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是愿意,我就永远爱你”
爱上阅读
新桥村的红色记忆
——冯学云
我的家乡新桥村,原名苏堡子,在盐池县大水坑镇东南部的大山深处,沟壑纵横,交通不便。新桥村积淀着厚重的历史,尤其是陕甘宁边区时期,当时的苏堡子村发生过许多值得回忆的往事,也涌现出了许多值得歌颂的革命人物。
1936年11月,山城堡战役结束后,红四方面军向陕北转移,途经苏堡子村,在村里驻扎休整过。据长辈们说,那是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红四方面军来到苏堡子。当时是在后半夜,雪下得很大,只有狗叫没有听到其他声音。那时候常有土匪来抢劫,人们听到狗叫时,马上顺沟逃走(当时村民住的窑洞都靠近沟边)。那天晚上,人们听到狗叫就准备出门逃跑,可是开门一看到处都是人,跑不掉了,忙都关上门,从门缝里向外张望,全村人都不敢睡觉。一夜也没人敲门,天亮从门缝再向外看去,全是灰色衣服,帽子上有红五星,有男有女,穿着单衣和麻绳草鞋,或披着旧毯子,有的在扫院子,有的在背雪,都是南方口音。天大亮了,才有人来敲门:“老乡,我们是红军,借东西用用。”
那是第一次见到红军,看他们帮助扫院子清积雪,和土匪完全不一样,村里最有威望的冯天祯老人了解情况后,给大家说红军是好人不要怕,大家才大着胆子开了门。红军向村民借粮食,还给打了借条,村民张世英家还保存有当时借粮的借条。红军所借的便是村里主要农作物——糜子。他们将村里的几台碾子、磨盘全用上了,用人力推碾子推磨,把借来的糜子磨成糁子,然后用水煮了吃。由于人多,沟里的泉眼水不够用,就直接用长流水(苦咸水)。村里旧窑洞很多,都住得满满的,现在还能看到红军住过的窑洞里墙壁上整齐的钉子眼,那是曾经用来挂枪的钉子留下的。红军部队纪律非常严明,当时下雪天气很冷,有两个小战士将场院上的两捆胡麻柴烧了取暖,胡麻柴的主人看到后责怪他们烧了油籽柴,两个小战士哪里见过这种油籽柴,自知犯了错误,吓坏了。司令部知道后当时就开会讨论,宣布两个小战士严重违反纪律,判令枪毙。村里人给说情也没能管用,胡麻柴的主人更是后悔极了,说:“哪有这么好的部队啊,我没有想到会这样,也就两捆胡麻柴啊,就是两垛我也不计较。”
当时苏堡子等村还属于定边县二区管辖。1937年7月,盐池县设立五区,苏堡子村划归为盐池县五区四乡驻地。紧接着就开始征集救国公粮,五区又在苏堡子村设置了征收公粮粮库,周边村民捐来的公粮从苏堡子村源源不断地送往抗日前线。1946年,国民党调集大量兵力从南、北、西三个方面准备围剿三边地区,盐池县委决定疏散县城居民,将机关干部家属转移到了苏堡子村。苏堡子村一下来了许多干部家属,有孙璞的妻子聂新民、郭文举的妻子王秀清、白凤奎的妻子胡学彩、聂秉和的妻子郑云亭、张光祖的妻子吴淑贞、李有煜的妻子蔡秀清、陈希萍的妻子冯素珍、王成业的妻子李颖。冯素珍、郑云亭住在谢堡子(农台),大部分家属住在苏堡子。还来了一些家属,不知道具体身份与姓名。这些干部家属在县城居住时就是纺织厂的骨干力量,她们转移到苏堡子村,继续组织妇女纺线、织布、做军鞋。冯素珍、郑云亭和李颖住在谢堡子,但她们也常来苏堡子,和乡干部走家串户,检查军鞋质量、数量,并带头做军鞋。当年四乡(苏堡子)的军鞋做得最好,又能超额完成任务,得到区县领导的表扬,《三边报》予以报道。农忙时,这些干部家属又帮助村民做农活,犁地播种,收割驮运,打碾入仓,和村民亲如一家。
1947年3月20日,风云突变,国民党马鸿宾所部104团侵占了苏堡子村。19日,四乡乡政府接到鸡毛信,要求把住在苏堡子村里的干部家属紧急送到指定地点定边县冯地坑乡王畔和盐池县麻黄山的张南沟。四乡领导马上组织村民转移护送干部家属,山路难走,形势紧迫,他们一趟又一趟掩护送行,村民冯科臣就连着送了两趟干部家属,夜晚偷偷地回来将全家五口人带上躲到屈掌岳母家。在转移干部家属的同时,村民又坚壁清野,转移掩藏征收来的公粮和乡政府的文件。这期间许多村民为了掩护干部家属,为了保护未能及时转移走的粮食等财产,常常被国民党士兵抓去严刑拷问,不让回家。村民冯树臣的父亲冯天祥是四乡党支部书记,在国民党马鸿宾所部104团侵占苏堡子村前一天转移离开村子,冯树臣把他父亲留下的一箱文件背到沟底下藏了起来。马部知道后,将冯树臣抓获并进行了严刑拷打,冯树臣咬着牙没有说出文件埋藏地。如此守口如瓶,不向国民党暴露共产党半点信息的人很多。
马鸿宾所部在苏堡子村驻扎两个多月,在侵占区实行保甲制,又建碉堡,挖战壕,逼迫村民为他们交粮、做饭、干活。一个团的人加旅部,生活需要大量柴草,当时把全四乡内的树都挖完了。东到稍沟塬、任塬,南到史堡子、甘记畔,北过南洼、二道沟,西上屈掌、西梁湾一带的树无一存留,碗石口山上的柠条也被挖得所剩无几。两个多月后,马部撤走了。中共盐池县委和游击队回到苏堡子村,摧毁了国民党的保甲制,重建乡级党政组织,以李塬畔、苏堡子为据点开展游击战争。同时,分类处理叛变自首人员。五区区委会和区政府也搬到苏堡子村,县上的干部家属也返回苏堡子村,苏堡子村成了县政府直接领导的试点乡(所谓试点乡就是能够全面开展生产工作的乡,而其他巩固乡还只能打游击,不能搞生产)。四乡为试点乡,给每个干部家属都安排了代耕田,在村民帮助下,干部家属全部投入到生产劳动中。至今有些村民都还能说上哪块田是哪户干部家属的代耕田。
新中国成立后,五区四乡(苏堡子村)仍然是盐池县委直接领导的试点乡,各项生产活动都走在全县各乡前列。1965年,为了打通村民出行之道,苏堡子生产大队组织社员在下掌(今名马莲渠)的一条深沟里建起了一座砖石桥,命名为新桥,从此苏堡子村就更名为新桥村。
作者简介:1957年读完小学四年级回家劳动,1979年到大队(今新桥村)当文书。1983年,当选为新桥村村民委员会主任,1997年卸任。卸任后,边劳动,边思考,边搜集材料,写了一本《新桥村史》,记录这片热土上发生的点滴往事。
-----------
来源:吴忠日报
编辑:张楠
审核:魏波
终审:张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