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周,中国新闻网、中国乡村振兴网、《中国青年报》《广西日报》、广西云、当代广西网、《广西法治日报》《南国今报》等各级媒体聚焦三江文化旅游、特色产业、特色美食、体育赛事、精神文明建设、教育事业、法治建设、青少年心理教育等领域,让我们一起来回顾。
图为汉服巡游现场。龚普康 摄
12月14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丹洲镇丹洲景区举办腊味美食节,当地民众通过民俗巡游、文艺表演、腊味展销等丰富节目,展现古城特色风情,吸引游客前往观赏体验。丹洲景区四面环水,该景区充分发挥“水上古城”美食文化资源优势,积极举办特色节庆,有力推动当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图为民众在晾晒腊味。龚普康 摄
图为民俗巡游现场。龚普康 摄
图为民俗巡游现场。龚普康 摄
图为游客在选购腊味。龚普康 摄
图为游客在丹洲景区游玩。龚普康 摄
图为游客体验晾晒腊味。龚普康 摄
图为民俗巡游现场。龚普康 摄
2024年“手艺成都”简阳农民画·柳州三江农民画联展,9日在四川省成都市福宝美术馆举行。
主办方供图
本次联展由四川省成都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指导,成都市文艺发展服务中心、成都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柳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柳州市美术家协会共同主办。
本次联展共展出108件农民画作品,其中,柳州市三江农民画作品64件,聚焦乡村振兴题材,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三江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壮美图景,表达了劳动人民追梦圆梦的火热情怀,获得现场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本次联展为广西、四川两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搭建了交流学习的平台,进一步促进两地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
近年来,柳州三江侗族自治县大力实施乡风文明和文化惠民工程,通过组织参加国内各地农民画展、开展公益培训和辅导等形式,激发新时代三江农民画画家创作动力与活力,呈现出覆盖更广泛、构成更多元、队伍更壮大等新气象、新面貌。
今年以来,三江侗族自治县先后组织参加广西农民画精品进京展、农业农村部大地流彩·全国乡村文化艺术展、广州文创展、广西农民画创作精品展(柳州站)、广西农民画培训成果汇报展(崇左站、南宁站),不断提升三江农民画知名度和美誉度。其中,三江农民画画家陈美美、荣雪莲各有1幅作品入选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综合画种展区(年画)进京作品,8月在中国国家画院举办的广西农民画创作精品巡展(北京站)中,共有113幅三江农民画惊艳亮相,占展览总数的半数以上。目前,长期从事三江农民画创作作者约600人,三江农民画产业年产值约为500万元,全力推动三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作者:龙晓琴 赖安宁
来源:中国新闻网
12月8日,大雪刚过,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老堡乡漾口村种植的脐橙迎来丰收季,金黄硕果挂满枝头,吸引众多游客入园采摘游玩,现场一派丰收景象。
近年来,该村依托独特生态环境优势,大力发展优质脐橙产业,积极推进脐橙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目前全村共种植优质脐橙800余亩,年产值1400余万元,脐橙已成为当地果农增收致富的“金果果”。
游客在果园里采摘游玩
“村BA”广西也火
左上:5月19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举行2024年
首届月也半程马拉松竞赛
图为一名侗族妇女负“粽”前行。
龚普康/摄
右上:9月22日晚,广西柳州市白沙镇,
2024年广西首届“华农稻香”杯
和美乡村篮球总决赛(村BA)比赛现场。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谢洋/摄
左下、右下:10月27日,广西靖西市,
大地流彩·农民体育文化展演季
2024全国乡村乒乓球(村乒)邀请赛现场。
靖西市委宣传部供图
裁判的一声尖锐哨响,划破了柳州市鱼峰区白沙镇篮球场上的夜空。前不久,在这个地处柳江之畔、被玉米地半包围的球场上,进行了2024年广西首届“华农稻香”杯和美乡村篮球总决赛(村BA),来自广西本土的乡镇球队“环江东兴”和“阳朔高田”展开激烈对抗。
“走步了!”裁判示意后,主持人宣布交换球权。现场的DJ也调皮地播放出一段“走走走走走啊走,走到九月九”的音乐,现场挤满看台的村民哄堂大笑。随后比赛继续进行,激烈的争夺中,震天锣鼓声里,观众们挥舞国旗,为自己支持的球队呐喊助威。
“我真的没有想到乡村的篮球运动普及得这么好,比赛也这么激烈,第一节就拿下了23分,打出了很高的水平。”现场嘉宾,前中国女子篮球队运动员、教练员,带领中国女篮获得过奥运会亚军的郑海霞说。
今年以来,广西先后举办了“和美乡村健康跑”(村跑)、农民趣味运动会、“华农稻香”杯和美乡村篮球总决赛(村BA)、大地流彩·农民体育文化展演季2024全国乡村乒乓球(村乒)邀请赛等面向农村居民的赛事。丰富多彩的乡村体育赛事接连举办,不仅带动村民参与全民健身,还推动了乡风文明,让他们的精神生活更为丰富。
“在我开始每天打篮球后,我的朋友也受我影响,本来之前他们空闲时间都在打游戏,现在经常出来和我们一起打球。”今年9月参加“村BA”的贺州富阳队队员、24岁的徐建国说,自己读书时就喜欢打球,但是工作后却很久没有运动,“村BA”的举办让他重新回到了球场。为比赛训练时,甚至还带动了周围的朋友一起打球。
贺州富阳队的教练冯雷开了一个篮球俱乐部,他观察到,近年来“村BA”“万村农民篮球赛”等篮球赛事在广西推广后,来俱乐部学篮球的孩子越来越多,有的家长和孩子甚至一起上课学习。“广西2006年就组织了首届‘万村农民篮球赛’,报名的行政村达11112个,参赛人数超12万。这个比赛至今举办了8届,乡村篮球已经有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再加上‘村BA’的助推,篮球运动在乡村越来越火爆。”冯雷说。
“现在打乒乓球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每天都要打,简直跟上班一样。”参加今年10月“村乒”的广西代表队领队覃士金说,自己体验到很多打乒乓球的好处,比如盯球可以锻炼观察能力,接球可以提高身体反应速度,一些动作还能让大脑思维更加敏捷。
42岁的覃士金家住广西横州市,家里种了一大片甘蔗。他每天上午在甘蔗地里忙碌,下午打一些小工或者准备农业用品,过了晚饭后,覃士金就拿着他的乒乓球拍,到村里的乒乓球桌和球友们切磋。“我打球10年了,见证了这些年乡村乒乓球的变化:打球的人越来越多,设施也越来越好。以前打球只有泥巴地里的水泥球桌,现在条件越来越好,基本上村村都有了玻璃钢球桌,还有了混凝土地面。”覃士金说。
不断升级的球桌给乒乓球爱好者们提供了完善的基础设施,不仅仅是乒乓球,广西壮族自治区体育局提供的数据显示,广西各地目前建成足球场地超过4000块,篮球场7.8万块,实现了乡乡有灯光球场、村村有健身设施。2018年以来筹措中央及自治区资金约16.5亿元,在全区城乡基层建设公共体育场地设施2453个。建成具备体育健身、运动休闲、赛事竞技和娱乐休憩等功能且达到一定规模的休闲体育类公园62个,Ⅲ类以上体育公园18个,建成健身步道6299公里。
“以前农闲时候,吃完晚饭不知道干吗,就和别人打牌、打麻将。”带队参加“村乒”的四川代表队教练倪宗科说。
今年60岁的倪宗科是四川省资阳市乐至县宝林镇的一个农民,他说自己从小就喜欢打乒乓球,但是离开学校后没有什么机会接触到乒乓球,荒废了很多年,如今举办“村乒”,又找回了当初的热爱,农闲时也不去打牌、打麻将了,而是去球台“搓两板”。
围在球桌旁的不只是球友,还有许多不会打球的村民。倪宗科表示,自己被选为四川代表队队员,代表着整个村镇甚至整个四川的荣誉,大家看球、鼓劲、出点子,不亦乐乎。“现在有了专门为农民举办的乒乓球赛,我非常珍惜,希望以后有更多这样的活动。”倪宗科说。
“现在村民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好,精神需求也在升级,越来越多的村民放弃了以前的‘牌桌文化’,走出棋牌室,到外面锻炼身体。”四川省农民体育协会副秘书长罗秀梅说,带村民们参加全国性的乒乓球比赛,不仅能让他们与各地农民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当他们回到村里以后,也会对当地乡村体育的推广、发展起到引领作用,引导越来越多的村民关注体育、参与体育。
广西也有类似的情况,柳州市鱼峰区白沙镇居民吴红荷观察到,自从镇上修了新篮球场、举办了比赛之后,平日里街上喝酒猜拳、打牌赌博的人越来越少了,越来越多的人一到下午就往篮球场跑。“我的邻居还被选为队员参加这次比赛,经常去训练。”吴红荷说。
“乡村篮球赛让热爱篮球的乡村运动员有了比赛的平台,也能带动其他村民了解和加入篮球运动,提升村民的身心健康,给乡村带来积极向上、团结拼搏的风气。”郑海霞说。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社会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乡村体育活动具有参与度高、活动内容多、可操作性强等特点,丰富多彩的乡村体育活动能够调动乡村群众的积极性,激发精神力量,帮助其树立发展信心,改善懒散风气,革除落后观念,加快形成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进而有效提升乡风文明水平。
物质精神的双丰收
“我今天炒粉炒了100多锅了,忙都忙不过来。”白沙镇的篮球场旁,一位大爷负责炒粉,他的老伴接待客人、收拾餐桌,老两口忙得不亦乐乎。从球赛中受益的不仅是大饱眼福的观众,还有球场周边的居民。在球场附近,一些当地居民摆起了小摊,出售烤肠、酱香饼、雪糕、玩具、柠檬茶、炒粉等。甚至有些摊位老板是专门从其他乡镇开车过来摆摊的。另外,篮球场周围还设置了丰收节美食评比、嗦螺蛳比赛等,以利用好比赛带来的人气,拉动消费。“除了火热的赛事,我们还同步举办农产品展销、直播带货、乡村美食集市等活动,积极拓宽当地群众的增收致富渠道,特别是每次‘比赛夜’一结束,赛场周边的夜宵摊供不应求。”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社会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体育比赛和配套活动的举办,令广大群众大饱眼福,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民群众“晚上吃饱饭去干什么”“娱乐健身去哪儿”问题,让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发展乡村体育不仅仅是目的,也是手段。乡村体育拉动了乡村经济,还成为移风易俗、提升村民精神层次的“锚点”。“我厅将乡村体育赛事与深化移风易俗工作相结合,不断创新宣传方式,在赛场展示农村移风易俗展板和醒目标语,在赛事中,开展农村移风易俗互动知识问答,采取丰富多彩和农民群众易于接受的形式,增强了他们对移风易俗的认同感与参与感。”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社会处相关负责人说。记者注意到,在白沙镇篮球场附近街道的宣传栏中,写着近来的移风易俗工作动态:白沙镇成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移风易俗志愿服务队,开展扶危帮困、健康义诊、卫生清洁、自然灾害应急救援、社会公益活动;坚持把移风易俗工作融入各项文化体育活动中,丰富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依托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移风易俗的理念,让广大群众在欢笑中接受文明新风的洗礼。借助体育,乡村的风俗悄然转变。广西在全区30个县(市、区)开展移风易俗“五个统一”工作试点,推行“统一红白喜事操办规模、统一宴席标准、统一礼金上限、统一服务队伍、统一监督管理”,将婚丧礼俗改革融入乡风文明建设。试点工作一年多以来,150个试点村婚丧花费普遍压减了二至五成,户均人情消费减少近2000元,初步取得破旧俗、树新风、惠民生的良好效果,陈规陋习有效遏制、精神面貌实现总体好转。
“三江茶香,茶香三江,香了风雨桥畔的老水车哟,香了鼓楼坪上的金芦笙哟,香了吊脚楼旁的青石巷,香了侗家儿女的心房……”
初冬时节,三江侗族自治县“月也三江”非遗体验馆内,歌声飞扬、油茶飘香,吴春月正与歌友们围坐火塘,打着油茶,唱着侗族大歌,享受着忙碌后难得的惬意。
火塘旁,烟火里,屡屡茶香,飘起人们的思绪,回忆着那些美好与沧桑。
吴春月系三江侗族自治县梅林乡新民村中寨屯人,2019年被认定为侗族大歌项目第六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每当有客人,我都会请他们品尝侗族油茶,跟他们一起欢唱侗族大歌,让各方客人在这里感受家的温馨。”吴春月经营着一家餐厅,把三江多种非遗项目带进了烟火日常。
一方水土,一方风物。若要问侗族油茶与其他地方的油茶有何区别,尝过的人都感叹“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三江油茶誉四方,游客慕名来品尝。当年幸得喝一碗,时隔三天嘴还香。”有食客这样描述。
相传侗族打油茶起源于唐代,是侗乡独特的饮食习惯和待客礼俗,每逢节庆活动、贵宾接待、家庭聚会等,油茶都会成为餐桌上的必备美食。
侗族油茶味微苦,具有御寒防病、生津解渴、提神醒脑、缓解疲劳等功效,深受人们的喜爱。
2014年,侗族打油茶技艺被列入自治区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打油茶的过程,如同一场精心编排的舞蹈。侗家妇女围坐在火塘边,将精选的茶叶与糯米用茶油炒至金黄,加水煮至香气四溢时,再配以花生、虾米等佐料,令人垂涎欲滴。
油茶入口,先是微苦,随即转为甘甜,恰如人生滋味,苦中带甜,甜中寓苦,可让人在茶中悟道,也让疲惫的心灵在那一瞬间得到片刻歇息。
茶香与乡愁,如同两条细长的丝线轻轻交织,缠绕心间,每当四季更迭,茶事轮回,那份深藏的情感便随着袅袅茶香悠然升起,一年到头,总有讲不完的故事,说不尽的念想。
取水、烧水、温杯、置茶、冲泡、品茗……在三江风雨桥畔的御香茶馆,茶艺师曹丽琼手法娴熟地展示茶艺,每个步骤流畅而富有韵律,茶香与乐声交织,时间似乎已静止。
三江茶制作技艺目前广泛分布于三江侗族自治县及周边地区。《三江县志》这样记载:三江茶“采制皆土法,芽茶炒软细揉,粗茶以足踹之,然烘焙。”“制成四方饼,印有寿字……”
2023年,三江茶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九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我们三江茶制作常常都采用古法工艺,从茶叶采摘、摊放、杀青、揉捻、烘干,到蒸压成型、晾干等步骤,都与其他地方的制作方法不同。”曹丽琼介绍。
时代前行的脚步,呼唤着人们沉淀的初心,也激起人民奋力建设家乡的一股股力量。
早年在广州工作的曹丽琼,因心心念念家乡的富饶物产,踏上了返乡创业的征途,创办了三江御香茶业有限公司。
“我们主要围绕‘高鲜’做差异化文章,从茶树的绿色种植、原料的标准采收、工艺的创新优化、质量安全的严格把关等方面下足功夫,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茶叶产品的需求。”曹丽琼说起创业的初衷。
探索“企业+合作社+农户+订单”的经营模式,用心做好三江茶在茶叶种植、管护、加工、科研、销售等全产业链的每个环节,曹丽琼有自己的规划和行动。
如今,公司逐步发展成为SC认证茶企,先后被列为柳州市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广西第七批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
“我们希望能传承和发扬好三江茶,让更多侗乡老百姓吃好茶产业发展的红利,也让更多消费者品悟三江茶的独有味道。”曹丽琼说。
茶馆外,此时天寒地冻。茶馆里,曹丽琼端起冒着丝丝热气的茶杯,与友人们聊着这一年的收获,谈着下一年的打算。
此刻,热茶下怀,驱散了寒意,也温暖了心灵。
所谓是:
天寒地冻过初冬,
围炉相聚情谊浓,
油茶风情千百种,
问君独爱哪一盅?
记者:广西日报 陈明桂
通讯员:龚普康 文/图
来源:《广西日报》
11月30日至12月1日,中华儿慈会起点工程广西三江幻方起点幼儿班教师培训活动在三江侗族自治县举办。活动由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以下简称“中华儿慈会”)主办,广西海丝文化交流基金会承办,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教育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协办。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四川省陶行知研究会常务理事王雨露先后作题为“理解儿童与幼儿园教育教学”“户外游戏中的观察、解读与支持”2场主题分享。王雨露凭借其深厚的专业素养与对学前教育的深度思考,通过“现象分析+案例解读+现场教研+主题研讨”的方式,引导在场园长、教师深入思考。
王雨露进行主题分享。
王雨露与老师现场互动。
此次培训还特别设置了2节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向园长与教师传递“以儿童发展为优先”的理念。在随后的教学研讨中,园长们表示,要将高质量的师幼互动贯穿于一日生活中,努力构建良好的师幼关系和氛围,支持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幼儿的全面发展。
上海市宝山区关工委主任、上海市盘古幼儿园原园长李京媛作“幼儿园课程实施方案建设”主题讲座。她将自身深厚理论功底和丰富实践经验相结合,从原则、理念与目标、内容、实施及评价等多维度对幼儿园课程实施方案进行解读,为幼儿园通过课程实施方案的建设以促进教师专业提升,推进园所内涵发展描绘了蓝图。培训活动结束后,李京媛前往三江林溪镇第二幼儿园、三江南站第一幼儿园进行入园指导交流,为即将上小学的学生家长开设主题为“科学合理做好幼小衔接”的家长课堂,希望通过家园携手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家长们表示,专家的讲解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他们的焦虑,为科学养育幼小衔接年龄段的孩子指明了方向。
据悉,中华儿慈会起点工程广西三江幻方起点幼儿班项目已通过多次前期调研,督导调查了解项目覆盖的20所园所基本情况和需要,并于今年3月底顺利举办启动仪式。2024年全年成功举办11场线下教师培训活动、覆盖近300名项目园所教师的线上培训活动、4场入园指导交流活动、1场亲子阅读活动、1场家长课堂活动、2名优秀园长(骨干教师)出省培训,以及与爱阅公益联合举办阅芽包计划。截至目前,项目直接受益超5000人次,间接受益超1.5万人次。还将于今年年底前,为项目20个园所配备大、中、小班的玩教具,以及科学教育特色课程配套资源等,持续不断为项目幼儿教师提供全方位支持,为当地儿童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助力三江学前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起点工程是中华儿慈会的自主品牌项目,定位于0-6岁儿童早期教育领域,从幼儿生存健康及学龄前教育发展等方面着手,致力于搭建学前教育公益联合平台,推动困境幼儿学前教育的发展,为学龄前幼儿全面和谐发展保驾护航。截至目前,先后在全国20个省区建立和支持 1000多个农村幼儿园(班),建设童书益站超800个,已有6000多名乡村幼儿教师、16万名幼儿受益。广西海丝文化交流基金会、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十分重视此次广西三江幻方起点幼儿班项目,汇聚多方善举,以“教育+公益”的扩容模式,用切实行动扶持民族地区文化教育建设,为地方教育和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记者:黄静 通讯员:孙悦/文 黄珊虎/图
来源:广西云
近日,在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八江镇八斗村,村民们正抢抓农时采摘黑木耳,供应侗乡蔬菜市场。
近年来,三江着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充分利用“冬闲田”,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运作模式,大力实施稻菜轮作、稻菌轮作、稻花轮作等复合种植模式,帮助农户稳住“粮袋子”、丰富“菜篮子”、厚实“钱袋子”,让“冬闲田”变成“增收田”,全力推动侗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通讯员 龚普康 梁秀明 摄影报道)
在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八江镇八斗村
村民们在采摘黑木耳
在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八江镇八斗村
村民们在采摘黑木耳
村民充分利用“冬闲田”种植木耳增加收入。
村民充分利用“冬闲田”种植木耳增加收入。
来源:当代广西网
以“款”着墨,共绘平安侗乡新画卷
——三江侗族自治县公安局创新警务运行模式
助推民族团结进步
初冬三江,暖意洋洋。2024年“环三省坡”桂湘黔多耶比赛唱响,贯穿整个11月的欢庆侗族多耶节系列活动,吸引区内外游客纷至沓来。
“我们是从湖北武汉过来旅游的,不管是在多耶广场看演出还是去侗寨看鼓楼,都看到巡防的民警,很放心。”魏女士说道。游客的安全感源自三江侗族自治县公安局施行的“侗”警动情旅游警务机制。三江地处湘桂黔三省(区)交界处,是我区唯一的侗族自治县。近年来,三江侗族自治县坚持“生态立县、旅游富民”发展战略,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通过“文旅+”多元融合发展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三江侗族自治县公安局服务发展大局,立足少数民族地区实际,以建立完善“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为抓手,推动多元共建共治,有效促进侗乡和谐稳定。“文旅+主防”,激活民俗元素
鼓楼、戏台、风雨桥,吹芦笙、唱侗歌、跳多耶,山水相映、文旅相融。三江侗族自治县旅游资源丰富,是大桂林旅游圈、黔东南旅游圈和珠三角旅游圈的重要站点。三江侗族自治县公安局紧紧围绕大侗寨景区社会安全、游客安全、非遗文化安全三大目标,构建巡逻防控、网格管控、视频监控、严打严控、排查掌控、基础稳控“六控一体”的“侗”警动情旅游警务新格局,让“公安蓝”在文旅高质量发展的蓝图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11月9日,千人跳多耶在三江县城多耶广场拉开帷幕,湘黔桂三省(区)侗族群众载歌载舞。三江侗族自治县公安局河东派出所所长申益一刻都不敢松懈,作为系列活动的安保主力,他带队巡防,及时处置警情。“这次活动共有35支参赛队1000多人参加,我们按照从严从难从细从实工作要求落实安保措施,确保人员、活动场所安全。”申益介绍。
三江大侗寨、宜阳风雨桥等景点都在河东派出所辖区,该所树牢主防理念,做实“预防警务”,立足于大侗寨、社区和景区并存,流动人口、居民和游客混居的特点,在景点建立治安警务室,显性用警,及时处置涉旅警情;实行景区“1+6”组团服务模式,将各景区划分成网格,建立网格群,制定网格化工作责任清单;结合警情日研判机制,对涉旅警情分类分流,打造“1、3、5分钟”快反圈,提升动态治安管控能力。今年以来,河东派出所排查涉旅纠纷35起,全部化解,做到网格内“调解一起、回访一起、销号一起”,确保文旅经济活动平稳有序开展。在三江侗族自治县公安局指挥中心,显示屏滚动播放各景区景点监控拍摄的图像,民辅警巡防的身影不时出现其中。“我们将景区所有出入口、大型宾馆等社会监控探头接入智慧公安指挥平台,打破资源壁垒,实现了景区公共视频监控全覆盖,构建‘天地一张网、治理一盘棋’的社会面立体化治安防控新格局,提升治安防控的‘层级’和“厚度’。”三江侗族自治县副县长、公安局局长杨健说。三江侗族自治县公安局积极构建“公安天网”负责主干道、“雪亮工程”负责村屯、“平安家园”负责家门口、“亡羊补牢”负责案发地和“人脸识别”负责重点部位的环城视频监控防护圈,警情处置更加精准高效。目前,全县安装“平安家园·亡羊补牢”视频监控达4.6万个。今年6月,游客吴先生到河东派出所报警,称其停放在路边未熄火的汽车被人开走了。值班民警立即通过天网研判追踪,确定嫌疑人驾车通过高速公路往贵州方向逃窜后,马上启动“结对作战”模式,于发案4小时内将犯罪嫌疑人抓获。“讲款+三到”,建互嵌式社区
“侗鼓一敲,握手言和。”“击鼓定约,案结事了。”侗族有“讲款”(宣讲村规民约)的传统,寨老到鼓楼以说唱的形式,宣讲族规和款规款约,深受侗族群众认可。三江侗族自治县公安局充分发挥民俗文化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将矛盾纠纷调解室“搬”到社区侗族鼓楼,联合寨老、款师以“讲款”的方式释理说法,把法律知识通俗化,便于群众理解接受,使矛盾纠纷化解事半功倍。“有事到鼓楼,找民警评理……”三江侗族自治县古宜镇南站社区的居民发生纠纷,首要选择就是到鼓楼“评评理”。南站社区是柳州最大的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共安置搬迁4000多户两万余人,壮、瑶、苗、侗等少数民族群众占比超九成。三江侗族自治县公安局程村派出所2021年6月迁入南站社区后,在实践中探索,创建了“身到”鼓楼化矛盾、“心到”风雨桥上议平安、“情到”侗寨村落送服务的“三到”警务服务模式,民辅警协同寨老、款师化纷止争送服务,实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工作目标。“社区民警每天深入社区、村屯,带领由社区治安巡逻员、楼长等群防群治力量组建的‘红袖标’队伍一同走访排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置。派出所经常到鼓楼开展普法活动,还将寨老培养成为‘法律明白人’,引导群众用法解决纠纷。”走在南站社区,程村派出所所长吴丹弘边向记者介绍情况,边用侗语跟群众打招呼。程村派出所设置“侗语办理”服务窗口,选出少数民族民辅警组建“双语”宣传小分队,通过“双语”搭起警民“同心桥”,进一步深化社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三江侗族自治县公安局借助侗族“起款定约”的民俗,指导程村派出所联合寨老、款师及相关部门,制定了南站社区社会治理事项标准,将村规民约融入群众的生产生活。今年9月,南站社区居民委员会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互助+联治”,打造和谐边界
“三省坡”因地处广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湖南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三地交界处而得名。三江侗族自治县公安局立足基层治理工作实际,借助侗文化推动群防群治、乡村治理,联合相关部门推行省际边界治理新模式,聚力打造“亲情边界”“和谐边界”。环“三省坡”独具特色的廊亭与高高耸立的风电机群交相辉映,山峦重叠,侗乡苗寨一片青绿,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打卡”。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镇红岩山风电项目建设因对独峒镇干冲村村民水源地造成影响,干冲村村民对风电项目运输车队进行阻拦,导致项目无法正常推进。三江侗族自治县公安局独峒派出所主动作为,积极参与协调,联合相关部门多次到水源地查看,综合各方意见后采取修建挡土墙、排水管、沉沙池等举措,保证干冲村村民的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后,村民不再阻工,项目正常施工建设。为加强边界治安联防协作,三江侗族自治县公安局多措并举,组建以侗族村寨“喊寨员”为主的义警队,到侗族传统“坡会”“斗牛节”“月也节”等活动现场开展法治宣传;依托“一村一警务助理”推进“微信+社区警务”机制落实落地,排查“家、情、邻、债”等矛盾纠纷,精准防范、及时化解;推行“三省(区)联调”的组织联建、矛盾联排、纠纷联调、普法联宣、法律联援“五联”工作模式,成立接边地区联合人民调解委员会,接边地区治理问题从“三不管”变成“三共管”,成功化解跨省(区)重大矛盾纠纷10余起。独峒派出所联合独峒镇人民政府、司法所、村委会,通过启动“三省坡”联合调解委“五联”工作模式对纠纷案件进行专办。今年以来,共排查矛盾纠纷110起,化解成功率达99.2%。
今年7月,三地共同签订《湘桂黔环“三省坡”区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带联创工作机制》协议,形成省(区)际边界联创工作新格局。山同脉、水同源、语同音、俗同形、文同魂、人同心,如今的环“三省坡”地区成了各民族团结互助、和谐相处的生动典范。短评|架稳连心桥画好同心圆
“三到”警务服务模式,打造多民族融合社区平安新样板;环“三省坡”区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带联创工作机制,打破行政区域壁垒,建立边界睦邻共治体系。三江侗族自治县公安局立足区位实际,探索推行侗族特色警务机制,取得扎实成效。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三江侗族自治县公安局把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任务,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将“民需警应”的被动警务向“警应民需”主动型警务转变,优化服务、强化攻坚,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同时,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创新用好村规民约,将法治、自治和德治融为一体,在完善乡村治理体系、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平安是发展之基、民生之本、幸福之源。三江侗族自治县在扎实推进平安建设的同时,发挥特色优势,做实文化旅游,文旅融合带动特色产业发展,进而推动各族群众共同进步、互嵌式发展,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浓厚氛围。
希望乡村 心向未来
——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广西青少年
发展基金会共同打造的关爱青少年心理健康
公益试点项目在柳启动
12月6日,一项旨在关爱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公益试点项目在三江侗族自治县民族初级中学启动。该项目名为“希望乡村·心向未来”,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广西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共同打造。该公益试点项目由共青团柳州市委员会、柳州市农业农村局指导,在爱心企业的支持下,投入资金30万元。项目包含“希望心灵”健康守护行动、“希望助学”资金捐助行动、“希望小屋”筑梦行动三大版块内容,落地三江民族初级中学、三江民族实验小学南校区、融水苗族自治县苗家小镇社区、融水苗美家园社区4个项目试点,以两县留守、低收入家庭青少年为主要实施对象,由广西龙城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柳州市青紫荆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负责执行。当天,三江、融水两县的50余名师生、社工代表来到项目启动现场参与活动。活动主办方为4个项目试点颁发了牌匾,为项目负责社工、指导专家颁发了聘书,正式开启为期1年的项目活动。当天的活动结束后,现场嘉宾与项目试点代表观摩了与缓解身心压力主题相关的团体辅导、解忧树、沙画展、笑脸墙等互动展示内容,学习交流项目实施经验。
项目启动后,龙城青基会与青紫荆青少中心将通过打造专业团队,建立家校合作机制,探索地区性特色服务内容,持续跟踪并保障项目的有效实施,助力提升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
记者:钟华
12月7日,记者走访三江侗族自治县丹洲村,村民们家家户户又挂出腊肉、板鸭、香肠等腊味了,整个村腊味浓浓,充满了烟火气息。
丹洲村位于融江中的丹洲岛上,明朝万历19年曾为三江县(时称怀远县)古县城,迄今已有342年历史。该村有一批保存完好的古迹,如古城墙、古码头、古书院等,是侗族文化与闽粤文化融合的村落。同时,丹洲村还是4A级旅游景区。
丹洲腊味是当地特色美食,现已由丹洲村延伸至丹洲镇。据丹洲镇党委书记余学东介绍,该镇从2008年开始发展腊味产业,建立了“腊味+旅游”“腊味+民俗”等产业链,并以“线上订单+线下门店+办节促销”等模式促销。如今产品远销全国,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又一渠道,每年可实现产值1000多万元。
每至年末,当地百姓都会加工腊味。他们将新鲜的猪肉和鸡、鸭、鱼等腌制好后,进行晾晒、熏干,制成丹洲熏腊味。成品呈暗红色,蒸熟后,色泽鲜亮、肉味鲜香。记者:王小丁
来源:《南国今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