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期浙江省“南太湖”影像工作坊作品展示(三)@微影展

旅行   2023-06-16 09:19   浙江  
22022年5月-11月,“诗画江南·杏福小浦”第四期“南太湖”影像工作坊在长兴县小浦镇八都岕十里银杏长廊举行。工作坊由浙江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浙江财经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第十三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邵大浪担任导师。来自杭州、嘉兴、湖州的12位学员在导师的带领下,在长兴县小浦镇八都岕开展创作活动,每人完成了一组关于长兴县及小浦十里银杏长廊的影像作品。‍‍

9.黄晓华(长兴)《八都岕造像馆》


八都岕,童年的印象里是模糊而遥远的,那时去八都岕,是从小浦是一路走过去的,于是那条长廊对于儿时的我则是一个狭长而无尽头的存在;近些年,十里银杏长廊因为她金秋的美而成就了一路的盛景,我便有了更多的机会涉足于此,随遇而安的捕捉色彩和光影;本次的摄影工作坊,让我有机会系统认真的在八都岕各个村落徜徉,当一张张图片呈现后,确然感觉到的是过往无数次涉足无数次摄影的重复,而德国艺术家约阿希姆·施密特说过“在所有旧照片被用完之前没有新照片”更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照片。

于是,在邵老师的引导下,我借鉴英国曼彻斯特的摄影师马克·佩奇(Mark Page)挪用互联网图片进行重构的方式,构建出我对八都岕的主观小社会,并希冀用夸张的复制效果强调整组作品的非真实性,并以挪用、重制、虚构的方式将这种非真实转变成为探索社会的工具。我以八都岕的标志性的打卡点及经典的景点为主线,将一些社会元素纳入这些主线,这些需要奇大的脑洞,但我大体上还是尊重了这个原生社会。这些图片在略显荒诞中和谐着,有中西方文化的交融,有古今文化的联系,有前卫和现实的碰撞,更多的则是对未来社会的臆想,我试图通过这样一组图片,来展示一个世界大同般的存在,并希冀读懂这些图片的人,能感悟到它存在的合理性。
这组照片,前期花了非常多的时间用来寻找图片,寻找我脑海里铺捉到的信息,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网上照片像素低,好在最终还是解决了这个难题。难度更大的是在人物的构造上,我下载了大量的图片,然后对我喜欢的人物形象抠图,挪移到主体图片上,前五张照片出的异常的艰辛和痛苦,后期则是我在海量的PSD图片基础上进行创作的,我只需要找出我所需要的素材,这样大量的时间便用在构思及组建的工作上,事情就变得相对容易了起来。



10.朱丽莎(杭州)《寻找陆羽》


古木参天,茂林修竹,时有鸦雀之声在山中回荡,扬起阵阵古意。

千年之前,陆羽结庐于湖州长兴顾渚山,独行野中,诵佛经,吟古诗,杖击林木,手弄流水,夷犹徘徊,品茗展卷,《茶经》由此诞生。

千年之后,我攀山拾阶,觅古茶园,寻金沙泉,临潭汲水,在顾渚山野间探访陆羽的踪迹;又登高阁,远眺古寺,仰望石刻,在人文胜迹处想象陆羽与皎然、袁高畅所欲言的场景。

漫步顾渚山,脚下的每一寸土地或许正是陆羽曾立足之地,看到的每一幕场景或许也是陆羽曾经的视角,只是不知经过千年光阴的轻抚,此景与彼景是似曾相识亦或是截然不同。基于这样的想象,我在同一个地点拍摄两张照片,以虚化的黑白象征千年前陆羽的视角,以清晰的彩色代表千年后寻访者的当下,通过拼接、并置,在链接每一个当下的瞬间触及历史,对话陆羽。



11.李艳(长兴)《岕里·拾光》

八都岕,于我这样一个长兴本地人而言,是既熟悉又陌生的。熟悉,是因为本地人没有一个不知道八都岕的银杏叶美不胜收;陌生,是因为我作为本地人,却只会在合适的季节与众多慕名而来的外地游客一样,仅仅是为了那抹美丽的金色而摁下快门。

按照不同的时间度量单位计算,我们每个人每过一天都相当于有30个“须臾”=600个“罗豫”=1.2万个“弹指”=24万个“瞬间”=480万个“刹那”。

亿万年的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世间的一切都在发生着变化,而这儿的银杏树却奇迹般地在漫长的岁月里幸存下来,并形成了一条长达12.5公里的银杏长廊。也许是这个亿万年的刹那,让我想抛开一个“本地游客”的身份,重新去拾取一些关于八都岕的印迹。

于是,我开始在岕里来来回回很多趟,用镜头记录了太阳初升,白鹭挥舞着翅膀在涧边觅食的踪迹。

记录了行色匆匆的车辆由远及近,再由近及远,狭长绵远的十里银杏长廊开启生机勃勃的时刻。

记录了正午阳光照射下篮球框投射在墙上的阴影、蓝天白云下的童话小屋。

记录了午后蹚在水里垂钓的独乐乐者、山顶上俯瞰小镇风光的几个年轻人。

记录了傍晚准备民俗表演的演员、戏台前好奇的小女孩,也记录了深夜银杏公园里寂寞的灯光熊、洒满一地的银杏叶投影……

这些记录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刹那间,但于一个摄影人而言,每一个被摁下快门的刹那却都有值得自己记录的意义。

岕里拾光如是,生活亦如是。



12.祝兴华(德清)《城里人向往的房子》

如果大家留意一下身边的朋友,会发现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开始向往乡村田园生活。城市里,绝大多数人住的都是商品房。而乡村的房屋,绝大部分都是独栋房屋,虽然产权上和别墅有本质的区别,但是在产品形态和居住功能上,确实一样的。所以,很多人向往乡村,也是因为乡村能够有更加安静、舒适的居住环境。乡村优美的自然环境,适合承接城市的某些功能,比如养老,相比城市,乡村的水、空气更适合老年人颐养天年,住在一栋乡村庭院里,再弄一块菜地园地,平时种花种菜,这样动静结合的方式,更加有利于老年人保持活力和健康。另外,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到乡村旅游,也让很多人看到了乡村的商业机会,所以很多人选择到乡村开民宿。同样的,对于某些工作时间相对比较自由的专业人士、设计师、自由职业者,也完全可以把工作环境从城市搬到乡村,可能会有更高的效率、更多的灵感。现在国家大力发展“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也给乡村提供了更多的支持,乡村的基础设施越来越好,无论是村容、环境、道路、通信、物流等,都已经非常现代化,过去城乡之间巨大的差异,基本上已经消除,这些都吸引着乡村的城里人。城里人下乡,不是简单的回归,不是去吃苦,相反,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方式。











编辑 | 章炳良
审核 | 许要武


长兴县摄影家协会
长兴县摄影家协会官方公众平台。实时发布长兴摄影最新动态和国内国外最新影展、影赛消息,还等什么,立即行动加入我们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