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了,又笑了!怎样活出精彩?我们找到了答案

时事   2024-11-30 19:49   天津  

她是诗词的女儿

她用生命体悟诗词、传播诗词

将中国古代伟大的智慧品格、襟怀

传之于后世

将诗词感发的力量

升华为荡涤心灵的能量

在无数人心间

播下千年文化的种子



今天下午,弥漫着思念与崇敬,叶嘉莹先生追思会在南开大学省身楼举行。包括南开大学领导、生前好友以及同事、学生,讲述了叶嘉莹生前点滴。





吃着冰淇淋

全家在同一时间和她道别


“就在今天上午10点,我在天津开始告别仪式时,在加拿大的两个城市里,我的丈夫、女儿和女婿,以及我的外孙、外孙女,大家在同一时间,打开视频,吃冰淇淋。”



叶嘉莹先生的女儿赵言慧介绍,母亲在住院的时候,就常和她的曾孙辈儿视频,去年,母亲希望孩子们能来看她,到时候请他们吃冰淇淋。“当曾外祖母去世的消息传到加拿大时,孩子们含着泪说,她还没有和我们一起吃冰淇淋呢。”赵言慧说,一家人决定以这种方式,快乐地怀念她。


讲述母亲临终的情形时,赵言慧介绍,母亲住院1年10个月的日子里,有过好几次病情相当危险的时候,“但整个过程,她没有因为病情而痛苦。”今年的母亲节前夕,赵言慧给母亲准备的礼物是毛毯,“毯子上有很多我们家庭的照片。”叶嘉莹特别喜欢。赵慧言准备了三条,另外两条,给了母亲最爱的曾外孙子、曾外孙女,“她离世时,身上就盖着这条毯子,她是在爱的包围中离开的。”


追思会现场,赵言慧泪眼婆娑:“感谢大家对她一直的爱与关心,愿我们每个人都在未来,活出每个人的精彩。”


她是一座大桥

沟通中西沟通古今


“叶老师是从诗心到诗教的第一人。”台湾大学中文系原系主任、教授齐益寿,是叶嘉莹先生的第一代弟子,65年前曾受教于她。



叶老师最可贵的特质之一就是有诗心,有诗心的学者已经不多了。“她的兴发感动,教会我们被感动、被启发之后,能够欣赏他人之美,欣赏好的事物,彼此交融,彼此成就。”他认为,叶老师是一座大桥,“她沟通了古今,沟通了中西,沟通了所有人对诗词的感动。”


希望各种遗憾

能在叶学子弟圆满


历历在目,永远难忘。这是现场很多人在追忆叶先生时,用的最多的词。



“中秋联欢会上,叶先生吟诵自己的诗词;在北京给全国文史系统讲课,先生一直站了两个小时;在天津,她拿出老家的模型给我看,临走时让人推她出来和我道别……”这是中央文史馆文史业务司司长耿识博记忆里一幕幕难忘的瞬间,“我们永远想念先生、永远爱先生。”他动情地说。

叶先生的突然辞世,给很多人留下遗憾。

据叶嘉莹先生传记纪录片《掬水月在手》的导演陈传兴回忆,当时拍摄纪录片时,想请叶先生去龙门“出外景”,但先生的身体已经不允许了,“我想着春暖花开的时候,在龙门举办一场音乐会,邀请先生到场……”


《掬水月在手》之后,陈传兴还想拍一部新纪录片,讲述人间的叶先生、返真的叶先生,也想在如今人工智能崛起的时代,向叶先生询问,AI与她所倡导的自然,会有如何碰撞……“现在都无法实现了。”他也期待,自己的这些隔空提问,能在叶学后人身上寻求到答案。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缪元朗,建议南开大学在迦陵学舍能长期设立叶嘉莹先生学术文献展,介绍陈列叶先生的学术生涯著作的各种版本,各类的手稿等相关内容,“让人一进入这个空间,就能够真正感受到先生勇往直前的精神。”


她从不做讲稿

即兴发挥更吸引人


到场的各界代表中,很多都是南开大学学子,他们曾在学校受益于叶先生,叶先生的精神也依旧激励着他们。



中国教育出版集团出版部主任迟宝东,是叶嘉莹培养的第一代博士生。在南开大学时,曾做过先生的助教。“在我的印象里她从不做讲稿,都是腹稿。很多即兴发挥的内容反而和学生形成了更好的交流。”


迟宝东记得,叶先生从来都是温文尔雅,但温润的话语却有万钧之力。


记得有一次,他交的作业有错别字,先生十分坦率地说:“宝东,你是我的学生,这样可不行。”迟宝东当时羞愧得恨不得到地缝儿里去。回想往事,迟宝东说:“先生就是这样,以自己高尚的品格来激励我们学生,让我们自觉地去努力。”


500多首诗词歌赋

告慰“海棠社长”


“2011年,恭王府恢复传统的海棠雅集活动,2013年开始,叶先生就开始担任恭王府海棠诗社的社长。”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馆长冯乃恩也是南开大学毕业生,他介绍道,直至今年一共举办了十三届雅集活动,其中有两届就是在迦陵学舍中举办的。他认为,叶先生曾以一个学生身份在恭王府就读,21世纪又以一个教授的身份重回恭王府,“我们已经汇编成集500多首诗词歌赋,希望可以告慰叶先生在天之灵。”


诗词在

先生就在


当年,被叶嘉莹和陈洪校长破格录取的“神童”,如今已经成为在美国开设中华诗教班的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播者。



“诗词在,先生就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先生已经用自己的一生告诉我们什么是道,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来继承。”哈佛大学东亚系博士张元昕说,叶先生告诉我们,诗词教育是中国文化的命脉之所在,它是一种文学的形式,是一种情感的教育,一种伦理的教育,也是美的教育。”


永远怀念叶嘉莹先生

采写 / 新报记者 单炜炜 王轶斐
责任编辑 / 翟玉静

值班编辑 / 王妍
审校 / 窦怀国
责校 / 王永波

每日新报
每日新报,天津知名都市早报,中国实力都市报。我们致力于做有影响力、公信力、引导力的新闻;拥抱数字时代,我们专注于权威发布、和谐沟通、人文关怀、价值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