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师圆寂前写下32字“诗偈”,比《送别》更值得我们去参悟
文化
2024-11-02 06:30
山东
来源 | 诗词世界
作者 | 叶寒
“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他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集艺术家、文学家,教育家、革新家于一身。
而对我们大多数读者来说,知道李叔同,都是从这首传唱百年的经典之作——《送别》开始的。
整首词凄美而隽永,不过46字,却将人生“悲欣交集”的况味,写得淋漓。1942年10月13日,弘一法师李叔同的一生,走到了终点。圆寂前,他留下了两份手书,分别寄给夏丏尊和刘质平。
由于学问阅历遭际的不同,每个人的解读也都形形色色。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君子之间的友情,不带功利色彩,常如流水一般,看似清淡,实则绵长。而小人之间的友情,一开始就建立在利益上。看似如甜酒一般甘浓,但往往都不长久。“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去则倾;以权相交,权失则弃;以情相交,情逝人伤;唯以心相交,淡泊明志,友不失矣。”不攀附,不热络,朴实无华,平淡如水,反倒赢得了最持久、最真挚的情意。鲁迅、林语堂、夏丏尊、丰子恺、张爱玲,无不对其尊崇有加。“执象”,出自老子《道德经》:“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哪里有道,天下人便会向往哪里,大家都向道,天下便会安和太平。
这里的“执象而求”,可以理解为:凡人对大道,对生命真相,对一切未知的一种渴求。
但往往,世人越是执迷,越是深陷于表象中,越是偏离所求。“刻意去找的东西,往往是找不到的。天下万物的来和去,都有他的时间。”这人又问了: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世人不都是这样吗?禅师摇摇头说:不一样。他们吃饭时不肯吃饭,百般思索;睡觉时不肯睡觉,千般计较。当你一念放下,不再刻意求索,做好眼前事时,道反而就在其中了。你问我将要去往何方?我只觉所去之处寥廓无际,令我不能言语,忘了言语。倘你来寻我,只消看看那春日的枝头,繁花璀璨;只消望望那天际的明月,澄澈皎洁。写到这里,不由想到陶渊明在死前两个月,曾为自己写下了一组挽歌《拟挽歌辞三首》,结尾两句是:
人死后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不如把躯体托付给这群山,这白云,这长空,这草木,化为泥土,化为尘埃。想到黄庭坚极冷门也极唯美的两句诗——“雪尽虚檐滴,春从细草回”。
是一切从大地而来的,复归大地;一切从自然而来的,重归自然。待到冬日雪化,春日煦暖,小草娇嫩嫩地自泥土中钻出,细雨滋润着,和风轻拂着,生命又将开始新一轮天地间的冒险。
文末点亮在看,鼓励下儒风君!
3秒加星标,儒风大家抢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