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掌握舆论话语权,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的东林党搞不过大恶人魏忠贤?
为什么学富五车,自命不凡的东林党搞不过大字不识几个的文盲魏忠贤
东林党这个以南方士大夫群体为主的政治团体的源头要从顾宪成开始说起。
明神宗年间,顾宪成在政治斗争中失败,被罢官,回到老家无锡。
顾宪成并没有像其他人一样以死明志,也没有闲云野鹤般地躺平。
他走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而他的这条道路将对大明王朝的命运产生深远的影响。
顾宪成回到老家,和高攀龙等人搞了东林书院。
这个东林书院的目的并不是教书育人,而是聚集一堆人在一起针砭时事,高谈阔论。
那句著名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就是东林书院的座右铭。
以东林书院为核心,一批人聚集在一起,逐渐形成了一个有强烈政治目的和利益的团体,也就是东林党
东林党从民间而起,但是参与的人基本都和朝堂有这样那样的联系,他们喜欢站在道德制高点之上,凡是和他们政见不同的人,必须是也只能是龌龊小人。
随着东林党在明朝政治体系中的崛起,它开始向所有和它不对付的群体开火。
东林党的敌人不止是恶贯满盈的阉党,同样还有朝廷中的其他政治派系,比如齐党、楚党、浙党。
东林党对政敌一向是采取极端的斗争手段,虽然他们不一定要从物理上消灭对手,但是必须彻底搞垮搞臭政敌。
比如1622年,东林党领袖赵南星利用京察,把齐党、楚党、浙党的领袖都罢官了,甚至把四个领袖列为四凶,写了一篇《四凶论》
要知道楚党还曾经是东林党的政治同盟。
这样极端的斗争手段,使得齐党、楚党、浙党不得不站在了魏忠贤的这一边。
原本可能是中立甚至是队友,但是东林党硬是把他们都赶到魏忠贤阵营。
双方力量此消彼长,这就是东林党搞不过魏忠贤的第一个原因。
而他们的敌人,当时的阉党首领大太监魏忠贤虽然是个文盲,但是他却能言善辩,狡诈无比,从底层小混混爬到九千岁的位置,成为明朝宦官中的极品,他绝不是一个简单的人。
魏忠贤没有东林党人那么多的高尚情操,他离道德制高点隔着十万八千里,但是他不要脸,同时他比东林党人更懂权力斗争。
他拉拢一切可以拉拢的人,把朋友搞得多多的;他知道在什么时候下狠手,更知道在什么时候交换利益在什么时候妥协。
和魏忠贤比政治斗争,东林党的确不是对手,这是第二个原因。
上面两点是原因之一,但却不是根本原因。
事实上从朱元璋建立大明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东林党是斗不过魏忠贤的。
朱元璋开国后,调动一系列的手腕,最终废除了2000多年的丞相制度,最大限度地强化了皇权。
国家权力只在皇帝一人手中,朱元璋又是一个工作狂,他以旺盛的精力把大明牢牢地抓在自己的手里。
但是后面的皇帝不是朱元璋,即使强如朱棣,也不能和自己老爹相比。
于是从朱棣开始,就需要有人帮助皇帝分担工作。
明朝的皇帝安排了两种人来帮自己减负,一个就是内阁的文官,另一个就是自己身边的太监。
相比于外庭的文官,皇帝明显更信任和自己朝夕相处的太监们。
具体到天启皇帝,他从来就不信任东林党,甚至可以说是讨厌。
而魏忠贤在自己身边几十年如一日,细心照顾,天启从来没有怀疑过魏忠贤,始终站在魏忠贤的身后。
你可以说天启帝昏庸,你可以说天启帝荒唐,但这就是当时的现实。
不管东林党怎么骂,天启都不为所动。
而且在明朝这样的政治体系下,宦官代表的是皇权,其所掌握的最高权威来自于皇帝对其的信任
一旦朝中出现了相当强大的政治势力,对皇权本身也就产生了相当大的威胁,如果说皇权不能对这种政治集团进行有效的遏制,那么这种基础性的力量就会毁灭皇权本身。
东林党就是这股强大的政治势力,你说天启帝会帮东林党还是魏忠贤?
东林党表面上是和魏忠贤斗,实际上是和天启皇帝的皇权斗。
所以东林党在天启一朝注定斗不过魏忠贤,而魏忠贤的倒台也不是因为东林党攻击奏效,而是因为皇权换了主人,不需要魏忠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