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zuì文艺的夜校,听到了9000年前的声音!

美食   2024-11-08 20:01   江苏  
11月6日晚上,
文艺名家学堂“古龠公开体验课”
在评事街188号“我们的节日”南京工作室开启。
本次体验课邀请到
中国首位古龠演奏非遗传承人
于东波老师授课,
带大家开启“龠”器探索,
一同走进古龠的世界。

体验课现场,学员们不仅学习到了古龠的演奏技巧,更深刻感受到了中华文明9000年蓬勃的生命力。学员们纷纷表示,通过这次学习,他们对中华文明的传统艺术有了更加浓厚的兴趣和更加深入的认识。

古龠,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乐器,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俗话说,横吹笛子竖吹箫,中国有很多吹奏乐器,而斜着吹的乐器独有“龠”。


龠起源于“吹火管”,至少在近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完形的多音孔乐器,是笛箫类吹管乐器的鼻祖。据《吕氏春秋》记载:“上古三代,夏禹时期,有智者皋陶首倡古龠,且舞且吹,是为“夏籥九成”,即后人称之为《大夏》的乐舞。

体验课现场,于老师向大家科普了龠的文化历史、张居中教授的考古发掘,刘正国教授的演奏和文化发掘,制作工艺、演奏方式等,现场示范了一系列经典曲目,同时教大家如何吹响龠。

于东波老师说龠,在民间目前有两个名字,文献记载,其一为“籁”,取自汉代许慎《说文解字》,籁,三孔龠也。这种斜吹的古乐器,通过古丝绸之路在阿拉伯地区和新疆塔吉克地区流传至今,他们仍然延用中国古汉语籁的音译为“ney” 。

另外一个在民间的名字为“楚” ,取自《左传》,所谓“南籥”是也,俗呼为楚有以也夫;明代朱载堉《律吕精义》所述,南籥俗称为“楚。而在河南、安徽民间流传的斜吹乐器“筹”和蒙古地区的“楚吾儿”,皆有古汉语“楚”的音译,在近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完形的多音孔管乐器,多用仙鹤,秃鹫,金雕等大型飞禽类动物的翅骨制成。

“小小一支古龠的发现意义非凡,它是东方文明之骨,是根。骨头还在,根就有生命力,9000年前的乐器,现代人把它吹响了,文明的根就再次发芽了。”于东波老师说。

龠的声音有着独特的质感,吹响它就像感受到了中华文明9000年蓬勃的生命力, 当悠扬的笛声在耳边回荡,仿佛可以穿越时空,回到那个古老的世界,感受那个时代的文化和风情。当于东波演奏吹响龠时,全场瞬间惊艳,纷纷表示,“仿佛穿越了9000年的时空。”


课程现场,同学们跟随着于老师的吹奏一同吹响古龠,于老师对同学进行细心的指导。



于东波老师说,古龠发源于“吹火管”,至少在新石器时代的近万年就已经存在,多用飞鸟猛兽翅骨制成,对于现在的人们难以实现。

于东波用3D打印复制古龠,并组建了考古复原测音和研发团队,在古龠的替代材料上不断改进,以树脂为基础,加入大漆、骨粉等材料进行实验,制作出了环保也更适于现代社会传播的龠。


zuì文艺的夜校

“文艺名家学堂”是在南京报业传媒集团的指导下,“我们的节日”南京工作室、紫金山新闻联合推出的一档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青年文化生活方式”课程。



zuì文艺的授课地址 



“我们的节日”南京工作室自2019年成立以来,一直秉持“以传统节日为载体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建立了“政府引导、学界主脑、民众主体”的南京传统节日振兴工作机制,探索形成“我们的节日”南京品牌。同时,在与南京市文联、南京市文投集团以及诸多驻宁高校的频繁联动中,集聚了众多优秀文化人才,形成了丰富的文艺名家资源库。




2023年,位于南京市评事街188号的文化基地正式运营,组织开展了文化直播、沙龙论坛、展览展示等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此次“文艺名家学堂”,将依托该线下空间,搭建青年人群与传统文化大师沟通的桥梁,通过与大师面对面交流和碰撞,激发青年人对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活力,让传统文化在年轻人中“活”起来。



对“文艺名家学堂”感兴趣的学员,

可扫描下方二维码,

添加客服了解更多课程。

期待更多精彩课程上线


微信公众号:南京金小妹

新浪微博:南金小妹

小红书:金小妹


南京金小妹
跟着金小妹玩遍南京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