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如期而至。
每逢此时,
那些珍贵的世界遗产,
总会以卓然超群的风貌
吸引人们的目光。
这是一串亮眼的数字
自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来,我国已成功申报世界遗产57项。其中,文化遗产39项、自然遗产14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4项。此外,我国共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
滑动上图查看
中国43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
当前,各个民族都有项目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非遗保护的框架下相互交流、相互欣赏、相互尊重,非遗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载体和纽带。
截至目前,我国共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57项,各级代表性传承人9万余名,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062名,同时共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贡献了中国色彩。
2021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丰富传播手段,拓展传播渠道,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普及力度。
近年来,
非遗正在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
线上线下举办各类非遗展览,
昆曲、蜀绣、《玛纳斯》等
非遗技艺,
正在互联网上被更多人看见。
“沉浸式”非遗体验丰富多彩,
向世界展现
非遗创新赋能的中国路径!
2022年6月,文旅产业指数实验室已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非遗相关内容在海外短视频平台的播放总量已逾308亿,春节、中医针灸、京剧等位于关注榜前列。在海外短视频平台上中国非遗相关视频的播放量超过308亿次,有大量的非遗传承人以及爱好者自发地分享中国非遗的相关内容,涵盖传统工艺、戏剧、民俗、美术、音乐等多个方面。一些非遗传承人及爱好者,通过短视频平台被更多海外观众所知晓。越来越多的海外网友通过短视频了解中国非遗。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会有更多人成为非遗的记录者和传播者,为中国非遗走向海外注入更大的推力。
据文旅部发布的初步统计显示,各省(区、市)在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后将举办12614项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其中线下活动9642项。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主题为“保护传承非遗 赓续历史文脉 谱写时代华章”,非遗宣传展示重点活动包括——中国非遗保护实践主题展、云游非遗·影像展、“非遗里的美好生活”摄影作品征集展示活动等。
气象万千——中国非遗保护实践主题展,充分展示我国批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年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非遗保护传承弘扬呈现的良好局面。
云游非遗·影像展由中国演出行业协会与多家网络平台共同承办,以短视频、直播、音频结合并联动社交媒体、官方媒体,让更多社会公众关注、了解生活中丰富多彩的非遗和生动的保护实践。“非遗里的美好生活”摄影作品征集展示活动,通过摄影作品展示非遗保护传承成果和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促进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引导更多群众关注了解、支持参与非遗保护传承。
此外,国家图书馆等200余家公共图书馆将举办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展映月,支持国家图书馆举办“非遗讲座月”系列活动,支持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等在恭王府博物馆举办“良辰美景·恭王府非遗演出季”等相关活动。
文化遗产
于历史深处探寻,中华文明绵延传承
滑动上图查看
中国39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项目
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盛世修文,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满怀敬畏文化之心,筑牢文物安全底线,下大力气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繁荣,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
2019年7月,
良渚古城遗址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21年7月,
长城被世界遗产委员会
评为世界遗产保护管理示范案例
……
这些“高光时刻”,
是新时代中国推进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取得长足进展的生动例证。
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文物和文博系统的主题为“保护文物 传承文明”,主场城市活动将于6月8日在辽宁省沈阳市举行,活动由国家文物局、辽宁省人民政府主办,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辽宁省文物局、沈阳市人民政府承办。
主场城市活动聚焦主题主线,将进行系列宣传展示、遴选推介及相关发布。举行主场城市活动开幕式,“保护文物 传承文明”主题论坛、第四届文物科技创新论坛。集中推出“大美中国行 文化遗址里的中国故事”融媒体直播活动、“我们的中华文明”云课堂、“文言物语:跨时空的对话”系列微视频、《中国考古大讲堂》第四季之“中外联合考古”系列讲座、《文物》杂志外文期刊等展示传播精品。邀请文博基层工作者作主题讲述,公布2023年度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案例遴选推介名单、第六届“最美文物安全守护人”推介名单、2024年度中华文物新媒体传播精品推介项目名单。
国家文物局与辽宁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文明之光——红山·良渚与中华文明”主题展览也将开幕。还将举办“丹青记忆 守望家园——中国文化遗产美术展”线上展览、全国青少年文化遗产知识大赛“讲好文物故事”实践方向展演活动等系列配套活动。
自然遗产、自然与文化双遗产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2021年10月12日习近平主席以视频方式出席《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时指出,为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国正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逐步把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纳入国家公园体系。
我国南方喀斯特地貌、四川九寨沟、青海可可西里等自然遗产,以及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四大名山,在岁月的洗礼中形成了独特的景观面貌,保护好自然遗产对于我国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滑动上图查看
和4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项目
目前中国已拥有的世界遗产
总面积超7万平方公里,
有效保护了一大批
珍贵独特的自然文化遗产资源,
维护了生物多样性和文化丰富性,
为全球世界遗产事业发展
贡献了中国经验和中国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理念不断创新,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目前已形成较为完备的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和监测体系,建立起较为完备的遗产研究与能力建设体系,有效保护了重要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遗迹,推动了中华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显著提升了公众对世界遗产的认知和保护意识,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和载体。
目前,我国共有世界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双遗产18项,其中5项涉及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6项位于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16项属于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地区,9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我国世界自然遗产和双遗产目前主要依托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等自然保护地开展保护管理工作。近年来我国加大对自然保护地投入保护力度,我国世界自然遗产和双遗产总体保护状况良好。保护地质遗迹、山岳、森林、湖泊、珍稀濒危生物物种的同时,还保护了200多个文物保护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带来每年超过140亿元的旅游直接收入。
202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这是继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后,中国向世界提供的又一国际公共产品。全球文明倡议提出四个“共同倡导”——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首届良渚论坛、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你好!中国”国家旅游形象推广……中国不仅是全球文明倡议的提出者,也是推进落实这一重大倡议的行动派。
保护文化遗产、实现代际传承,是人类共同的责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专家尤卡·尤基莱托在《建筑保护史》中说:“作为对文化特性的肯定和丰富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属于全人类的共同遗存,文化遗产赋予每一个特殊的地方其可识别的特征,是人类经验的宝库。”从这个角度而言,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人类文明多样性。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新征程上,中华儿女将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让100座中华文明高峰,矗立在人类文明缔造的蓝色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