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向“新”力 | 陈俊:探索万米海底的“水下工程师”

时事   2024-10-31 22:32   海南  

“深海进入”“深海探测”和“深海开发”

是中国深海战略“三部曲”

怎样探索万米深的海底世界?

是多年来陈俊及其团队

在三亚一直着力研究的核心问题


人物简介



陈俊,36岁,安徽芜湖人,中国科学院博士研究生毕业,现任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简称“深海所”)副研究员、深海探测研究室主任,主要从事深海探测装备的研发与应用。曾获海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获评中国科学院优秀共产党员、三亚市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01

沿着深海战略“三部曲” 

跨入深海装备“万米时代”


“航天和深海,是世界各国竞相探索的两大热门领域,然而相较于航天领域高速发展,我国深海探索起步较晚,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陈俊表示,当前我国处于“深海探测”向“深海开发”转型阶段。“首要克服的难题,是打造一批耐高压、耐腐蚀,具备多功能、能在水下长期停留的深海探测装备。”



为实地测试装备,陈俊常年“漂”在海上。“出海一次‘漂’个两周是常态,最长一次在海上待了两个多月。”迄今为止,他带领团队研发的十余套谱系化深海着陆器已完成300余次下潜作业,万米下潜频次和次数均为世界最多,并在国内首次较为系统地开展5000至11000米不同深度等级的综合科考。其中,“天涯号”等着陆器曾到达马里亚纳海沟,深潜深度多次超过10900米,推动我国深海装备进入“万米时代”。


不止是“深度”,陈俊还曾带领团队研发“鹿岭号”深海多位点着陆器与漫游者潜水器系统,实现传统着陆器由海底定点到多位点移动、由单体到多体协同的技术跨越。2021年,该成果入选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


02

潜心研究

巧解海底探测的“三道难题”


“从水下1米到10000米深的海况并非简单的数字叠加,下到万米深的海域也不是为了‘蜻蜓点水’,而要长期停留,深入探索海底水质、地质、生物等多领域的科研成果。”陈俊说,要满足海底长期科研需求,要想办法解决深海探测装备研发过程中的“三道难题”。



一是“压力”。探测装备每下潜100米,相应增加1个大气压;水深10000米的深海,相应增加1000个大气压,相当于承受每平方米11000吨的超大压力。

二是“续航”。海底没有“加油站”,要想增强装备续航能力,实现自给自足的能源供给,可能增加装备体积与重量,增大运行负担。

三是“通信”。海域越深,装备接收与传输信号的能力越差。一旦信号丢失,装备即将失联,消失在茫茫大海中。

2022年,陈俊带领团队历经多年的研究,解决了“三道难题”,研制出了国际上首套深海原位科学实验站,为我国实现深海长时间驻留,开展多时空尺度的原位科学实验提供新的装备平台。


03

“三亚,一个让人专心

于科研的好地方”


“我们能够在技术攻关上不断取得突破,离不开三亚这座城市给予我们的支持与帮助。”陈俊认为,三亚是一个能让人专心于科研的好地方。


陈俊回忆,他与三亚的第一次结缘,是在2013年。彼时,尚在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就读博士研究生的陈俊,因为项目合作,时常往返于三亚与沈阳之间。“那些年大部分时间都待在三亚,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这里的环境安静舒适,能让人静下心来全身心投入工作。”


2018年博士毕业后,陈俊作为海南自贸港C类人才(领军人才)入职深海所,自此扎根三亚。作为三亚市具有“海南自贸港高层次人才”认定权限的10家单位之一,深海所很快为陈俊办理了认定手续。

“申请过程很简单,向单位提交一些简单的个人资料后,单位就帮忙办理了,不用我操心。”陈俊笑着说,完成“人才认定”后,他在出行、就医、家属就业等方面享受到诸多便利,减轻了工作外的“后顾之忧”。

“比如出差、就医能走‘绿色通道’,每年有3500元的‘体检礼包’,还能帮忙解决直系亲属的就业,这些举措能感受到三亚对待人才的满满诚意。”陈俊说,现在他和家人都爱上了三亚这座城市。“2018年,妻子一同来到三亚,很快爱上这里舒适的气候、干净的环境,还有慢节奏的生活方式,已经舍不得离开。”







来 源: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陈超全/文 刘琪成/图 张玉欣 张峥 刘海钊/视频
制 图:杨智宏
编 辑:黄已珈
审 核:姜晓莹
总值班:余菁菁
往期推荐

民族团结之花,绽放三亚校园!
做足准备!“小鹿鹿”即将“上岗”→
作品征集!🤗
三亚:强筋壮骨,把“运动会”办成“全民惠”

三亚日报
每天给你呈现一个新鲜的三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