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 | 乡村戏事

时事   2024-11-12 23:00   河北  


□董国宾

  走出乡村,记忆中总会留下什么。我最怀念的,便是乡村的戏事。

  乡亲们天天在地里耕作,一旦闲下来,生活中就缺少很多东西。晚上打谷场上要唱戏了,老老少少安闲的时光里,一下子有了滋味,村子也便沸腾了。那时乡村大都如此,乡村戏事在乡下是件热闹的事,我们称之为唱大戏,规模再小,也都这么叫。

  在我们村,我可没少看大戏。

  外村人管我们村叫“戏村”,他们也时常跑过来过戏瘾。我们村常常有戏看,是因为村里就有个戏班子。村子不算大,会唱戏的人却不少,嗓子一亮,人人都说好。这个戏班子的成员都是种田的农民,但他们又颇有些功底。据说晚清时村里出过几个名角,方圆数百里都唱得响。世代相传,我们村连小孩子也能唱上几段,田埂上片刻休息时间,唱戏的声音此起彼伏。

  年节里戏事最多,一场赶着一场,地里没了农活,乡亲们有了闲,村子里便好戏连台。戏班子不用花钱到别处请,村里几个人一撮合,拉起场子就是一台戏。别看戏班子整日泡在泥土里,但唱、念、做、打都有些底子,就是乐队简单了些,只有板胡、二胡、三弦和锣鼓。台上的唱腔乡亲们听得惯,花花绿绿的戏装和道具看着也过瘾。

  村里没有真正的戏台,只在村东头打谷场上筑了个高台,搭了个天棚,用布幔围起来。看戏的都是不光是上了岁数的老人,小孩子比谁都心急,离开戏还早呢,就搬了凳子到戏场去占地方。晚饭一过,那才叫热闹,几乎全村人都走出家门,成群结队地向戏场走去。不仅如此,十里八村的人也都向这里汇聚,还有不少百里开外的戏迷,提前住到近处的亲戚家,只等着好好过一场戏瘾。打谷场上,人头攒动,灯火通亮,这大概是小村庄最热闹的事了。

  三通锣鼓过后,戏开演了。台上演员唱得酣畅淋漓,《秦香莲》最动情,观众在台下也跟着抹眼泪。戏曲《精忠报国》最牵动心魄,台上的“岳飞”铮铮铁骨,台下的观众对这个爱国将领充满仰慕之情。随着剧情的发展,奸臣当权,观众个个义愤填膺,摩拳擦掌,恨不得跑到台上将“秦桧”除之为快。《穆桂英挂帅》每年都应邀重演好几遍,每次上演,乡亲们都充满了豪情和满足。

  那时我是个顽皮孩童,我的最爱当属《孙大圣》。孙大圣金箍棒一耍,我只觉得两眼冒金光,真逗、真开心。戏曲吸引了乡亲们全部的情感,台上演到情深处,台下便像开了锅。

  戏班子的演员在台上塑造一个个立体、丰满的历史人物,在生活中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事。有位戏曲演员到外村串亲戚,半路上遇到一群人,拦住他把他往回赶。问起缘故,这伙人说看戏时曾见这位演员演秦桧,是奸臣,死活不让他进他们村。还有个塑造过正面人物小罗成的演员,一个模样俏丽的外地女子找上门来,非要嫁给他。那姑娘一次次跟着看戏,最终二人因戏结缘。

  巴掌大的村,因为有了戏曲,乡亲们日子颇欢畅。走出农村很多年,我对故土依旧深深怀恋。


编辑:张   曼

审核:冯金

石家庄日报
有温度的新闻,有品质的合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