馨香,也洋溢着青春的笑声。在这里,我学会了感恩,感谢每一次翻开书本的机会,感谢每一次心灵的触动。未来,我将带着这份感恩之心,继续书写自己的故事,用知识的力量去探索世界的无限可能。
外国语学院张诗钰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汉代刘向对此深有体会:“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孔老夫子更是道尽:“朝闻道,夕死可矣。”书作为一种媒介,让作者与读者进行心灵的沟通,纵使历经世事沉浮,都能从一本书中找到心灵的慰藉;书更是文脉的传承,可知历史新替,晓前人智慧,方鉴今日之未来。
来到青海民大之初,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认识了图书馆,并了解到图书馆虽不比一些高校的设备现代化,但馆藏量却汗牛充栋。我的专业是语言类,我首先借阅到了相关的语法类书籍和该专业在国内的研究发展状况的书籍,让我对接下来的学习更加容易,方向更加明晰。
在学习期间,除了与专业有关的书籍,我对心理学也十分感兴趣,想要了解其中的奥秘。《社会心理学》让我更好的认识到自己、他人以及社会之间的关系;《了不起的我》《被讨厌的勇气》《别人怎么对你都是你教的》缓解了我在人际关系中的的焦虑和压力;《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以及《王阳明》释放了我在生活中的负面情绪。在借书之前,馆藏资源查询为我提供了书的准确位置,如有疑问,向图书馆的老师们寻求帮助,他们总能快速有准确地找到书的位置。
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还想学习更多专业以外的知识,图书馆也有很多资源供我们学习。书籍中凝结着前人无数的经验和智慧,它永远在那里等着我们,等着我们去翻开它,感到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书籍是良师,是益友,也是良药。让我们与书籍相伴,与知己相伴。感恩民大,感恩图书馆,以及可爱的老师们,感谢你们!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