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三控”施肥技术是针对水稻生产中普遍化肥农药施用量大、利用率低、环境污染重等突出问题研发而成,以控肥、控苗、控病虫(简称“三控”)为特色的水稻高效安全施肥及配套技术体系。2007年1月通过广东省科技成果鉴定,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
该技术是一项高产稳产、节本增效、环境友好、增进稻米安全的新型施肥技术,适宜南方稻区。实际应用证明,采用“三控”技术的水稻田,氮肥利用率可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纹枯病、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等病虫害减少30%—50%,可少打农药1—2次。能让农民在减少工作量与成本的同时,大大增加种植水稻的利润。
十多年来,水稻“三控”施肥技术连续多年入选农业农村部和广东省农业主推技术名单。为进一步推广科普良技良法,助力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保障晚稻增产丰收,农业君对该技术进行了要点梳理,一起来看看吧!
问:什么是水稻“三控”施肥技术?
答:水稻“三控”施肥技术是针对水稻生产中化肥、农药过量施用、肥料利用率低、种稻成本高和环境污染严重等突出问题,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主持研制的高效安全施肥及配套技术体系。该技术以控肥、控苗、控病虫(简称“三控”)为主要内容,“控肥”就是控制总施氮量和基蘖肥施氮量,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控苗”就是控制无效分蘖和最高苗数,提高茎蘖成穗率和群体质量,实现高产稳产;“控病虫”就是优化群体结构,增加群体通透性,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减少农药用量,提升稻米食用安全性。
问:目前水稻“三控”施肥技术应用情况怎样?效果如何?
答:经过多年多地的示范应用表明,与传统技术相比,水稻“三控”施肥技术具有三大优势:
一是高产稳产,增产增收。一般增产10%左右,抗倒性明显增强,倒伏大幅减轻,抗逆性强,稳产性好。
二是省肥省药,安全环保。节省氮肥20%左右,氮肥利用率提高10个百分点(相对提高30%),面源污染大幅减轻。纹枯病、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等病虫害减少,可少打农药1—3次。
三是操作简便,适应性广。多年多点的推广和示范应用表明,只要按技术规程去做,就可获得稳定的增产增收效果,不同品种、不同土壤、不同种植方式和气候条件下均可应用,效果稳定。
问:在技术上,水稻“三控”施肥技术有何特点?
答:与传统技术相比,“三控”施肥技术的最大特点是“氮肥后移”,前期的基肥和分蘖肥施氮量减少,而中、后期的穗肥和粒肥施氮量大幅增加。在传统技术中,基肥和分蘖肥施氮量占总施氮量的80%以上,穗肥和粒肥占20%以下,而在“三控”施肥技术中,基肥和分蘖肥所占比例一般在60%左右,而穗肥和粒肥占40%左右,而且分蘖肥的施用时间明显推迟,主要起保蘖作用。氮肥后移有效地减少了无效分蘖,并提高了氮肥利用率。此外,由于无效分蘖少,苗峰较低,一般不用也不宜重晒田。
问:采用“三控”施肥技术,水稻在生长发育和长相上有何特点?
答:与传统技术相比,采用“三控”施肥技术的水稻前期生长较慢,但中、后期加快,逐渐赶上、最终超过传统技术。整个生育期植株较挺直,通风透光好。
在分蘖期,由于“三控”施肥技术前期施肥少,分蘖较少,叶色较淡,叶片较挺直,而对照前期施肥多,分蘖多,叶色浓绿,叶片披散。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传统技术的苗比“三控”施肥技术的苗多,这会让农户产生担心。其实不用担心,要改变观念。
幼穗分化开始以后,“三控”施肥技术施用了较多穗肥,叶色转深,比传统技术要绿得多。但是叶片仍然是挺直的,通风透光好。幼穗分化期叶色较深,有利于形成大穗。到了抽穗期,采用“三控”施肥技术的水稻抽穗整齐,植株比传统技术的略高一些,叶色依然比传统技术的要深。
成熟期,采用“三控”施肥技术的水稻青枝腊秆,穗大粒多,谷粒饱满,而且穗子在叶子下面,俗称“叶下禾”,与传统技术形成鲜明的对比。“叶下禾”这种长相的好处是,叶片受光好,有利于增强后期光合作用,增加物质生产,为籽粒充实打下物质基础。
问:为什么要“控肥”?
答:“控肥”就是要控制总施氮量和前期的基肥及分蘖肥施氮量。控肥的目的有两个:
一是减少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研究表明,水稻的分蘖速度取决于三个因素,即已有茎蘖数、叶片含氮量和叶面积指数。通过控制前期氮肥用量,使叶片含氮量控制在适宜范围内,就可控制分蘖速度,减少无效分蘖的发生。
二是减少氮肥损失,提高氮肥利用率。研究表明,总施氮量越大,特别是基肥和分蘖肥施氮量越大,氮肥利用率就越低,而中、后期施用的穗肥和粒肥对氮肥利用率的影响较小。可见,要想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氮肥损失和环境污染,就必须控制总施氮量,大幅减少水稻生长前期的基蘖肥施氮量。
问:为什么“三控”施肥技术减肥不减产,反而增产?
答:首先要区分“施肥量”和“吸肥量”的概念。施了多少肥与水稻吸收了多少肥,虽然有一定关系,但两者并不是正比关系。施肥多并不一定水稻吸肥就多。这里有个肥料利用率的问题。
其次,同样的肥料在不同时间施用,其利用率和增产效果是大不一样的。在广东的试验结果,平均而言,氮肥做基肥的利用率为30%左右,做分蘖肥的利用率只有20%左右,而做穗肥和粒肥的利用率则高达60%左右。换言之,同样的1公斤氮肥,如果做穗肥或粒肥施用,其增产效果就相当于基肥2公斤或分蘖肥3公斤。
再次,水稻产量的高低并不取决于“施肥量”的多少,而是取决于“吸肥量”的多少。在“三控”施肥技术中,虽然总施氮量减少了,但由于利用率低的基蘖肥施氮量大幅减少,而利用率高的穗粒肥施氮量大幅增加,水稻吸收的总氮量并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这就是“三控”施肥技术“省肥又增产”的奥妙所在。
问:为什么要“控苗”?
答:在水稻的分蘖中,只有一部分最终成穗、对产量有贡献,称为有效分蘖;而没有最终成穗的,称为无效分蘖。“控苗”的目的就是要控制无效分蘖,提高个体素质和群体质量。
“控苗”是水稻“三控”施肥技术的核心问题。目前生产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无效分蘖和最高苗数太多。在广东,水稻的每亩有效穗大多在20万左右,但每亩最高苗数往往达到40多万甚至50万以上,成穗率多在50%左右甚至更低,也就是说,只有一半左右的分蘖能够最终成穗。无效分蘖白白浪费肥料,还导致群体郁蔽,加重病虫害和倒伏风险。分蘖个体之间恶性竞争,不仅无效分蘖中途死了,有效分蘖也长得瘦弱。因此“控苗”十分重要。
问:“三控”施肥技术为什么强调要合理密植?
答:基本苗是水稻群体发展的起点。合理密植,插足基本苗,有利于水稻群体早生快发,按时够苗,增加主茎和低位分蘖比例,培育大穗,提高稻穗整齐度。如果密度太稀,基本苗太少,前期就不得不重施促蘖肥,才能达到高产所需穗数。这会带来三个不良后果:
一是高节位分蘖增加,穗头不整齐。随着分蘖节位的提高,分蘖的生长期缩短,穗子变小。虽然穗数不少,但由于穗间差距大,平均每穗粒数少,难以获得高产。
二是前期重施促蘖肥,往往导致无效分蘖大量发生,降低成穗率和群体质量。
三是水稻前期群体小,吸肥能力有限,重施促蘖肥必然导致肥料不能及时被吸收,造成大量肥料损失,污染环境。“三控”施肥技术前期施肥少,分蘖较少,插足基本苗对保证穗数和培育大穗都十分重要。
问:在“三控”施肥技术中,分蘖肥在移栽后半个月左右才施,会不会太迟?
答:不会的。在施足基肥和保证栽插密度的情况下,达到目标有效穗数是没有问题的。移栽后半个月施肥,主要是为了防止已有分蘖死亡,起到保蘖的作用,而不是为了促进新的分蘖的发生。由于促蘖肥在基肥里,保证了分蘖早生快发,分蘖节位低;保蘖肥的施用又促进了分蘖的健康成长,避免了大量分蘖死亡。如分蘖肥施得太早,反而会导致分蘖过多,成穗率下降。
问:为什么“三控”施肥技术能减少水稻病虫害?
答:“控病虫”是“三控”施肥技术的重要内容。在这里所说的“控病虫”,不是说通过喷农药来控制,而是指通过改进施肥和栽培管理措施,改善水稻群体结构和通透性,使之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虫害的发展,从而减少病虫、进而减少农药用量。以纹枯病为例,研究表明,纹枯病的发生与水稻群体指标有密切关系。水稻的最高苗数越大,叶色越浓,纹枯病发生就越严重;抽穗期群体透光率越大,纹枯病的发生就越轻。“三控”施肥技术通过控制无效分蘖、降低苗峰,提高了群体的通风透光性,因而病虫害减少。
问:为什么“三控”施肥技术能减轻水稻倒伏?
答:采用“三控”施肥技术,水稻抗倒性明显比传统技术要好,倒伏明显减轻,这在早稻和天气不好时表现得尤为明显。主要有三点:
一是茎粗增加。与传统技术相比,采用“三控”施肥技术,水稻的茎秆比较粗壮,单茎干重要高20%左右。
二是基部节间缩短。水稻的茎秆是由若干个(一般为4—6个)伸长节间构成的。在这些伸长节间中,对倒伏影响最大的是基部的第一、二节间。基部节间又短又粗的,抗倒能力就强,否则就弱。据测定,采用“三控”施肥技术的基部节间长度要比传统技术缩短14.8%—42.9%。
三是后期活叶数多,叶鞘枯衰较迟,有利于增强茎秆抗倒性。
来源:广东农业农村微信号
编辑:惠州农业农村微信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