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安徽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办公室通报的数据看,截至12月中旬,我市共采集文物普查数据1135处,其中,复核三普数据897处,复查完成率为84.5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登记新发现文物238处,居全省首位,叶集区率先完成全部复查任务,普查工作阶段性成效显著。市普查办加大调度、跟踪力度,多次深入一线开展业务指导,特别是9月份以来,各地普查队员抢抓普查黄金期,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扎实作风,始终奋战在普查一线,推进实地调查提速增效。近期,市和金安区普查队员们开始对六安汉代王陵墓地开展实地调查,下面就让我们跟着文物普查队员们一起走近六安王陵,共同聆听历史的回响,感受博大精深的汉文化。
六安汉代王陵墓地,是2000年多前汉代六安国四代国王的王陵及其宠臣或贵族墓葬的合称。位于六安市金安区三十铺镇、先生店乡和望城岗街道境内,紧邻六安市区。
除六安国四代国王的夫妻合葬墓(俗称“四对八大墩”)之外,在其周边十平方公里范围内,还分布有大小不等的附属墓葬数十座,形成一处规模宏大的汉代王陵区。2006 年,对王陵墓地的双墩 1 号墓及其车马坑、陪葬坑、部分陪葬墓进行了科学的发掘,出土了“黄肠题凑”结构的墓室以及铜器、陶器、玉器、漆木器、车马器、兵器、金箔、银箔、封泥等文物 500 多件(套),还有一批植物的种子和果实。1号墓的考古发掘和六安国王陵区的发现填补了西汉六安国历史的空白,对研究六安国历史、汉代诸侯王陵制度和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具有重要的科学、历史和艺术价值,被评为“2006 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其中“黄肠题凑”葬制在安徽省尚属首次发现,也是迄今为止唯一发现。
六安汉代王陵墓于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被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列入十二五、十三五时期全国150处大遗址保护项目。
据史料记载,西汉初期,汉高祖刘邦实行郡县制和分封制,将其王子分封各地成为诸侯王。汉元狩元年十月(前 122 年),淮南王刘安与衡山王刘赐发动谋反,被汉武帝镇压,其党羽受株连者众多,刘寄也参与其中,却未被追究。谋叛暴露后,刘寄发病而亡。汉元狩二年(前 121 年),汉武帝封刘寄之子刘庆于故衡山地,为六安王。汉始元四年(前 83 年),刘庆死后,按照汉朝制度被谥为“共王”。继刘庆之后,西汉六安国又历刘禄、刘定、刘光、刘育四代。公元 9 年,刘育被王莽废为公,公元 10 年被贬为庶人,至此西汉六安国灭亡。自西汉武帝置六安国,计有五代王,因刘育中途被废,实际按诸侯王葬制的陵墓只有四代王。现存王陵墓地主人,为六安国前四代国王刘庆、刘禄、刘定、刘光,双墩 1 号墓经考古发掘确认墓主人为六安国第一代国王刘庆。
六安汉代王陵墓地核心墓葬群,由汉代六安国四代王的夫妻合葬墓组成,包括双墩、高大墩、马大墩、三星庙墩,四处形状相同的南北并列双冢墓,各墓之间相距 500—1200 米。这四处墓葬土冢巨大,俨如小山,当地群众称之为“四对八大墩”,并与周边墓群共同组成汉代六安国王陵区。 “八大墩”及附属墓葬区考古发掘和调查勘探结果表明,“八大墩”两两成组,四组大墩基本沿西南-东北低岗脊线排列或位于脊线以东缓坡上,已明确的主墓道均向东。每组大墩均包含南北并列的两墩,两墩之外有陵墙,形成独立的长方形陵园,其各陵园均发现有车马坑,但数量和位置不同。
王陵周边附属墓葬,大小不等,或聚或散,整体墓葬群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应为六安国宠臣或贵族的墓葬,即附属墓葬群。保存状况总体较好。
2012年3月,六安汉代王陵管理所正式成立,专司王陵区保护和管理工作。近年来,文物部门持续开展王陵区文物保护和利用工作,加强文物“四有”基础建设、加强安全防范、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如双墩一号汉墓遗址本体保护、王陵区“四对八大墩”本体修复与环境整治、安全技术防范等项目,王陵区文物保护工得到了质的提升,环境风貌进一步优化,文物安全形势实现根本的转变。在保护的同时,不断强化宣传,经常性开展“探秘六安王陵”主题研学活动,有力地宣传和弘扬六安厚重的历史文化。
来源:文博六安
视频号
小红书
抖音
宝藏六安的惊喜远不止这些!
扫码关注,走进醉美的大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