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播种前整地,深翻耕和浅旋耕哪个更好?农民一定要知道!

文摘   2024-09-20 17:19   山东  
秋季种植小麦,翻耕土地精细整地是基础。小麦种植地如何耕整土地比较好,这是很多农民存在争议的地方。有的农民主张对小麦种植地进行浅旋耕,理由是速度快、花钱少,可以为小麦及时抢茬播种争取时间,土地深翻耕(犁耕)后土壤疏松、小麦易倒伏且速度慢、翻地花钱多。有的农民认为小麦种植地浅旋耕碾压地、松土过浅、翻土深度只有15~18厘米,这样把肥料施下去不利于小麦扎根不利于小麦一播全面,而对土地深耕土壤可以翻动30多厘米的深层土壤,把肥料施在15~25厘米土层中会有利于利小麦扎根,更有利小麦达到一播全苗。
那么小麦种植地怎样翻耕土地比较好呢?如何翻耕整地才更有利于小麦一播全面实现高产呢?今天北京傲禾测土就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一、关于土耕层结构及小麦根系入土情况

土壤从地面往下可分为耕作层、犁底层、心土层和底土层。
①耕作层:是要生产活动影响最强烈的层大,厚度为20厘米左右。由于人类长期耕作改良的结果,这一层的结构情况,理化性状和养分含量,一般都优于其它各层,是小麦根系集中生长的地方,它对小麦的生长发育和土壤肥力变化,关系最为密切,是农业生产最重要的层次。
②梨底层:位于耕作层之下,厚约10厘米左右,是受犁的压力形成的,很紧实。
③心土层在犁底层下,厚约20厘米左右,此较稳定,受外界影响较小。底土层是指剖面中50厘米以下的土层,受外界影响更小,又叫生土或死土层。
上述的耕层构造仅是一般情况,在自然和栽培条件不同的地区,耕层的构造会有很大的差异。如常说菜园地、海绵地的耕作层厚度在30厘米以上,而在一些山丘薄地耕作层厚度常常不到15厘米,在耕作层下面往往就是坚硬的母质。由于不同土壤耕作层的厚度和构造状况不同,提供水、肥、气、热的能力差别很大,对小麦的生长发育和产量也有极大的影响。
从小麦种植的实际情况上来看,在栽培适宜、耕作层深厚的情况下,小麦的根系也能很发达。一般在冬前,胚根入土深度就能达70~100厘米,节根入土深度达30~60厘米,抽穗前后根系已发展到100~120厘米,开花后入土深度已达150厘米以上,最深的达240厘米。在土壤耕层较深的情况下小麦根系主要分布在0~50厘米的上层内,其出0~20厘米土层内占全部根量的70%左右,0~40厘米土层内约占80%,在浅耕粗作的情况下,根系分布多集中在0~15或20厘米的耕层内,不能待到充分的发育,限制了根的吸收能力。
因此,深耕改土,增施有机肥,增厚熟士层,会有利于根系发育,能显著提高小麦产量。
二、关于旋耕与深耕

1、旋耕:通过旋耕机刀片的高速旋转,达到切削土壤、平整地面的目的。具有耕作深度较浅、碎土性能较强、旱耕时土块细碎、水耕时地表泥烂起浆、耕后地面平整等特点。由于旋耕1次就可收到翻、耙、平等几种作业的效果,也有利于减少工序、降低成本和保证作业及时。旋耕的缺点是深度偏浅,碎土过甚,长期应用这种耕作方法,会破坏土壤结构,导致通透性变差、渗水困难、犁底层升高、耕层变浅,因而常交替应用铧式犁深翻和旋耕作业,以避免上述缺点。旋耕的深度,12~18厘米,但实际耕深常为10~14厘米。
2、深耕:也叫深松土壤,是指通过拖拉机牵引深松机具,耕深一般在30厘米左右,疏松土壤,打破犁底层,改善耕层结构,增强土壤蓄水保墒和抗旱排涝能力的一项耕作技术。具体地说,土地深耕,一方面能加深耕层,打破犁底层,增加耕层厚度,能改善土壤结构,使土壤疏松通气,提高耕地质量。另一方面蓄积雨水,提高土壤蓄水能力,促进农作物根系下扎,提高作物抗旱、抗倒伏能力。再一方面使残茬、秸杆、杂草翻入地下增加有机质含量,又有利于保墒,又可以吸纳更多的雨水,改土壤结构。最后一方面土地深松后,可增加肥料的溶解能力,减少化肥的挥发和流失从而提高肥料的利用率。

三、耕地方式选择


通过以上介绍和对比,大家应该能够明白了两种耕地方式的利弊,以及土壤耕层深浅对小麦生长的影响。如果从降低小麦种植投资成本和有利于小麦高产角度的角度来说,对小麦种植地按年间隔进行深耕与旋耕交替进行比较好,一般土地深耕与旋耕间隔期掌握在1~2年比较合适,也就是土地深翻耕1次后,过1~2年后再进行深耕,不必年年深翻耕。但大家要注意在深耕土地时,每次深翻耕土地时不要一次加深超过5厘米,否则生土翻上来过多,可能影响当季小麦生长。



赶紧转发给你身边的种植朋友
让他们也知道小麦种植这些事


点赞,老板给三胖加鸡腿!



金丰学院
用知识改变农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