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朝象头山,北靠罗浮山,坐落在博罗县东北部的杨村镇井水龙村,其历史始于明嘉靖年间(1522年)。穿越400多年的风云变幻,这座省级古村落如今仍保留着通奉第、耕经楼等多座有着近200年历史的古建筑。雕梁画栋,九厅十八井,仰俯之间皆有景致。通奉第(云记豪宅)占地约3000平方米,是目前井水龙村保存最好、工艺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一座古宅。1829年,朱氏第20世孙朱萃瑛(号云记)在朝中担任二品大员,从京城回井水龙后,兴建了这座大宅。“听老人说,当时招了近千人来建造,光打磨青砖就用了3年。”今年77岁的朱道强是朱萃瑛的第五世孙。他介绍,云记豪宅工程启动时,招募各地建筑精英及民工近千人,按各项施工程序需要分工调配。古宅的青砖打磨是一项十分细腻的工序,严格规定每人每天只能磨砖3块,不得超多。砖块长、宽、高及底面尺度统一,平面光滑齐整。为此,青砖打磨工人就达300人之多,每天磨砖,整整花了3年时间才完成。云记豪宅大门栋梁上的木雕,亦用了3年的时间才雕刻完毕。与众多客家围屋一样,通奉第前也有一口半月型的池塘。村民说,这是“风水塘”,也是“救命塘”,除了养人蓄财的寓意,也是安全防火的需要。池塘一侧,立有“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通奉第”的石碑,后因为村内有通奉第等古宅,井水龙村被评为省级古村落。经过池塘和一片宽广的场地,便来到了通奉第大门。大门张贴着一幅简短而又透着古韵的对联,上联为“象峰挹秀”,下联是“鹿洞流徽”,横批“通奉第”。据了解,明清时期,“通奉大夫第”是指文官的住宅。该对联为清朝皇帝赐给朱萃瑛,当年使用木匾刻上后镏金,后来木匾被破坏,后人才采用手写对联,以缅怀先祖。
通奉第这座近200年历史的建筑至今矗立,仍显现着其威武的气势。建筑两侧是高高耸起的两道封火墙,这两道呈官帽形状的墙体,彰显着主人的身份地位。古宅屋梁上雕刻着各种精美图案,历经近200年仍栩栩如生,花样繁多让人惊叹。如今依旧可以看见浮雕中有大象、鹤、鸟、兽等形象,精美绝伦,复杂而精致,令人赞叹其精工之绝妙。
推开木门走进围楼,入眼的是最为典型客家围屋“九厅十八井”布局建筑。整个“云记豪宅”分前、中、后三进而建,共五座十五栋,计有大厅、闲厅、衬屋以中轴线为界各31间房共62间。每进之间各有天井,其中前厅左右侧房有两眼正方形的袖珍天井,四边长度仅1米有余,风格独异。在云记祖屋内,无论横梁、板檐还是屏风,随处可见手雕工精湛的木雕图案,既有人物类,亦有花草鸟兽、山水风景,可谓五花八门。在屋内的横梁上,左右两侧还各镶嵌着两个类似麒麟的灵兽,经过岁月的洗礼,依旧可以清晰看见灵兽外表涂了金水,闪耀着黄铜色的光芒。闲厅里的《李白醉酒图》是整座古宅保留不多的其中一幅壁画。画中的李白身穿白色宽袖袍,两三友人举杯劝酒,李白脸上似有酒意朦胧之态。画侧题有诗句“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闲厅外是一个天井,阳光从天井落下,照亮了整个闲厅。天井中有一个金鱼池,池子靠墙而筑,三面壁上还有砖雕,依稀可见上面雕刻了假山、花鸟、树木等。
在距离云记豪宅和水围碉楼不远处,是朱氏另一处祖屋——泉记豪宅耕经楼。“耕可为,商可为,万贯家资无非耕商处起;经宜读,史宜读,一品国官皆由经史里来。”其门前贴着这样一副对联。据了解,耕经楼是朱萃瑛的父亲所建,对联亦为其所创,目的是为了警示后人要走正道,才能功成名就。井水龙自建村起,人才辈出。为了激励后人勤读好学,该村每年都会对考上大学的莘莘学子进行奖励,为其他青少年树立好学的典型。在耕经楼不远处,数座碉楼倚天而立,与通奉第遥遥相望。碉楼上每隔2米设有炮垒和枪眼,给人以一种万般森严的感觉。碉楼上的跑马道保留基本完好,只是少了半边栏杆。绕过半月形的碉楼围墙,里面土屋林立,尚有朱氏后人居住于此。据介绍,明清时井水龙村附近常有匪患,专门针对当地的大户下手。为了防止土匪上门,村里大户大多设有防御设施,水围碉楼就是规模最大的一座。
历经岁月沧桑,朱氏先祖的故事虽已远去,但其耕商积富、勤读及第的精神犹存,留存的多座古宅也成为了该村的亮丽名片。作为惠州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近年来该村在擦亮古村落名片的同时,还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为抓手,推动乡村换新颜。约3公里长的主村道沥青路面铺设,平整的村道将通奉第、耕经楼等古建筑串联起来,村道两侧的围墙绘制了展现乡村振兴、弘扬传统文化等内容的墙绘,既美化了村道,也传播了正能量。还对朱氏祠堂周边进行了美化绿化,拆除破旧房屋、平整土地铺上了草皮,打造成可供村民休闲娱乐的小型公园。谈及井水龙村,自然离不开水。蜿蜒的宝泉河,是村内主要的灌溉用水来源,赋予村落以灵性,滋养了一代又一代朱氏后人。北回归线贯穿该村,上游有小二型宝溪水库,水库水经宝泉河从村中缓缓流过。目前,该村正对宝泉河进行河道整治工作,现已对河道进行了清理,接下来将完成两岸绿化和绿道铺设等工作,将宝泉河打造成该村发展乡村旅游的又一名片。凭借优越的生态环境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逐步推进,井水龙村吸引了不少蔬菜、花卉等专业种植合作社进驻,建设了剑兰花卉基地,计划利用花卉种植带动产业发展,打造保存完好古村落兼具农业观光、种植培育、成花销售功能完整的产业链条,助推乡村振兴。
在井水龙村,朱氏先祖曾获赠两块牌匾,虽然如今牌匾已不在,但其背后故事仍被朱氏后人津津乐道。
一块为御封牌匾,上书“通奉第”。据朱氏第20世孙朱萃瑛墓碑刻文记载:朱萃瑛在清朝朝廷任京官,深得皇上赏识,旨封牌匾一块,悬挂于云记豪宅大门之上。
另一块是清朝两广总督张之洞为朱蔚然亲笔书写题匾,上书“文魁”两字。朱蔚然为朱萃瑛之侄,自幼刻苦攻读,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于清光绪十五年参加恩科乡试中举,后任浙江省苏州太湖厅厅长。此牌匾右边书有“监临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总督两广军务兼理粮饷兼署广东巡抚部院张之洞为”,左边落款为“光绪十五年己丑恩科乡试第二十一名举人朱蔚然立”。
看了前面的介绍,你是否有疑问:井水龙的朱氏先祖,为何有如此雄厚的经济实力建造如此豪宅?
朱道强回忆,其太公(朱萃瑛的父亲)育有三子,老大尚文。朱萃瑛为次子,有功名好经商。而最小的一个儿子则务农、尚武,三人各有千秋。当时朱氏一门是博罗的大户,兄弟三人加上父亲,共在井水龙村建有4处围屋。其中朱云记是京官,且长年经商,家资最为丰厚,因此住宅规模最大。
朱道强介绍,当时朱萃瑛拥有众多良田,所拥有的田地在如今附近的柏塘、麻陂等地,而且拥有3个大粮仓,“他还开当铺,不仅在当地开,听说连广州也有。”据介绍,朱云记当铺是当时当地唯一的典当行,附近村民需要典当东西,都要去那里。
当铺旧址位于该镇显村圩,距离通奉第约2公里。当铺一直经营到新中国成立前才停止使用,后来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铺原有营业铺面在建粮仓时被拆除,只剩当铺的仓库部分(即当楼)作粮所使用,目前已荒废。
井水龙村内还有很多人文景观
很多细节值得深入游玩
平整干净的村道
展示着新农村的风采的美丽墙绘
远处蔬菜地里劳作的村民
农田、屋舍、村子的晨曦与落日
这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安逸
这里没有游人如鲫
也不会因为历史久远而显得破落
古老的味道与现代的气息
在这里发生了奇妙的融合
生活,让这个村庄400多年的
丰厚积淀得以延续
这里的历史弥漫在空气中
先人的故事就隐藏在那一弯清水里
来源:文明惠州、惠州头条、惠州民协、博罗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