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遗成功
晋江名列其中
2024年12月4日
在巴拉圭首都亚松森召开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委会宣布将
春节——中国人庆祝
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
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这也是我国第44个列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
该项目申报由
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共同推动
晋江市组织的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元宵节闽台东石灯俗参与了申报工作
闽台东石灯俗数宫灯,这一源于明末清初流传至今的民俗活动,是晋江市东石镇与迁居台湾的东石籍乡亲共有的文化瑰宝。
每年正月十三至十五,在晋江市东石镇和台湾布袋镇嘉应庙(俗称三公宫)同时举行,由各户头主事轮流执掌主持。
前一年新婚的新郎官们都会将新娘陪嫁的宫灯挂到三公宫里,以此祈求婚姻美满、家庭幸福。宫灯上绘有龙凤呈祥、麒麟送子等吉祥图案,每一盏宫灯都承载着新婚夫妇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数宫灯,不仅仅是挂灯祈福那么简单。在挂灯的同时,人们还会数一数有多少对宫灯,以此了解本地去年有多少新婚夫妇,寓意着家族繁茂、子孙昌盛。
闽台东石灯俗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是一年一度连接于海峡两岸的岁时节令习俗活动,见证了两岸的神缘相通、血脉相连。
除了数宫灯
晋江
还有许多象征着美好寓意的
春节民俗
我们请接着往下看
在晋江,为过好春节还要蒸碗糕,这碗糕也称为发糕。在闽南语里,年糕是越“发”越好,因为“发”就是发财、发达的意思。蒸碗糕得先发酵,所以碗糕寓意着能够发达发财、发家致富。
面粉发酵好了便用旺火去蒸,糕的顶部就会裂开,寓意为“笑口常开”,象征全家幸福安康、欢欢喜喜。碗糕大都是放糖蒸的,是甜味的,寓意生活甜甜蜜蜜、吉祥如意。
农历腊月廿三日或廿四日,是闽南一带的“筅尘日”。
“筅尘”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清洁干净,以便能清清爽爽过个年,同时也是为了驱除病疫,扫除瘟物,祈求来年平安。以前,“筅尘”可有不少讲究。
人们通常用嫩竹枝叶、榕树枝叶,或用稻草、甘蔗叶等扎成长长的掸子,用来清扫屋角梁上的灰尘蛛网,同时也用“桌布巾”来清洗各种农具、物品。扫完尘,扫把上的嫩竹枝叶、稻草、甘蔗叶等一般都不会丢弃,而是收藏起来,待到除夕夜时,再拿出来,用作燃料,以便“跳火群”。
除夕之夜,家人围在一起吃团圆饭,这是中国人的共同传统。而在闽南一带,全家人围在一起吃年夜饭称为“围炉”。
早时由于晋江侨乡外出谋生者甚多,回家过年吃团圆饭,共享天伦之乐,是全家人最为幸福快乐的事。
“围炉”很有特色,也很讲究,吃年夜饭时,要“添碗筷”。就是说,桌上的碗筷一定要成双,要多摆上几个碗、几双筷子,为还没有回来的亲人准备着。有些外出经商或打工的亲人无法回来过年,多添副碗筷,表示家人对其思念之情。
“围炉”后,大家喜欢坐在一起聊天,等着新年的到来,这个过程,俗称“守岁”。
除夕夜“围炉”以后,晋江人少不了的一项活动是“跳火群”。民间认为“大人跳入来,年年大发财。小孩跳出去,欢喜无忧虑……”既寓意来年生活红火,也有驱邪避灾之意。
人们会在庭院里准备好用以点起火堆的草料——“春草”,一般是稻秸秆和番薯藤。点火燃烧后,由家中辈分最高的男丁带头最先跳过火堆,其他人按长幼顺序跳过。
“跳火群”并不单是跳过一堆燃烧着的“火群”,有时人们还边跳边念着“闽南四句”。例如,跳入来,大发财;跳出去,好财气;跳过东,吃袂(不会)空(完);跳过西,钱银归厝内(满屋都是金钱)。
清晨,无论男女老少,纷纷起床盥洗,穿上早已准备好的新衣服。早餐合家吃面线加鸡蛋,吃蛋去壳,意在除霉气、迎吉祥,面线则象征福寿绵长。
早餐后即出门走访邻居亲友,笑脸相迎,首次见面皆要互道恭喜,俗称“贺正”,亦拜年之意,一直到元宵。有客上门,要奉上糖果、蜜饯,或喝甜茶、咖啡,让客人“甜一下”,以示有个甜蜜的开端。
往期精彩回顾
来源:大美晋江文旅之声 晋江经济报
封面:吴纯婷
编辑:林若铃
一审:洪嘉阳 二审:黄亚衡 三审:张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