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传媒大学主办的以“用记忆触摸历史”为主题的第十届中国口述历史国际周在北京举行,我校教育学部教育科学学院学生马雨露、文凯、马建军、马洋、李偓黎制作的微纪录片《为家乡做口述史》入选项目展。教育学部教育科学学院2022级教育技术学1班学生马雨露、体育学院2021级体育教育3班学生田进虎作为项目负责人参加此次项目展并作了题为《口述历史与社区教育——以“为家乡做口述史”为例》的交流分享。该项目还在中国传媒大学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及组委会官网等渠道展出,并作为入选项目在中国传媒大学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展陈,线下展陈将持续到2025年10月24日。
《为家乡做口述史》项目依托学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平台,自2023年起通过实地寻访、考察调研等方式,用镜头记录家乡的传统民风民俗,用笔触记录一个个真实的访谈故事,形成了20000余字口述史小传、25部微纪录片、8幅系列海报、1篇学术论文、1台原创舞台剧、1次摄影展等多种形式的项目成果,并通过微信公众号、线上直播、线下摄影展览等多渠道进行展示,为家乡做口述史,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记忆,引导青年学生探索和了解家乡的文化遗产,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活动引起了当地群众广泛好评,社会反响较好,受到《中国青年报》、宁夏新闻网、华兴时报等媒体的关注报道,该项目在2024“知行杯”全区大学生社会实践大赛荣获一等奖。
接下来
跟随小团子一同一下了解什么是口述史吧!
从概念来讲,口述史是一种重要的历史研究方法,强调从问题出发,通过采访被访者的亲历经历,展现不同于传统历史叙述的视角,成为史学研究的重要补充。它以当事人的经历为基础,通过谈话的形式进行采访,具有自然可信的特点。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王明珂认为口述历史不仅是过去事实的记录,更是社会记忆的体现,它反映了个人和群体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利益抉择和认同倾向。他表示,口述历史在揭示社会认同体系、权力关系以及历史叙事结构与人类生态对应关系方面具有研究价值,提倡从多维度理解历史,以实现对过去更全面的认识。
让我们一起听听
宁师学子在“为家乡做口述史”实践活动中的感悟和思考
问
为什么要做口述史?
大一暑假期间,我在做社会实践时候,碰巧接触到了口述史,通过查阅资料、请教专业人士,我了解到做口述史主要是记录那些“差点儿就没了”的故事,那时候我就在想能通过镜头、笔触等将那些“差点儿就没了”的故事记录下来并呈现给大众,会是一件很酷的事。同时,我觉得做这件事很有价值、有意义。
马雨露
问
参加了第十届“口述历史在中国”国际研讨会,对口述史有没有新的感悟或体会?
当然有。我那个会场基本都是博士、研究员,只有我一个本科生“误打误撞”进去了。与其说是研讨,不如说是向老师、专家们请教、学习。研讨会上,我更多的是分享了做口述史的过程和思考,但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说,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后期我们会在深度上下功夫。我觉得口述史还需要更多人和团队的参与,也希望更多青年学生发挥优势参与进来,关注多元的声音,记录那些“差点儿就没了”的故事。
马雨露
终 审 | 陆 瑜
审 核 | 张应梅
监 制 | 高建中
责 编 | 马文静
图文来源 | 马雨露
排 版 | 魏 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