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源:母女反目对簿公堂 法官调解再续亲情

民生   2024-11-05 20:03   山东  













“真的太感谢你们了,不仅帮我拿回了钱,还打开了和子女的心结!”75岁的当事人紧紧握住法官的手,一再表达内心的感激之情。
老太太刘某与丈夫生育子女6人,老伴去世后刘某改嫁,5位子女各自成家,仅二儿子未结婚仍在老宅生活。第二任丈夫去世后,刘某回到老宅与二儿子一起生活。
2022年,二儿子因病去世,留下遗产7万余元及房产和果园各一处。二女儿以多年照顾弟弟为由,私自占有了上述遗产。老太太知情后,与二女儿协商分割遗产未果,一怒之下将二女儿诉至法院。



考虑到老人行动不便,法官决定用“流动调解”的方式上门了解情况,解开母女心结。
“是她霸占着我儿子的遗产不分给我,就是看我年龄大了,不中用了,只要她不给我,我就一直告她!”老太太态度非常坚决。
 “母亲改嫁后弟弟就是我抚养长大的,何况弟弟住院期间,她既不照顾,也没有支付医疗费,这钱凭什么给她!”二女儿毫不退让。
原本血浓于水的母女俩却因一份遗产反目成仇,法官认为,该案不仅仅是金钱的分配,更重要的是亲情的修复。老太太年事已高,若不能及时化解母女俩的心结,将成为一生的遗憾,绝不能让亲人之间矛盾加剧。
法官决定采用“背靠背的方式分头到双方当事人的家中进行调解。一方面肯定二女儿对弟弟的付出,接着从法律层面解释遗产分配的继承顺序,同时从亲情上劝导其体谅年迈的母亲;另一方面安抚老人的情绪,并做通其他4位子女的工作,帮助劝导母亲放下执念。经过调解,双方仍未达成一致意见,后法官决定就地现场开庭,通过耐心、细致的释法说理,母女两人逐渐打开心结,最终自愿达成调解协议。从对簿公堂到冰释前嫌,是沂源法院坚持“流动服务”,用司法温度化解矛盾纠纷的体现。



多年来,沂源法院的干警们积极践行“一线工作法”,常年行走山间、进村入户,调纠纷、送普法,把法庭搬到村中、果园、搬到群众家中,与群众“坐到一起、谈到一块、想到一处”,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行走在“大山里的流动法庭”。2021年以来,沂源法院平均每年开展流动服务30余次,流动调解120余次,流动审判20余场,工作做法先后被新华网、人民网、半月谈、中国日报、人民法院报、大众日报等30多家媒体宣传报道。



 “我们多来几次,群众就能少跑两趟。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就是我们工作的目标之一!”承办法官说道。


     

如今,“流动服务”已经惠及山区几十万百姓,沂源法院将继续践行“能调不诉、能调不判”的司法理念,建立集在线调解、调解指导、流动审判、法治宣传等功能于一体的工作机制,让群众就近享受高效、便捷的司法服务,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你会关注

来源:沂源县人民法院

编辑:房昕       责任编辑:吴本民

编审:亓增明          监制:李冬

新闻 商务热线0533-6240216

邮箱:yy6240216@163.com




掌上沂源
“讲沂源故事,传沂源声音”。你所需要的,就是我们关注的!掌上沂源,深耕本土,贴地服务,圈层运营。每天为您推送沂源县最权威,最新鲜,最有趣的新闻资讯。沂源县融媒体中心,点滴记录沂源发展历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