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一瞬,可以让记者定格画面;一瞬,可以让编辑迸发灵感。一瞬很短,只在电光火石;一瞬又很长,可以铭刻永恒。我们对人生的感悟,很多只在一瞬之间得出;构成我们人生的那些精彩,往往也发生在一瞬间。
作为新闻人,什么样的瞬间,让人触动颇深;又是什么样的瞬间,带来不同收获?今天是第25个中国记者节,让我们走近坚守岗位的一线记者编辑,听他们讲述“瞬间”的故事……(邓艺辉)
“你是我妈妈吗?”
□《江西应急消防》编辑部 李柴薇
我写过多个关于消防员的故事,也记录了许多温暖的瞬间。
今年2月2日,抚州市消防救援支队新训大队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他们是新入职消防员的家人。人群中,我注意到了一位中年女子,眼神躲闪。走上前一问,原来她是新入职消防员于兴旺的母亲陈香花,她和自己的孩子已经20多年没有见过了。
自从与于兴旺的父亲离婚后,陈香花便独自外出打工,把孩子交给了他父亲养大。陈香花说:“不是没想过来找他,我做梦也想见他,但是不敢来。”
这次接到了新训大队的邀请电话,陈香花又惊又喜,早早地准备好了儿子小时候爱吃的橘子和冻米糖,悄悄地出现在于兴旺的身后。
当营房内哨声响起,于兴旺一回头看到身后“陌生”的女子,瞬间便红了眼眶,然后悄悄问了一句:“你是我妈妈吗?”
得到肯定的答案后,于兴旺紧紧地将母亲拥入怀中。此时,一个拥抱便胜过千言万语,无声述说着母子俩的思念之情。当我问于兴旺,第一次见到母亲是什么感觉,他说:“我在照片中见过妈妈千万遍,但她出现在身边的那一刻竟有点不敢相认。”
于兴旺说,他从来没想过母亲会出现在眼前。他紧紧拉住母亲的手,说出了心里最深的想法:“我当了消防员,我有能力保护您,以后的路我会陪您一起走。”
他们,这群人
□新闻中心 王政
10月,“梅姨案”最后一个孩子被找到了,9个家庭终于团圆。网络上短暂的“喧嚣”过后,当事人都过着怎样的生活?在赣州市南康区河边街等你回家志愿者协会,我见到了曾经辞职寻子20年的钟丁酉,现在他是这支寻亲志愿者团队的志愿者。
协会设在一幢老楼的二楼,10月26日上午,小房间热闹了起来,因为新加入的志愿者钟丁酉成功帮助了一位流浪者回家。
初来乍到的钟丁酉有些拘谨,会长赖姝霏招呼他走到中间,并自豪地介绍各行各业的成员们。她是一位水果摊摊主,靠着免费帮人写寻亲文章,拉起了这支寻亲志愿者团队。
队里最小的成员孙丽安静地坐在一旁,3年前她独自跑到赣州,边在酒店工作边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现在她也以志愿者身份主动帮助他人……
寻亲志愿者们有着各自的故事和心事,引起公众关注的,往往都是寻亲结果的重大进展,而漫长过程中的痛苦,却往往被忽视。“偶尔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这句医学名言,对于常常看不清终点的寻亲旅程同样适用。
上午十点半合影留念时,志愿者站在一起,朝着镜头微微一笑,背景是整墙的红色锦旗。寻亲之路漫长而曲折,但在彼此的支持和温暖中,生活仍在继续。
点滴之间
□赣法云客户端编辑部 艾钰
尤记得在瑞金采写《苏区法制一百讲》的经历,那是我初次参与大型的新闻策划。
瑞金,这片红色的土地,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每一砖每一瓦都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辉煌与沧桑。在这里,我深入了解了苏区的法制建设历程,感受到了革命先辈们为了法治理想不懈奋斗的崇高精神。
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法制建设纪念馆,我从讲解员口中得知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有老革命家后代讲述父辈们在艰苦岁月中坚持公平正义的往事,也有当地群众关于苏区法制如何保障他们合法权益的回忆。在每一个聆听故事的点滴之间,我都有新的收获,它们如一串串璀璨的珍珠,串联起了我对苏区法制的深刻认识。
这些瞬间所带来的收获,总能让我萌生新的灵感。临近交稿的几个夜里,我仔细查阅资料,斟酌每个字眼。同时,我也在思索如何将那些法律知识和历史事实,以更加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
那几个夜晚,我几乎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当我看到逐渐完善的脚本时,那种成就感和满足感会让我重新振作起来。我听见钟表滴答作响,知道自己正做着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我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将那段历史生动地呈现给更多的人。
山雨忽来
□新闻中心 吴强
山村的夜来得有些早,我们刚结束在村民家的采访,夜色便渐渐笼罩了村子。幽暗陡峭的山路让我们坐在车里都有些胆颤,谁能想到,后面还有更多的惊喜。
班车司机张坊敏的宿舍在高岭村的敬老院里,这里有村委会安排给驻班车司机晚上休息的房间。
夜很静,如果没有我们的造访,张坊敏偶尔会跟家人视频一会,但更多的时候是一个人孤独地刷短视频,就像他说的那样:“跑这趟线要耐得住寂寞。”
山雨忽然而至,在这个静谧的房间里,我们听张坊敏将他的故事娓娓道来。41岁的他,年轻时在外省打过工,回到家乡万载后还开过几年救护车。山区班车司机,是他干得最久的一份工作。平时爱拍点短视频,记录的都是他在路上的所见所闻,他的短视频账号虽然没有多少粉丝,评论区却异常活跃,上百条留言的视频比比皆是,留言的有学生家长,也有班线沿途村民,还有在外奋斗的万载老乡,道辛苦、祝平安的评论一条接着一条。
山雨淅沥,灯光闪烁间,我好像明白了他坚持下来的原因。未间歇地记录坚守,让他的工作被赋予了超出司机这份职业以外的意义,成为他继续握紧方向盘的动力。
另一位同事想睡车里,但耐不住我的挽留,且半夜寒气逼人,于是“口嫌体正直”地钻进了被窝。听着窗外的雨声,我们带着对好故事的追求沉沉睡去。
墨香深处
□融媒体中心出版部 陈学权
时光阔步前行,不经意间,我的第十个记者节如约而至。
十年磨剑为哪般?缘由新闻守夜人。
岁月赠我两鬓霜,甘为他人做嫁衣。
橙黄橘绿时,俯首电脑旁;稿件映微光,大样浸墨香;回望来时路,往事恍如昨。
9月26日至30日,一连5个午夜,出版部一隅之地,灯火通明,热火朝天。为做好年度新闻大餐——八连版特刊《“馆”见中国》,我和“战友”们夙兴夜寐、早出晚归,绞尽脑汁只为取一个亮眼标题,字斟句酌只为稿件准确无误,精雕细琢只为版面美观灵动……
按下关机键,已是夜三更,临眺赣水边,灯火影孤零。推倒又重来,打磨再修改,定版待付印,波折忽又生。
10月1日,全员返岗,重新制版,直至印刷。酸甜苦辣,个中滋味,唯有自知。
身披朝霞出,披星戴月归,是常态。成人之美,与有荣焉,背后是长夜漫漫、风雨靡靡。版名、日期、编辑、校对……露脸之时,我们在墨香深处;隐身之时,我们在三尺案头。
灯火一盏,纸上波澜;
凡人微光,愿为其芒。
“发!”
□新媒体编辑部 何山
又是一年记者节,三年的工作经历,如同一部跌宕起伏、生动真实的纪录片,细腻地刻画了我从一名毛躁“小编”逐步成长为资深“老编”的轨迹。
作为一名新媒体小编,我好像无时无刻不在编发稿件,争分夺秒地穿梭在信息洪流之中。每一个突如其来的瞬间,都成为我的挑战……
在高铁上,在公交车上,在我满心欢喜地准备享受一顿美食时,领导的“夺命连环call”都可能响起,提醒我又有新的稿件需要处理。
“别来突发!别来突发!”变成了我和主任之间最常见的对话。“来稿子了!速度!”你看,有时就是这么突然。
那句“发!”也成为了我最期待的结束语。每当领导说完这句话时,我脑海中都会跳出“发!Rapper的语速,也赶不上我的手速!”
在这三年里,我发布了无数推文,也经历了从紧张不安到从容应对的心路历程。我将继续秉持着对新闻的热爱与执着,用心去感知、去倾听、去记录每一个微小的声音,让这些“瞬间”都充满属于它的意义与价值。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