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纪念日|铭记历史,砥砺前行

文摘   2024-12-12 09:49   云南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逼迫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是为西安事变,亦称“双十二事变”。西安事变的发生及其和平解决最终结束了内战,实现了国内和平,促成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并且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所以每年的12月12日被定为"西安事变"纪念日。

背景历史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侵占了我国的东北三省。随着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即将面临亡国灭种的境地。但是,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方针,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实行不抵抗政策,并继续集中力量进行内战。在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高涨形势的影响下,又受到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逼迫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事件过程




1936年12月初 ,蒋介石到西安迫令张学良、杨虎城立即率部开赴陕北前线“剿共”。在这种情况下,张学良、杨虎城决定发动“兵谏”。

1936年12月12日,东北军和第十七路军协同行动,扣押了蒋介石,囚禁了陈诚、卫立煌等几十名国民党军政要员,随即通电全国,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等八项抗日主张。这便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中国共产党在事变前没有与闻此事。事变爆发后,张学良当夜致电中共中央,希望听取中共意见。中共中央分析了国内外形势,以中华民族利益的大局为重,确定了用和平方式解决事变的方针。

1936年12月17日 , 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到达西安,与张学良、杨虎城恳切会谈并接见各方人士,力争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由于周恩来与张学良、杨虎城的共同努力,经过谈判,迫使蒋介石作出了“停止剿共,联合抗日”等六项承诺。

历史意义

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在中国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它的发生及和平解决,基本结束了长达十年的内战,开始了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新阶段,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奠定了全民族抗战的基础,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成为时局转换的关键

今天我们面对的不再是硝烟滚滚的战争年代,而是以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时代,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岁月变迁,我们都要铭记历史,缅怀英烈,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 END

  • 来源:网络转载
  • 编辑:唐艺轩
  • 审核:祁建鑫
  • 终审:钱  龙  李光明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保和镇人民政府
及时发布保和镇政府内工作动态、国家政策、社区活动,保和镇政府信息发布交流平台、生活服务平台、风采展示平台,欢迎关注并支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