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太极拳起势,许多练拳颇有造诣者纷纷撰文阐述,其在练太极拳时的重要性,描述从姿势;神态;运劲线路;运气方法;技击用法······各方面的要求,指点后学者。令人敬佩,搜索百度此类文章数不胜数。然而事实上,原来的太极拳第一势,名称并不叫“起势”而是“太极出世”,据查,杨式太极拳老拳谱上第一势都是‘太极出世’。
“太极出世” 顾名思义,太极拳体系中的技术都是从此势产生;敷衍而来的“太极出世”拳式动作演练过程,就是现在各式太极拳都有的“手挥琵琶”重心虚实转换一次;两手一开一合(长短)转换一次;两手手心手背上下转换一次,充分体现了太极拳阴阳互换;阴阳互为其根基本原理。可谓是“大道至简”拳架中几乎每一势动作都是这样的姿势,这样的开合,
生病不一定是坏事,这5种病其实是在排毒!
练拳架时,因方向,位置,手脚配合不同;击打方式各异于是产生了各种拳式姿势,如提手上势;十字手,左右分脚;搬拦锤,白鹤亮翅搂膝柪步,抱虎归山;掤捋挤按;单鞭·····
如果能正确理解;练对;练熟“太极出世”,在这基础上学习太极拳体系中的刀剑,推手;散手等,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起势的精要解说
太极拳的起势动作看似简单,只有几秒钟的时间,实际操作起来内涵却极其丰富。
太极拳自始至终都体现了阴阳的转换,起势就是阴与阳的一次转换过程,同时也是身体打通任督二脉的一个过程。
手臂上举时,丹田内收,内气从会阴沿尾闾向上运动,同时松腰敛臀,提裆提肛,五脏六腑依次往上提,随着隔肌的上提两肺扩张自然产生涵胸和拔背的感觉,接着是虚领顶劲,头顶形成一个气圈。脊椎以命门为中心包括节与节之间上下对拉拔长,与涵胸拔背、虚领顶劲形成一个整劲。这个动作是最难的,有的人打了几十年也没体会过这种感觉。
双臂下落时丹田外突,内气由百会沿前额下行,身体从头顶往下节节放松,沉肩坠肘,疏指坐腕,气沉丹田。隔肌和五脏六腑依次下落,松裆松肛。
然后松腰松胯松膝松脚,两腿曲膝下蹲,一个起势就是内气从会阴由督脉向上行到百会,由百会沿仁脉下降到丹田的过程。不仅如此,手的上抬下落并不是手本身运动起来的,而是内气催腰,腰催肩催肘催手来完成,双手不能用力,肩肘手都是放松的,在这种情况下,双手上抬时会感到大气对手背有一种很大的压力,下落时双手心会感到有很大的阻力。这是一种全身心的运动,体现了肩与胯合、手与脚合、肘与膝合。
能把起势做到这个水平,那么其他动作也就能融会贯通,行拳时每个动作打通不同的经络,一个晨练完毕,全身的经络打通了无数遍,你就会感受到太极神奇的健身效果,腰疼腿疼颈椎疼等疾病会不知不觉地消失得无宗无影。
这就说明了练拳的方法不同,会带来不同的健身效果。方法得当,三年一小成,五年一大成;方法不当,只能简单地活动胳膊腿,打到老也不知道含胸拔背、气沉丹田是怎么回事。
打太极拳贵精不贵多,套路学得越多,离正宗太极拳越远。能把起势做到这个程度,就说明你是在打太极拳了。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互联网和出版刊物,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