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看三江】这一周,各级媒体关注三江这些事

民生   2024-12-22 19:31   广西  


提要

这一周,人民网、新华通讯、新华网、中国新闻网、中国乡村振兴网、中国经济网,中国青年网,中工网,中国旅游新闻网、广西日报》《广西民族报》、广西广播电视台、当代广西网、《南国今报》、凤凰网、等各级媒体聚焦三江文化旅游、特色产业、特色美食、非遗传承、民族团结等领域,让我们一起来回顾。



冬季是腊味飘香的季节,腊肉、腊肠、腊鸭等各种腊味成了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近日,广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丹洲镇丹洲村,家家户户挂出腊肉、板鸭、香肠等腊味,腊味浓浓,生活气息十足。



环境优美的丹洲村。人民网 付华周摄


坐落在融江中心丹洲岛上的丹洲村,四面环水,是一个融合历史文化和乡村风情的乡村旅游胜地,现有各类农家民宿96家。这里人文古迹资源丰富,有一批保存得比较好的古城墙、古码头、古书院、古闽粤会馆等古迹,楼阁错落有致,融合了侗族文化和闽粤文化,是探索三江县历史文化的绝佳之城。



熏制中的腊肠。人民网 付华周摄


据悉,每至年末,丹洲当地群众都有赶制腊肉、腊肠、腊鸭等腊味食品的习俗。人们将新鲜猪肉、鸭子、鸡、鱼等进行腌制,然后经过洗盐、晾干,再用甘蔗渣、柚皮、炭火等熏制,成为外观呈暗红色、醇香不腻的腊味食品。各种腊味食品已成为当地极具代表性的侗族美食,每年都会吸引不少游客选购。



熏制好的丹洲腊鸭。人民网 付华周摄


丹洲镇党委书记余学东表示,丹洲的腊味,已由丹洲村延伸至丹洲镇。该镇立足资源禀赋,依托丹洲古城旅游资源优势,不断延伸特色农业产业链,积极发展腊味产业,大力推动“腊味+旅游”“腊味+民俗”等产业链延伸,以“线上订单+线下门店+办节促销”等模式,带动群众生产传统腊味,产品销至全国各地,腊味产业也成为当地居民的又一增收致富渠道,每年可实现产值1000多万元,有力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作者:付华周 刘发勇

来源:人民网—广西频道







“这座桥不仅连接了两岸,也连接了过去与未来,成为了一个世纪以来我们家五代人共同的记忆和骄傲。”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侗族木构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杨似玉说道。

他所说的桥是远近闻名的程阳风雨桥,这座桥正式建成距今已整整100年。百年间,杨似玉一家几代人参与修建、护桥的故事,在当地被传为佳话。

程阳风雨桥,又名程阳永济桥,坐落在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八寨林溪河上,整座桥梁不用一钉一铆,1924年建成。1982年,该桥被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木建筑中的艺术珍品。

杨似玉生于木匠世家,爷爷、父亲都是当地有名的木匠。十二三岁起,杨似玉就跟着父亲学艺。50多年来,程阳八寨里很多户人家,小到木盆、木桶和纺纱机,大到整栋木楼,都出自他的手笔。因为手艺精湛,且代代相传,杨家木匠师傅又被当地人称为“杨家匠”。

程阳风雨桥从建桥到落成花了12年,杨似玉的爷爷杨唐富是桥的修建者之一。杨似玉说,程阳风雨桥先后两次遭受洪水袭击,1937年那场洪水过后,他父亲杨善仁和其他家族成员加入到修缮桥体的工作中,而1983年的洪水过后,则是父亲带着他上阵参与修缮。

“那次洪水特别大,程阳风雨桥被冲毁大半,爸爸带着我和其他师傅,连续工作20个月,用了9900多根木头,终于让这座桥重新恢复原貌。”

经过1983年那次的“重生”,程阳风雨桥又恢复了往日的风采,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就在那时,杨似玉的儿子降生,乡亲们为他取名为宾旅(后改名彬旅),寓意他是这座桥迎来的又一位尊贵宾客。作为一名“80后”,除了家传绝学,杨彬旅学习了建筑设计知识,并尝试把CAD制图,3D效果图制作等,引入古老的“无图纸”木构营造技艺。

杨似玉说:“50多年来,我与木材相伴,带领儿子在全国各地建造了上百座风雨桥,吊脚楼、鼓楼和凉亭。”如今,程阳风雨桥已建成100年,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杨似玉不仅教授孙女学习这门珍贵的手艺,还将自家改成了侗族民俗工艺馆,并免费对外开放,展示侗族木构建筑工艺品。


拼接图:上图为1983年程阳风雨桥被洪水冲毁大半(资料图片)。下图为三江侗族自治县各族同胞欢聚一堂,欢庆程阳风雨桥落成100周年。


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镇平岩村
程阳风雨桥连接林溪河两岸


为欢庆程阳风雨桥落成100周年
侗家人在桥外挂起了红灯笼


杨似玉(前一)和工匠们在桥顶铺瓦


杨似玉(前一)和寨子的群众一起
前往参加程阳风雨桥落成百年庆典


杨似玉爬上一座凉亭的顶部
观察榫卯结构的安装情况


杨似玉在凉亭的横梁上挂起吉祥花


杨似玉在家里和孙女讲解程阳风雨桥的结构


杨似玉在家里制作程阳风雨桥模型

作者:李斌 黎寒池
来源:人民网—广西频道





来源:新华通讯





来源:新华网





来源:央广网





来源:中国经济网





来源:中国青年网





来源:凤凰网






图为比赛现场。龚普康 摄

近日,三江侗族自治县八江镇举办2024年首届桂湘黔“和谐杯”芦笙大赛,22支芦笙队以循环赛方式同场比拼。比赛中,芦笙手们身姿矫健、舞步灵动、激情吹奏,现场笙歌此起彼伏,为民众献上一场视听盛宴。






图为比赛现场。龚普康 摄

作者:龚普康
来源:中国新闻网





12月17日,工人在三江侗族自治县斗江镇农产品加工园一企业车间内赶制腊味订单,有序进行清洗、切块、腌制、晾晒、烘烤等工序,全力供应年货市场。







图为工人在制作腊味。龚普康 摄

作者:龚普康
来源:中国新闻网





12月19日,在三江侗族自治县梅林乡新民村中寨屯,侗乡民众通过侗族大歌、侗族琵琶歌、民族舞蹈、彩调等丰富节目,倾情展现侗乡多彩风情,庆祝该村新戏台和侗族大歌广场落成启用。








图为活动现场。龚普康 摄

作者:龚普康
来源:中国新闻网





12月21日,冬至时节,三江侗族自治县八江镇归令村念马屯到该村六更屯开展“月也”活动,民众以芦笙踩堂、赛芦笙、捶糍粑、百家宴、多耶等丰富节目,共同庆祝冬至佳节,尽展侗乡多彩风情。“月也”是侗乡传统社交习俗,意为集体游乡做客。







图为活动现场。龚普康 摄

作者:龚普康
来源:中国新闻网





12月17日,在三江侗族自治县斗江镇农产品加工园瑞胜食品开发有限公司车间内,工人们在赶制腊味订单,有序进行清洗、切块、腌制、晾晒、烘烤等工序,现场一派繁忙景象,全力供应年货市场。

近年来,斗江镇依托粤桂协作、国家移民管理局定点帮扶、后盾单位扶持等资源优势,大力培育发展新型工业,全力构建农产品加工园、奇石文化园、物流仓储园、油茶产业区、茶叶产业区、果蔬产业区“三园三区”新格局,以“园区+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订单”等模式,聚力做强做优特色生态产业,力促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带动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作者:龚普康 马智璇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





12月9日,2024年“手艺成都”简阳农民画·柳州三江农民画联展在四川省成都市的四川福宝美术馆举办。此次联展共展出108件农民画作品,其中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农民画作品64件。这些作品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三江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壮美图景,获得现场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


近年来,三江大力发展农民画产业,积极开发农民画衍生产品,并通过展览销售、举办农民画培训班、电商带货、政府推广等途径,全力推动三江农民画产业提档升级,力促指尖技艺变成指尖经济,以“一幅画”兴一方产业、富一地百姓。

农民画家有出路

三江农民画历史悠久,起源于唐代“侗彩绘”,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用朴实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表达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俗特色,形成独具特色的侗画。2012年,由侗画衍生而来的三江农民画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一到节假日,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农民画艺术馆内就有不少孩子前来体验创作农民画。艺术馆墙上一幅幅精美的农民画则绘声绘色地讲述着农民画师们勤劳致富奔小康的故事和侗乡的变迁。据了解,三江投入70余万元修建艺术馆,馆内设有侗族农民画展示区、创作区、研学区、体验区,吸引本土农民画师返乡开展驻点创作和教学工作。如今,馆内有20余名画师常年创作三江农民画。


艺术馆馆长杨基艳接触三江农民画有10多年,她创作的《捶侗布》等多幅作品曾入选“壮丽70年·阔步新时代”全国农民画创作展等多个画展,这给她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自从接触了三江农民画之后,我的收入就增加了,这不仅让我们家老大顺利读完了大学,而且还把老二上大学的钱也准备好了。”杨基艳用自己灵巧的双手,“画”出了全家的幸福美好生活。

与此同时,三江不断牵线搭桥,助力三江农民画“走出去”。如举办侗族农民画文化艺术节,当地群众现场创作农民画,并开展画展、民俗文化展演、百家宴等活动,吸引上万游客观赏。在柳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等单位的支持下,通过开展三江农民画公益培训班、知识讲座、企业推介、赠送物资等形式,推动三江农民画传承与发展。

创作新品有成就

国家5A级旅游景区程阳八寨里的三江侗画博物馆被誉为侗画民间艺术的殿堂。博物馆设有2个展厅,陈列及收藏包括三江农民画在内的作品500余件。博物馆还设有研学体验区、旅游商品展销区以及室外花海村寨写生区,为学者及游客提供全方位的侗画展示和体验。

这个博物馆就像一本侗族文化百科全书,不仅展品丰富,还系统地对侗族绘画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在我印象中,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但不知道他们还擅于绘画。当我进入博物馆之后,对侗族人民多才多艺的印象有了新的理解。”游客渝帆说。


陈美美、荣雪莲是三江农民画家。在她们眼中,故乡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一年四季就好像被时光打翻的缤纷颜料倾泻在山水间,每一分钟都用新的画面改写着前一刻的旧容。她们用带着“泥土味”的画笔,描绘着劳作生产的所见所闻,记录着新时代的山乡巨变。今年,陈美美的《正月里来过新年》和荣雪莲的《美丽侗乡》两幅三江农民画入选了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并获得进京展览的殊荣,创下柳州历史最好的成绩。

陈美美、荣雪莲还与三江侗族自治县民族实验学校农民画工作坊的画友们集体创作了28米长卷《侗乡百节》,参加了今年中国国家画院在北京举办的“广西农民画创作精品巡展”,以让更多人了解三江农民画。

今年,广西民族博物馆与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文联在宁波半浦美术馆举办了“侗彩新村——三江侗族农民画的历史与传承作品展”。展览通过36件馆藏作品、侗族画师的口述采访、数字艺术实验作品等,向观众展示了广西少数民族乡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积极面貌。三江农民画正在更广阔的艺术舞台上绽放出越来越耀眼的光芒。

打开销路有法子

为了打开农民画的销路,三江侗族自治县想了不少法子。三江侗族自治县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首先,利用柳州职业技术大学的师资优势,专门为三江农民画师开设直播课程,帮助画师通过边创作边直播的方式向观众介绍三江农民画的特点,展现绘画技艺,扩大销售范围,使画师获得更多收益。近几年,三江农民画主要传承基地——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镇的画师每人每年通过直播实现销售收入可达10余万元。其次,三江农民画师充分发掘旅游市场资源,根据各类酒店宾馆对三江农民画装饰品的需求,积极对接订单,根据客商要求创作三江农民画作,进一步推动了三江农民画产业的发展。而且,画师们还将传统三江农民画与现代文化潮流相结合,创新艺术表现新形式,研发设计各类三江农民画衍生文创产品,让三江农民画在创新中实现传承。

此外,三江积极举办三江农民画非遗研学游、三江农民画进校园、三江农民画兴趣班等活动,让更多的中小学生有机会接触学习三江农民画。“今年,三江举办的各类三江农民画研学活动吸引了上千游客前来体验学习。”该局相关负责人说。


走进位于三江县城的三江侗画馆,墙上挂满了一幅幅精美的画作。三江侗画馆馆长、三江农民画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吴凡宇正在绘制5米长的长卷三江农民画《稻丰鱼肥》。吴凡宇说:“这幅长卷画的就是我们县2024年秋季大丰收的场景,稻丰鱼肥。大丰收也寓意着人们的美好生活。”

三江侗画馆是集三江农民画创作、研学、培训、展示、体验、生产、销售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基地,一楼销售文创产品,二楼是研学基地,三楼用于画师们创作和培训。吴凡宇说:“目前,我们已研发了有三江农民画元素的餐具、背包、耳饰、保温杯、雨伞等文创产品。因为浓郁的民族风情,这些伴手礼受到了游客的欢迎。我们还经常举办各类非遗研学体验班,吸引游客感受三江农民画的魅力。”

目前,三江侗族自治县有三江农民画作者600多位,三江农民画产业的年产值超过500万元,三江农民画家群体每月人均绘画收入超过3000元,成为当地农民的重要收入之一。

作者:孟萍
来源:中国旅游新闻网





芦笙大赛奏响民族团结和谐曲

12月14—15日,三江侗族自治县八江镇举办首届桂湘黔“和谐杯”芦笙大赛,吸引22支芦笙队前来同场比拼,倾情奏响民族团结和谐曲。


作者:龚普康
来源:《广西日报》





古韵丹洲 腊香四溢


游客选购腊味


民俗巡游


在五彩斑斓的美食世界里,总有一些味道能穿越时空,让食客触动心灵、魂牵梦绕。

12月14日,三江侗族自治县丹洲镇丹洲景区举办腊味美食节,群众以民俗巡游、文艺表演、腊味品尝、腊味展销等活动,倾情展现古城特色风情,着力提升“丹洲腊味”品牌影响力,吸引众多游客登岛开启寻味之旅。

丹洲,不仅有古朴的城楼、静谧的江水、错落有致的古镇民居,还藏着一份舌尖上的宝藏——丹洲腊味。

丹洲景区曾是明、清、民国时期的三江县城所在地,现存北帝楼、丹洲书院、闽粤会馆等古迹,是集古镇风光、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于一体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
走在丹洲的石板路上,不时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腊香。每当秋风起时,家家户户便开始忙碌起来,腌制、晾晒、烟熏,一道道工序承载着世代相传的手艺与智慧,也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

丹洲腊味独特之处,在于其选料讲究、工艺精湛,从选材到腌制、晾晒,再到烟熏,每一步都蕴含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村民吴素梅从事腊味制作20余载,每年可制作和销售腊味近万斤。她告诉记者:“丹洲腊味选用优质土猪、板鸭等为肉料,配以秘制香料进行腌制。腌制过程中,时间、温度、盐分的把控至关重要,稍有差池便会影响腊味品质;晾晒与烟熏更是考验‘腊娘’经验与耐心的关键,为保证腊味的独特口感,‘腊娘’用甘蔗、柚皮、炭火精心熏制,制出的丹洲腊味色泽红润、肉质紧实、香而不腻、风味独特。”

“今天有幸参加丹洲腊味美食节,免费品尝了腊肉、腊肠、腊鸭,感觉这个腊味色泽诱人、香气扑鼻,吃后唇齿留香、回味无穷。”游客杨琴现场品尝腊味后说。

近年来,丹洲腊味巧搭文旅“快车”,插上电商“翅膀”,不断在传承创新中焕发新生机,丹洲腊味逐渐畅销全国,成为侗乡美食的亮丽名片。丹洲镇丹洲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黄祖国介绍:“腊香也怕巷子深。我们以腊为媒、以节促旅、以节招商,引导村民大力发展‘旅游+文化’‘旅游+特产’‘旅游+美食’‘旅游+康养’等新业态,让村民居家吃好‘旅游饭’,有力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丹洲腊味产品年销售额已连续多年超过1000万元。”

作者:龚普康
来源:《广西日报》





“乡村CEO”带来了别样浪漫

寻找新就业群体“最美的你”

村里开起了咖啡馆,悠闲时光有去处;斗牛节时摆起了特色摊,人来人往好热闹;村里办起了视频号,宣传家乡有窗口……

这是吴毓华为家乡带来的独有浪漫,她是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镇岜团村一名农业经理人,乡亲们口中的“乡村CEO”。

15年前,怀着对家乡的热爱,吴毓华从广东返乡创业。“那时我们村主打茶叶种植,我办起茶厂帮助乡亲们增收。”吴毓华回忆道。

2023年5月,吴毓华成为农业经理人,这一职业2019年被人社部列为新职业。

参加乡村经营专项培训,学习应用村庄数字化经营,研究咖啡调制……吴毓华步履匆匆。

5个月后,岜团村哞哞咖啡馆开门迎客,由吴毓华和村民石电女共同经营。“在这里,一坐下便不想离开,窗外是岜团桥,低头见溪流,抬头见青山;午后带着三两朋友来这里谈天说地,甚是惬意。”顾客流连忘返。

她以咖啡馆为平台,通过视频号、公众号、直播等数字化方式对外展示岜团村的农文旅资源,销售特产和文创产品,还带动了村容村貌改造。“吴毓华上任后,村子开始朝着4A级景区目标奔跑。”岜团村第一书记陈富贵感叹道。

“金秋相聚岜团桥”水上斗牛节是岜团村的特色民俗活动,每年10月2日举行。今年的斗牛节比往年热闹了许多,吴毓华的巧思有了回报。

斗牛节前夕,吴毓华协同村干部线上线下做足预热宣传,330张百家宴门票一售而空,节日当天还筹划了古村市集、文艺汇演、稻田摸鱼等活动,来客超万人。

除了助民增收,吴毓华还是村民与帮扶干部的沟通桥梁。

“她熟悉村里情况,跟群众容易沟通,入户工作叫上她效率会高许多。”近期,帮助村民办理医疗保险是岜团村的紧要工作,12月18日一早,帮扶人石斌邀请吴毓华协助,她二话不说就一起走村入户。

乡村振兴之路不孤单。

今年10月,经营咖啡馆一年有余的石电女加入了农业经理人队伍。她说:“看着家乡越变越好,我也想出一份力。”

“乡村CEO”不是浪漫的想象,但给乡村带来了别样的浪漫。

去年5月,自治区乡村振兴局、深圳市乡村振兴与协作交流局、粤桂协作工作队、腾讯公司四方共同发起“为村共富乡村—粤桂数字农文旅计划”,通过培养县域乡村经营性人才带动新业态发展,岜团村是示范村之一。

截至目前,该计划先后覆盖广西26个试点县43个示范村,培养了160名农业经理人,共同探索广西数字化农文旅新业态发展的共富乡村创新模式。

作者:杨灵烨
来源:《广西日报》





三江举办桂湘黔“和谐杯”芦笙大赛

12月14日至15日,三江侗族自治县八江镇举办2024年首届桂湘黔“和谐杯”芦笙大赛,来自当地的22支芦笙队同场比拼,尽展三江多彩风情,倾情奏响民族团结“和谐曲”,为侗乡观众献上一场精彩绝伦的视听盛宴。近年来,八江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举办坡会、“月也”、赛芦笙等群众喜闻乐见的特色民俗活动,大力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桂湘黔环“三省坡”区域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图为芦笙大赛比赛现场。龚普康 摄

作者:龚普康
来源:《广西民族报》




三江丹洲镇:多彩腊味美食节
飘香四溢引客来


来源:广西广播电视台





12月15日,首届桂湘黔“和谐杯”芦笙大赛在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八江镇八斗村开赛。比赛为期两天,参与人员来自22个村屯,以芦笙“比响”、芦笙踩堂、千人多耶、琵琶弹唱等丰富形式,尽展侗乡多彩风情。


龚普康 摄

“举办这次活动不仅提高了本村屯党员群众的凝聚力、战斗力,还进一步深化与毗邻村屯的友谊,非常有意义!”在比赛现场,八江镇八斗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吴海永说。

八江镇布央村党员、芦笙“领头雁”石明革介绍:“每年进入冬季以后,我们百里侗乡各村屯党员都会不约而同地组织群众学习吹芦笙、跳芦笙踩堂舞,并不定期组织全寨男女老少到毗邻的村寨开展芦笙‘月也’大型交流活动。”2022年以来,布央村党员已组织本寨群众与邻寨开展芦笙“月也”80余场次。


村民们积极参加芦笙“比响”活动。龚普康 摄



村民们齐跳芦笙踩堂舞。杨忠平 摄


近年来,三江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充分利用山同脉、水同源、语同音、民同俗的省际边界地区优势,持续推行“党建联建共建+民族团结”工作模式,鼓励各村屯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导侗族大歌、耶歌、琵琶歌、芦笙演奏、芦笙踩堂舞等的非遗传承人党员,通过“鼓楼讲堂”“火塘夜话”“油茶坐夜”等形式培育农村非遗爱好者。同时,注重发挥组织功能,以歌架桥、以笙为介,依托正月十三坡会节、二月二侗族大歌节、侗年等特色节庆,引导各村屯与毗邻村屯开展芦笙“月也”交流活动,有力推动民族大团结、大交流、大融合。

作者:莫珍世 吴甜甜
来源:当代广西网





芦笙大赛

12月14—15日,三江侗族自治县八江镇举办首届桂湘黔“和谐杯”芦笙大赛,吸引22支芦笙队同场比拼,奏响民族团结和谐曲。

作者:龚普康
来源:《南国今报》





赶制腊味

12月17日,三江侗族自治县斗江镇农产品加工园一食品公司车间内,工人在赶制腊味订单,全力供应年货市场。近年来,斗江镇依托粤桂协作、国家移民管理局定点帮扶、后盾单位扶持等资源优势,大力培育发展新型工业,带动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作者:龚普康 马智璇
来源:《南国今报》




编辑:吴茂田    校对:龚普康 杨   明
审核:谢以科    监制:张   
扫码或长按二维码关注
投稿邮箱:cyq999666@163.com
                sjxw8891@126.com 
联系电话:0772-8612982           




风情三江
与您共同领略三江发展新貌、民俗风情、自然风光、特产资源等最新信息,共同分享三江好吃、好看、好玩的点点滴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