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信宜县城流光溢彩,拔地而起的住宅楼、新区中轴线广场、一环六横三纵的道路网,让这座粤西山城充满魅力;在县城热闹的窦州里文化创意街,群众悠闲地逛店、休闲,烟火气十足……
近期,一则粤西县城人口回流的消息受到广泛关注,拥有150万户籍人口的茂名信宜市,去年县城人口增长约2.5万人,其中大部分是信宜籍外出人口的回流。充满生活气息的信宜县城,成为人口回流的真实写照。
后发地区往往是人口净流出地区,茂名信宜县城人口何以实现回流?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走访了解到,在全国大力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全省大力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大背景下,信宜抢抓机遇,高水平编制县城城市设计规划,下大力气提升教育、医疗配套,因地制宜发展县域产业,建设“青山在城、绿美水廊、现代活力、人间烟火”的宜居宜业县城,吸引人口集聚。
01
在县城能读省城名校
“我们在信宜县城买了新房,两个小孩入读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信宜学校的小学和初中。”信宜市民刘小聪说。
像刘先生这样,近两年因子女读书而选择在县城买房的市民还有不少。
“在大城市,买房或交高额学费才能读到好学校。在信宜,首付十几万元买房,就能让孩子读上名校,太划算了!”在信宜购房入学的学生家长们都有如此感慨。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信宜学校。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信宜学校是信宜县城2023年9月投入使用的公办学校,由华南师范大学与信宜市政府合作办学,包括小学和初中部。
据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信宜学校校长陆益彰介绍,学校开办两年来,为信宜提供5000多个小学和初中优质学位,优质教育资源服务覆盖5万人口,吸引了部分学生从珠三角等外市回到信宜读书。据介绍,华附信宜学校的校领导团队由华师教育集团选派,确保学校高质量、精品化、示范性发展。
引进省级名校资源办学、满足群众对公办名校的需求,是信宜加大县城建设的先手棋。
据信宜市教育局副局长余小云介绍,2023年9月,信宜县城玉都新区投入使用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信宜学校(小学和初中部)、华南师范大学砺儒高级中学,以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附属信宜学校(小学和初中部)等新学校,提供优质学位1.14万个。
▲信宜华南师范大学砺儒高级中学门前,是一片公园,环境十分优美。
“新学校的投入使用,在山城信宜引起较大反响。经测算,几间新学校可以满足信宜新区中期约10万人口的小孩读书需求,已成为吸引县城群众、在外工作信宜乡亲、乡镇居民在县城购房落户的重要因素。”余小云说。
教育和医疗是民生配套的基石。在医疗服务能力提升上,信宜也有实招。
1月9日上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粤西医院/信宜市人民医院(下称“粤西医院”),病人蔡先生顺利完成了直肠手术,主刀的是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胃外科主任医师、粤西医院常务副院长陈实。而像这样的消化道急诊手术,近段时间陈实和团队每天开展超2床。
在家门口就能做急难险重手术,省去到大城市奔波的辛苦,这是信宜市人民医院与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共建紧密型医联体带来的变化。
2023年起,中山六院派出11名专家团队常驻粤西医院,任医院院长、常务副院长和专科带头人等重要岗位,将大医院的管理、人才、技术、服务下沉到信宜。
调整科室管理架构、实现“能者上、庸者下”、优化医生考核和聘任、树立以医疗能力为主导的用人导向……经过大刀阔斧的改革和真金白银的投入,粤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实现大跃升。在去年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该院提升480名,提升幅度全国第一。
粤西医院还派出19名医生下沉到信宜乡镇卫生院任副院长,进一步带动乡镇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提升。
日益完善的配套,让更多人选择在信宜县城落户。据信宜市住建局统计,去年,信宜市区商品房成交总套数位列茂名各县区第三,表现较好。2024年信宜县城土地出让收入10.29亿元,同比增长31.08%,全市债务率保持绿色等级。
02
年轻人“回来了”
年轻人越多,城市越有活力。县城怎样留住人才特别是年轻人?
山城信宜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那就是不断优化宜居生活环境、完善文娱消费配套,并出台人才奖补政策,吸引各类人才特别是年轻人来信宜就业创业。
“我原来在天津的一家区属国企上班,2023年底来到信宜,发现信宜城市环境和配套都很好,很宜居。”刘冬雪是天津人,目前是广东集信国控检测股份公司的财务总监。
▲广东集信国控检测认证技术服务中心股份有限公司。
2023年11月,信宜国企广东集信国控检测认证技术服务中心股份有限公司计划改制在香港上市,需招聘财务负责人,刘冬雪南下信宜成为公司财务总监。经过大半年的努力,集信国控成功在香港上市,成为粤西首家上市的县属国企。
刘冬雪说,他来到粤西,主要是看重上市公司的发展前景,同时也被信宜宜居环境所吸引。作为注册会计师的刘冬雪还享受到信宜人才16条相关优待政策。
近年来,像刘冬雪这样来信宜的青年人还有不少。
90后谭莉珊是上海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作为信宜本地人,她毕业后回到信宜市融媒体中心,负责新媒体运营。通过与相关部门开展联合宣传、拍摄短视频,3年来,信宜发布官方公众号粉丝量涨至58万,排在粤西县域新媒体前列。
“家乡信宜,既有发展事业的空间,也有良好的生活环境。”谭莉珊说。
年轻人眼中的“好环境”,说的是信宜正在发展的玉都新区。
为了优化县城生活环境,信宜高标准规划建设玉都新区,打造成县城新增人口居住生活的新空间。
新区紧邻旧城,规划面积18平方公里,除了住宅、学校外,建设了“六横三纵”主路网和由15个公园、6个湖泊组成的生态绿地体系,交通方便、生态优美,满足群众特别是年轻人对品质生活的追求。
“新城建设体现以人为本,将最好的土地资源留给市民,用于建设公园、学校等公共配套。”据信宜市自然资源局城乡发展规划股股长张晨埸介绍,信宜委托高水平规划设计公司编制玉都新区城市设计方案,并经当地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赋予其法定约束力,这也是粤西首个县域城市设计方案,解决了以前县城建设缺少高质量规划和执行刚性不强的问题。
▲公园成为信宜市民群众休闲的好去处。
县城不仅要有宜居的生活环境,还要有时尚的消费环境。
位于信宜县城中心的迎宾大道,一处“现代风、粤西韵、烟火气”的文娱休闲新地标很红火。这里集中分布着窦州里文化创意街、信宜新图书馆、市民广场、中国牙雕艺术馆等文化休闲设施。每逢节假日,县城里的年轻人都来这里一站式看书、逛展、休闲、购物,尽享县城休闲生活。
▲窦州里文化创意街举办非遗民俗活动,热闹非凡。
县城朝气蓬勃的环境,也吸引不少年轻人回来创业。“90后”张创铭2021年从广州回到信宜,在县城开了一家新媒体公司,提供短视频拍摄、直播等新媒体服务,公司目前聘用了30多名年轻员工。
“县城虽然没有大城市的繁华,但也越来越新潮,消费场所、潮饮店越开越多,还不像大城市那么拥挤,生活很惬意。”张创铭说。
03
布局县城产业让群众“家门口”就业
稳定的城镇化,不仅要有宜居的生活环境,还要有宜业的就业环境。
如何为不断增长的县城人口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实现新增人口安居乐业?
近年来,信宜市借“百千万工程”东风,以产城融合理念发展县城产业园,大力布局特色产业,让广大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实现以产聚人兴县。
在信宜县城东郊,省一级的信宜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内十分忙碌,这里已进驻30多家人力资源服务类企业,2024年营收约14.5亿元。
产业园立足地处广东和广西交界处的地理优势,主要为粤西和桂东外出劳动力在广东、大湾区就业提供岗位推介和技能培训服务。与此同时,产业园招引数据标注、呼叫中心等现代服务业,为信宜县城提供新岗位。
“我家在县城,能在县城找到这份工作挺满意。工资虽然比大城市少一些,但开支小,还能住家里,比在大城市住城中村要好。”“00后”的李圣星目前是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内一名客服专员,负责接听10086服务热线,每天工作6—9小时,月工资4000多元。他所在的东莞市高地人才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是产业园引进的一家客服类公司,承接10086客服外包服务。目前,公司已招聘60多名话务员,多为“90后”“00后”。
据产业园负责人冯国灿介绍,预计三年内产业园将为县城提供客服、数据标注员等劳动岗位1500个。
信宜也在积极承接大湾区产业转移,有序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在信宜县城南部,一座工业园区如火如荼建设中。园区内,电子厂、模具厂、制衣厂等90家工业企业已入驻,建成投产81家。
“信宜县城预计到2027年人口达到38万人,除服务业吸纳就业外,工业是主要的就业蓄水池。”据信宜市发改局副局长刘武介绍,信宜在县城规划建设了产业园,重点招引电子制造、服装加工等产业,近两年,产业园新落地工业项目21个,总投资49.3亿元,提供就业岗位7050个。今年将力争新引进和落地投资亿元以上项目10个,将产业园打造成为承载县城人口集聚的就业基地。
▲信宜玉都新区中轴广场。
专家献策
广州市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党委委员、生产总监周文:
让市民在县城享受媲美大城市的公共服务
信宜通过高水平的城市设计,凝聚各方意见,推动公园、绿地、湖泊水系建设,营造生态宜居环境,并下大力气提升教育、医疗、商业等配套,让市民在县城就能享受到同大城市媲美的公共服务,有效提升县城的人口集聚效应,无疑对粤东西北县城发展有借鉴意义。
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周文建议要重点处理好山水和城、产业和城、新城和旧城的关系,要利用好城市既有山水、人文、历史等资源,构建山林、公园、绿地、水系等体系,实现山城融合;要以产城融合理念发展县城产业,不宜将产业园建得离县城太远,造成工作生活空间的分离;发展新城的同时,要重点解决与老城之间的交通、功能等方面衔接,保护活化旧城历史文化,提升旧城公共配套。
广东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教授燕雨林:
因地制宜发展县城产业体系
此前的城市化,是以大城市为主要迁入地的城市化,但也造成大城市与中小城市、城市和乡村间的发展差距。燕雨林认为,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更有利于连接城乡、缩小差距、促进协调发展。
我省正在全力推进“百千万工程”,提升县城承载力是重要内容。燕雨林建议,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要注重人的城镇化,不单是简单的造房子,公园、医院、学校配套要跟上,让县城生活更宜居。其次,要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因地制宜发展县城产业体系,如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工业,以及农产品加工流通、文旅业等。
目前县城对农村中老年人吸引力较弱,部分原因是老人在农村有宅基地、土地承包权以及村集体经济收益权等权益。燕雨林建议以制度的形式保留村民的这些权益,让村民真正放心进城,并实现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由乡到城的重大转变,圆进城农民的“市民梦、创业梦、安居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