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下午,沉寂多时的短视频创作者李子柒。
在社交平台连发2条视频作品,宣布回归。
这是她自2021年7月停更以来的首次更新,瞬间引发全网热议。
微博热搜几乎被“李子柒”相关话题霸屏,迅速引爆热搜。
网友纷纷留言,赞叹作品的质量。
“感觉回到了从前。” “李子柒还是那个充满诗意的她。”
有人为视频中“送给奶奶的礼物”而动容。
有人则对她坚持非遗技艺的精神表示由衷敬佩。
在个人微博上,李子柒写道,这个大漆作品视频“迟到了四年”。
她以“漆”谐音“柒”。
为雕漆隐花作品命名为“紫气东来,麒麟回首,万事不愁。”
她说道:“也愿将这份祝福送给屏幕前的每一个人,真的很想你们!”
这次,李子柒带来了“雕漆隐花”技艺的新作。
一条长达14分钟的翻新旧衣柜视频。
她从立夏拍到大寒,耗时整整六个月。
亲自自制大漆,将一件旧衣柜改造成精美的漆器,并作为礼物送给奶奶。
最终全身裹满纱布,依然坚持完成。
国家级非遗漆艺传承人尹利萍评价道:
“漆艺的艰苦超乎常人想象。” “初见李子柒时,我以为她会中途放弃。” “没想到她展现出了惊人的毅力和投入,深深打动了我。”
看到这段视频,网友们不仅对她的作品赞不绝口。
也对这项古老技艺充满好奇。
漆艺究竟是什么?
为何制作如此艰难?
-中华漆艺的前世今生-
随着李子柒的回归,拥有8000多年历史的中国漆艺重新进入大众视野。
今天,画小帅将带大家了解中华漆艺的“前世今生”。
西方以“china”称瓷器、以“japan”称漆器。
这让不少人误以为漆文化源自日本。
然而,事实是中国的漆文化远早于日本。
考古发现表明。
中国早在河姆渡时期就开始利用漆树的“眼泪”。
△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木胎朱漆大碗
髹饰器物,比日本早了三四千年。
李子柒视频中展示的髹漆工艺,早在商周时期已广泛应用。
古人在家具、乐器和兵器上使用大漆。
尤其在祭祀时,以精美漆器供奉祖先与神灵。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漆器达到了第一个鼎盛期。
流行“无器不髹”,这一传统延续至汉代。
相比青铜器,漆器轻巧精美,更符合汉代人的审美。
汉代漆器以红黑为主,红色张扬、黑色沉稳,展现了当时的独特风格。
经过唐、宋、元时期的发展,明代漆艺达到了新高峰。
李子柒视频中的雕漆、填漆、螺钿等工艺,正是明代广泛运用的技法。
当时,明朝皇帝尤其喜爱漆器,漆器生产遍及全国。
明成祖朱棣还下令建立御用漆器作坊。
《髹饰录》正是在这一时期问世,是中国漆艺的珍贵文献。
经过千年积淀,20世纪初。
漆艺从传统髹漆发展出立体漆器与平面漆画。
开启了现代漆艺术的新篇章,展现了共存共美的独特魅力。
古代的“漆”,简直是稀世珍宝。
它其实是从漆树上割取下来的树液,刚流出时是浅灰白色。
接触空气后变成褐色,经过特殊工艺处理后,才能成为大漆涂料。
可别小看这过程,漆树可不好伺候。
它们生长在深山老林,一棵漆树一年能割的量非常有限。
每割十天还得歇十天,每割一年又得歇一年。
所以才有“百里千刀一斤漆”的说法。
更让人头疼的是,漆液接触皮肤后会引发强烈过敏。
轻则奇痒无比,重则皮肤肿胀甚至溃烂。
让人“想哭都哭不出来”。
制作漆器也不是简单的活儿。
从最初的泥稿,到修蜡、粗磨、精磨,再到多次上漆、烤漆、磨漆,最后还要“推光”打磨。
一件上好的漆器,至少需要几个月。
复杂的甚至要花上几年时间。
难怪漆器在古代成了贵族的“心头好”。
不仅因为工艺繁复,更因为它象征着地位和财富。
黑、红、金、灰、蓝等色彩相互交织。
搭配对称、回旋等精巧纹样,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智慧。
古人还喜欢用雕刻技法,如平雕、浅浮雕、深浮雕、镂雕等。
为漆器增添立体感与层次感。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想:“这漆器怎么这么特别?”
实际上,古代漆器不仅仅是器物,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它象征着古人对美的极致追求,承载着儒释道的文化精髓。
漆器一路走来,才成了中国传统文化里一颗闪耀的明珠。
点击下方名片
关注【画啦啦官方】公众号
如果你也希望
提升孩子的绘画技法与创意构思
欢迎加入画啦啦大家庭
与万千家长一起见证孩子的成长和进步!
👇立即点击试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