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0日是第33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全国宣传主题为“共建共治共享,同心健心安心”,旨在通过多种途径的宣传活动,进一步普及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知识,倡导全社会共建心理健康体系,共治心理健康问题,共享心理健康成果,提升各行业心理健康服务水平,提高公众心理健康素养。
《2023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显示:在社会和生活压力下,国民心理健康问题凸显,我国成人抑郁风险检出率高达10.6%,焦虑风险检出率达15.8%,仅36%认为自己心理健康良好,在自我评估为“较差”人群中抑郁风险检出率高达45.1%。而作为社会关注重点的学生群体,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突出,呈现出低龄化趋势。
世界精神卫生日的由来
“世界精神卫生日”是由世界精神病学协会(World Psychiatric Association,WPA)在1992年发起的,时间是每年的10月10日。世界各国每年都为“精神卫生日”准备丰富而周密的活动。包括拍摄、宣传促进精神发育健康的录像片、开设24小时服务的心理支持热线、播放专题片等等。1991年,尼泊尔提交了第一份关于“世界精神卫生日”活动的报告。随后的十多年里,许多国家参与进来,将每年的10月10日作为特殊的日子:提高公众对精神发育障碍疾病的认识,分享科学有效的疾病知识,消除公众的偏见。世界卫生组织认为,精神卫生是指一种健康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每个人都能够认识到自身潜力,能够适应正常的生活压力,能够有成效地工作,并能够为其居住的社区做出贡献。
常见的精神卫生疾病
据《2023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显示,目前国内抑郁症的就诊率仅9.5%,仅50%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获得专科治疗,41%的抑郁症学生曾因疾病而休学,全球每年有70多万人因抑郁症而自杀身亡。除了经济原因外,很多精神病患者和家属没有认识到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害处,或者害怕受到世俗偏见的歧视,讳疾忌医。国家卫健委特别提醒:精神疾病并不可怕。患上抑郁症等精神疾病,要积极治疗,切莫讳疾忌医。不妨告诉自己:“我只是情绪感冒了,现在很痛苦,但只要治疗一下就会好的。”
焦虑症
焦虑症是精神上的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表现为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口干、尿频、尿急、出汗、震颤和运动性不安等症诸多症状。
与正常焦虑情绪反应不同:
第一,它是无缘无故的、没有明确对象和内容的焦急、紧张和恐惧;
第二,它是指向未来,似乎某些威胁即将来临,但是说不出究竟存在何种威胁或危险;
第三,持续时间很长,如不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几周、几月甚至数年难愈。
简而言之,病理性焦虑是一种无根据的惊慌和紧张。
焦虑症常发病于中青年,男女发病率没有明显的差异,不过随着社会生活的进步压力也随之而来,导致的是焦虑症患者数量的上升,为了降低焦虑症给我们带来的影响,了解焦虑症的表现是很重要的。
抑郁症
很多人对抑郁症不陌生,但很多人认为抑郁症就是不高兴。实际上,抑郁症与一般的“不高兴”有着本质区别,它有明显的三大主要症状,就是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和运动抑制。
情绪低落就是高兴不起来、总是忧愁伤感、甚至悲观绝望,整天皱眉叹气、动不动就流眼泪。
思维迟缓就是自觉脑子不好使,记不住事,思考问题困难。
运动抑制就是不爱活动,浑身发懒,走路缓慢,言语少等。严重的可能不吃不动,生活不能自理。
抑郁症是精神科自杀率最高的疾病。已成为全球疾病中给人类造成严重负担的第二位重要疾病,对患者及其家属造成的痛苦。
主要原因还是社会对抑郁症缺乏正确的认识,偏见使患者不愿到精神科就诊,导致大量的病人得不到及时的诊治,病情恶化,甚至出现自杀的严重后果。另一方面,由于民众缺乏有关抑郁症的知识,对出现抑郁症状者误认为是闹情绪,不能给予应有的理解和情感支持,对患者造成更大的心理压力,使病情进一步恶化。
因此,若出现有抑郁症的状况,一定不要忽视,切莫讳疾忌医,否则病情一旦恶化,将难以挽回。
强迫症
强迫症也属于焦虑障碍的一种。在很多时候,当我们在使用“强迫症”这个词的时候,我们对它的认识是含糊不清的。在医学领域,强迫症的全称是强迫性思维及行为障碍,这是一种严重的精神障碍,可以使患者深受其害,其症状为反复出现、不断给患者施以精神折磨的古怪念头和身体行为。
强迫症有两大症状表现: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
强迫思维,是指侵入性强、不受欢迎的、引发紧张焦虑的念头和脑海中的画面。比如脑海中赶不走的一段音乐、数字,或者总是怀疑自己得病等等。强迫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对自我判断的不信任。患者性格中有不安的倾向,总在怀疑自己的任何行为,无法摆脱不安和内在的抑制不住的确认愿望。
强迫行为,是患者为了驱赶自身的强迫思维所带来的恐惧和焦虑感所实施的徒劳的举动,像是反复洗手、检查锁门等行为。强迫行为暂时地缓解了某种观念所带来的不安,但是,随着这些强迫行为的持续或不断重复,我们的强迫症将会越来越顽固,难以拔除。
孤独症
又称自闭症,是一种广泛性神经发育障碍,在现代社会中发病率越来越高、越来越为人所重视的一种精神和心理上的疾病。
症状主要表现为:孩子整天沉迷于自己的世界,不开口说话,生活自理能力差,学习有明显障碍,接触新鲜事物的欲望和能力较弱等等,严重的还会有自残或暴力的倾向。
心理学研究发现,孤独症的实质的损害是认知障碍,表现在早期的分享性注意和扮演行为上。分享性注意是指与他人共同分享对某种事物的兴趣,当孤独症面对一种物品时不是与他人分享兴趣,而是要得到它,这种障碍和不会进行扮演性游戏都是孤独症的早期表现之一。如果能发现早期症状,进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无疑会对预后产生积极而有效的影响。
精神卫生疾病的危害
精神疾病会危害己身
精神疾病,包括抑郁症、焦虑症、双相情感障碍等,对个体的身心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它们不仅影响了个人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一系列负面后果,损害自身健康和社会功能。
(1) 心理健康受损
精神疾病最直接的影响是心理健康。例如,抑郁症会导致持续的情绪低落、兴趣减退、自我价值感下降,严重时可能出现 自杀倾向。焦虑症则表现为过度担忧、恐慌发作,使个体在日常生活中难以集中注意力和进行决策。
(2) 生活质量下降
精神疾病的症状往往干扰个人的日常生活。患者可能会出现睡眠障碍、食欲改变、体力下降等问题,这不仅影响了个人的身体健康,也使得完成工作、学习或家务变得困难。长时间处于这种状态,不仅生活质量显著下降,还可能导致社交隔离,进一步加重心理负担。
(3) 社会功能受限
精神疾病患者在社会交往、职业发展等方面也可能面临挑战。焦虑和抑郁等情绪问题可能导致社交回避,难以建立和维持人际关系,甚至影响到职场表现。
(4) 身体健康受损
精神疾病与多种身体疾病有关联。例如,长期的抑郁和焦虑状态与心血管疾病、免疫系统功能下降、代谢综合征(如肥胖、糖尿病)的风险增加相关。
(5) 经济压力加大
治疗精神疾病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经济资源,包括就医咨询费、药物费用、可能的工作中断造成的收入损失等。这些财务压力可能会加剧家庭和个人的经济负担,影响生活质量。
精神疾病患者容易做出冲动之举
由于受病态心理的影响,或者受精神症状的支配,患者可能会出现危险的冲动行为,例如自残或攻击他人,而且被攻击者往往是患者周围熟悉的人,甚至亲人居多。这也是常见的精神疾病的危害心理健康。
破坏家庭和美
精神疾病的危害不仅因充电行为给家人造成身体和心理上的伤害,还会造成家庭经济状况及家人生活质量的下降、出现各种各样危及社会的行为,有的患者难以走出心理误区,精神负担加重等情况,尤其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成长有极大的负面影响。
心理健康的维护
心理健康是每个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乎我们的情感、思维和行为。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提高生活质量,促进个人成长和发展。以下是一些建议,希望能有效帮助您维护和提升心理健康:
积极心态与情绪管理
正向思考:培养乐观的思维习惯,对困难和挫折持有积极的态度,有助于减轻压力和焦虑。
情绪识别与表达:学会识别自己的情绪,并适当地表达出来。避免将情绪压抑或过度隐藏,可以通过日记、谈话或艺术创作等方式释放。
健康的生活方式
规律作息:保持充足的睡眠,建立规律的生物钟,有助于维持稳定的情绪和高效的学习工作能力。
均衡饮食:合理搭配食物,摄入足够的营养,特别是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如鱼类、坚果,对大脑健康有益。
适量运动:定期进行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能有效减轻压力,提升心情。
社交与支持网络
建立关系:与家人、朋友保持良好的沟通,分享你的感受和经历。健康的社交关系可以提供情感支持,减少孤独感。
寻求帮助: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不要犹豫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如心理咨询师或医生。
时间管理与放松技巧
有效规划时间:合理安排日常活动,确保有足够的时间用于休息、娱乐和个人爱好。
学习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瑜伽等,可以帮助减轻紧张和压力,促进身心的和谐。
马斯洛关于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
1.充分的安全感;
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价;
3.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4.与现实的环境保持接触;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
9.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对个人的基本需要作恰当的满足;
10.在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较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
来源:微信公众号“海医心港湾”
【 END 】
编辑:何 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