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轻扎堆拍拍拍!西湖边这300多米火了!曾是最“响”地标的她即将回归……

政务   2025-01-16 10:14   浙江  


距离西湖仅百米,有个“宝藏一条街”,老字号云集,人气小店林立……说的正是青年路!前段时间,青年路标志性的“老网红”钟楼迎来大整修,据了解,整修工作即将结束,钟楼很快就要回归!跟着杭小微一起去逛逛


短短几百米,老字号云集
还是不少小年轻的“拍照胜地”

青年路长不过300多米,烟火气十足,集合了各种老牌餐饮小店,比如不少杭州人从小吃到大的付成煎包、靠着口口相传成了“网红”的开元烧麦……


·

左右滑动可查看更多照片


中午12点走进开元烧麦,食客熙攘,从厨房到就餐区再到店铺门口,几平方米撑得满满当当。老板娘一边招呼着新来的顾客稍作等待,一边把刚出锅还冒着热气的烧卖送到食客面前。老板介绍,一般过了中午饭点,当天制作的上百份烧麦都会全部售罄。顾客大多是附近的上班族,也有不少是专门赶来打卡的小年轻。


不光人气小餐馆颇多,青年路这一带也是老字号云集,大华书场、知味观、五丰冷食、振兴祥……藏着不少老底子回忆。其中一幢红色小洋楼很是醒目,它便是杭城不少家庭拍过全家福的杭州照相馆。



从照相馆一楼走到二楼,不同时代的全家福在墙上徐徐展开。二楼的拍摄区域陈列着照相馆精心布置的拍摄场景及各种道具,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墙上一连排的仿古木门。



来拍摄全家福的家庭,很多都对这一排木门情有独钟,不少客户会指定说要在木门前拍。杭州照相馆技术总监姚志明称其为“镇店之宝”:我们店搬到哪儿,木门也就原封不动地跟着我们到哪儿。


杭州照相馆的前身是延安路上的慧光照相馆,几经搬迁,在2014年时来到了青年路,后又经改造,搬至国货路1号。与青年路这一带结缘十余年,姚志明说:“街景在变,但这里的独特气质仿佛一直没变。”


·

左右滑动可查看更多照片


生活气十足又文艺复古,这种包容感或许就是青年路一带的独特气质所在,不少年轻人也被吸引而来。无论平时还是节假日,你总能在这里看到打卡拍照的男男女女。



99年女生小彭便是其中一位。小彭和朋友合开了家摄影工作室,秋冬以来接了不少写真单,她的拍摄首选地就是国货路和青年路一带,这里的地标——青年会钟楼也是她喜爱的取景点位之一。

“来这拍摄的,大多做电商或者和我一样开摄影工作室的,大家都很在乎能不能出片。”小彭表示,在钟楼附近取景,搭配着路两旁的梧桐,秋冬氛围感十足,出片率很高



自钟楼开启维修工作后,“拍照大军”的成员虽然少了一些,但来打卡的年轻人热情不减。小彭也期待着钟楼早日完成维修,“不知道年前能不能和它再见。



100多岁的“
曾是杭城最“响”地标


和小彭一样期待的,还有附近居民。得知钟楼要进行大规模维修,有居民专门来到青年会,找到保安郭师傅,询问这次维修后,钟声会不会响。


其中一位大爷的话让郭师傅印象深刻,“他说这钟声是杭州人的一种情怀。”


青年会钟楼建于1921年,是杭州最老的钟楼,也是杭州现存唯一的民国时期四面机械钟钟楼。初建成时,它曾作为杭州市民校时的标准钟来使用,每当整点报时的钟声响起,方圆十几里的市民都能听得到,大家称其为“西湖之冠”。


69岁的谢奶奶在青年路一带住了二十多年,提起钟声,她也打开了话匣:“以前,钟是kao(敲)的,我们在家里就能听到。”外孙还小的时候,谢奶奶常带他去青年会里玩耍,“青年会离家近,方便,也安全。”

如今,外孙已经长大,谢奶奶说:“我也好久没听到钟声了。”

在百余年的岁月变迁中,青年会钟楼曾经历过一段较长时间的停走。1983年,当时还是通讯员的楼时伟路过钟楼时,拍了照片投稿到杭州日报,引发众人关注,有三位钟表师傅站出来,表示愿意义务修复大钟。后在政府、企业多方合力之下,1983年9月26日中午十二点,钟楼停走十四年后“重操旧业”,再次发出了洪亮钟声。

如今,钟楼所在的青年会旧址已成为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相关工作人员也会对钟楼进行定期检修。但随着杭城家庭普遍拥有了时钟和智能手机,确定时间的方式多样了,曾以敲钟来提醒市民的大钟,也为了避免干扰周围居民作息,停止敲响,但保持钟针走动


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维修是以外立面修整为主,大钟不做调整,仍保持钟针走动、钟声不响的状态。


全城老百姓都曾津津乐道

这里还是不少人的“快乐老家”


青年会钟楼下,国货路一侧有一长度大概两米的老式阅报栏。它虽年岁已久,但仍更新报纸,偶有人在这里停留看报,陈大爷就是其中一位。


陈大爷家住南星桥,对这块阅报栏很有感情,只要有空就从家出发,走半个小时,来这里看报。比起跑这么远来看报,直接在家订份报纸岂不更方便?陈大爷笑着说:“在杭州生活了几十年,来国货路看报成为一种习惯了。”


来国货路这一带看报,不光是陈大爷一个人的习惯。


国货路最西头曾是杭州日报社。老日报社的大门两旁,曾有很长的阅报栏,每天都有市民聚集在此,边看新闻边聊天。



久而久之,这里便成了不少市民心中的信息集散地,对于报社里的很多职工来说,这里还见证了自己职业生涯中的黄金岁月。而青年路一带,同样承载着杭城另一批人的辉煌记忆。


这就要先从青年路一旁的积善坊巷说起:


积善坊巷西头接着青年路,虽叫做“巷”,但路面很是宽阔,两边小店林立,一边集中卖土特产,一边集中卖电子产品。在这里活动的大多是附近居民,继续往巷子里走,人愈发少。但积善坊巷17号,曾是整座杭城老百姓都津津乐道的一个地方。



20世纪50年代,杭州的七个烟草商凑到一起,商量着办个书场,他们看中了积善坊巷17号的百乐舞厅。说干就干,七人盘下舞厅,又重新装修,大华书场便这样诞生了。书场最辉煌时,盖叫天、叶熙春等名家也都曾是座上宾,书迷甚至需要连夜排队抢票。



1994年5月15日,大华书场搬离积善坊巷17号。最后一场演出结束后,书迷们都舍不得走,还争着要现场的记者给他们拍照留念。1996年,大华书场落脚于吴山,后在2001年重回青年路一带,定居青年路48号至今。


青年路48号也成了杭州市特有的非遗老字号招牌。走进书场,在一楼的展示区,透过照片、报道等资料,似乎又看到了曾经那个丝竹声声萦绕的时代。



但属于大华书场的人气并没有淡去,反倒多了不少年轻人的追捧。

周六中午1点15分,大华书场的评弹表演开始了。台下坐满了观众,有老人看着看着眼睛眯了起来,但听到一旁的小年轻嘀咕时,又睁开眼,给还不熟悉评弹的小年轻讲解一番。


“这几年,年轻观众越来越多了。不少是来杭州旅游的小年轻,会专门到我们这里听一场相声或者评弹,感受一下这种文化氛围。”大华书场负责人叶明珠说,表演旺季时,全场200人的观众席位能够坐满,还出现过多次需要加座的情况。


说罢,叶明珠忍不住感叹:“我们这是兜兜转转回到了‘老家’这一片儿,打心里觉得,还是‘老家’好!”

你打卡过杭州的青年路一带吗?

你和它之间

发生过哪些故事呢?

似乎每座城市都有一条青年路

你心里无法忘怀的青年路又是哪条呢?


欢迎在评论区一起“city walk”


资料/上城发布、杭州日报

文字/李胜男

摄影/廉笑尘

编辑/李胜男

责编/张向瑜


杭州发布
政府权威信息发布,热点事件快速回应。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