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这4种处事方式,让你越过越顺!

情感   2024-11-28 06:00   山东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看过这样一句话:

“方法比知识重要, 知识不是智慧,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是智慧。”

一个人遇到问题时如何处理,最能反映出这个人的学识以及素养。

方法对了,事半功倍;方法不对,效果减半。

真正的聪明人,遇事往往有这4种解决方式。


01

守住脾气


怒所不当怒,是怒鬼迷。——王阳明


王阳明说不该发怒的时候发怒,就是鬼迷了心窍。


论语里孔子喜欢颜回,夸赞他说“不迁怒,不贰过”。


我们对待亲近的人很容易迁怒。


工作学习中的不痛快,憋在心里,然后找个借口,发泄到朋友、家人身上。


对亲近的人发脾气是本能,控制自己的本能则是一种修养。


脾气越大,福气越浅。这话一点都不假。

 

因为,一旦脾气上来,可能就什么都不管不顾了,说话做事失了理智、没了分寸。

 

气头上说的话做的事,就像是拿一把尖刀在对方心上戳,怎么痛怎么说,怎么解气怎么做。

 

虽逞了一时之快,但感情的裂痕也因此产生了。说不定,还会让事态扩大,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不知你有没有留意到,我们生活里所发的脾气,大多数都是和家人,尤其是恋人、爱人和孩子。

 

对外人,谦谦君子,温润如玉,说话做事权衡考虑再三,生怕有什么疏忽闪失;而对家人,即使鸡毛蒜皮的小事也会挑剔、指责、一言不合就对怼、生气。

 

为什么我们总是把坏脾气留给最亲最爱的人呢?

 

这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和恨,也没有不明来由的发怒和生气。

 

爱之深,才会恨之切、责之深、痛之切。因为爱,所以有希望有寄托有期许。

 

一旦结果不如预期,期许寄托成空,就产生了失望、怨恨和委屈的情绪,脾气也随之而来。

 

心理学家认为,人之所以生气发怒,是因为失控或没有得到满足。

 

只有正视这种落差,才能坦然以对。

 

那么,如何管住脾气,做脾气的主人,而不是它的奴隶呢?

 

首先找到让自己生气动怒的根源,问问自己这事到底值不值得生气、生气会带来什么后果?

 

再想想有没有比生气更好的处理、解决办法,如果换一种方式,效果是不是会更好。


02

学会拐弯


《易经》有云:曲成万物而不遗。意思是天地万物变化生成,都是迂回曲折、无往不复的。


正如人生旅途的两大制胜法宝,一个是前进,一个是转弯。


前进需要空前绝后的勇气,而转弯则需要清澈澄明的智慧。


人生处世如行路,常有山水阻身前。


路走不通时,绕行即可,大脑想不通时,换个思维试试。


课堂上,老师提问:“如果你要烧壶开水,生火生到一半时发现柴不够,你应该怎么办?”


底下都在窃窃私语,有的学生说赶紧去找更多的柴火啊,有的说去找周边的农户借点柴火,还有的说花钱去买......


一时间,大家七嘴八舌,各抒己见,过了好久,老师说到:“为什么不可以把壶里的水倒掉一些呢?”。


同学们都缄默不语。


可见,大家都在固定的思维里奔走相告,要知道,舍弃可比取得容易多了,换个思路,一样可以喝到水,并且以更快的方式。


其实生活也是如此,当你发现走这条路不能尽快到达时,你就换条小道试试!


世事洞明皆学问,生活中很多时候需要有转弯的思维。不墨守成规,不故步自封,会活的人,才会在守成中快人一步。


梁启超说过:“变则通,通则久。”


其实取得成功的方法有很多,并非要固守一条原则。


只有懂得变通,知晓转弯的人,才能找到出路,脱颖而出,取得比别人更快的成功方法。



03

换位思考


《论语》有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生而为人,最可怕的就是,永远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别人。

人,无尽善尽美;事,无一帆风顺。

相处,要懂得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看,你就能发现自己的不足。

交往,要学会将心比心,试着理解别人的辛苦,你就会体会生活的不易。

人与人之间,永远是相互的。

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一个人身处不同的位置,看到的是不一样的风景。

古时候,有个老婆婆每天都在哭,晴天哭、雨天也哭,大家都叫她“哭婆”

一天,邻居问她:“您为什么每天哭得这么伤心?”

老婆婆说:“我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卖伞、小女儿卖草鞋;

晴天,大女儿的伞卖不出;雨天;小女儿的草鞋卖不出,没有生意怎么赚钱生活啊。”

邻居说:“您为什么不这么想呢,晴天,你小女儿的鞋店前门庭若市。雨天上街的行人又都往你大女儿的伞铺里跑,这样不是就不苦了吗?”

老婆婆觉得他的话很有道理,便听从了他的劝告。

从此,天天笑的合不拢嘴,哭婆变成了笑婆。


人活在世上,不可能事事尽如人意。


心大事就小,心小事就大。换位思考,往往能解决人生80%的烦恼。

人与人走近,需要换位思考;心与心贴近,也需要换位思考;情与情浓厚,更需要换位思考。

04

懂得释然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这是一句、充满诗意和哲理的话,大家都听过。


这句话出于庄子的《知北游》。


他说,人生就像是我们站在一条缝隙里面,然后透过这个缝隙,看到一匹白色的骏马在缝隙前一晃而过,还没来得及看清楚骏马的模样、还没来得及感受它的存在,就已经消失。


有的人在听到这句话之后,会很后悔:唉,时间过得太快了,一辈子就这么过去了;而有的人听完之后会很平静:一辈子很长,但也不过是忽然而已,非常的淡然。


为什么不同的人,对这句话有不同的感触呢?这里就要提到庄子关于人生三重境界的观点,人生的第一重境界,是“什么都不知道”,第二重境界,是“知道”,第三重境界,是“知足”。


一个人生下来,就是一张白纸,什么都不知道,所以从咿呀学语开始,人天生就有求知的欲望,上幼儿园上小学上中学、一直到大学,我们可以说都是处于一个不知道的境界。


我们很想知道这个世界是怎么样,所以会努力的学习,哪怕就是这个人不上学不读书,他也一定是用另外的方式在不断的学习,我们说社会也是一所大学,人生的历练也是学习和成长的一种方式。


等到成家立业之后,学习的欲望就慢慢减少,要忙工作、要忙事业、忙家庭,而且有很多人还会觉得,我学得已经差不多了、基本上什么都知道了,用不着再学习,那这个时候,他就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就是“知道”。


到了第二层境界,人就会觉得自己对这个世界知道得已经很足够,已经没有什么问题可以难倒自己,感觉非常得意和骄傲。


但是这种状态,并不会维持太久,因为我们很快就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难题、陷入到各种各样的人生困境当中,经过一番磨练以后,我们才会重新发现:哦,原来我不知道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


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人越来越知道一件事情,什么事呢?原来这个世界上我不知道的东西太多了!这就进入到了“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这样一个境界,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四五十岁以后的人,要比二三十岁的人谦虚,因为他们开始明白,自己不知道的东西还有太多。


但是,这个世界哪里有那么多的时间可以给我们去慢慢学习呢?


所以很多人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想起庄子所说的“人生如若白驹之过隙”,都会感到后悔和遗憾,因为大多数的人,终其一生,都只活在人生的第二层境界。


如果他活到了人生的第三层境界,就会非常释然和平静,第三层境界,就是“知足”,他明白自己这一辈子,知道了很多东西,也知道自己还有很多不知道的东西;


他也明白人生就如白驹过隙一般只不过是忽然而已,所以他拥抱现实,对自己所有的经历都坦然接受,他非常知足,感觉不到任何遗憾!这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释然。


人生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很多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有很多种。

而解决问题最高明的方法,无非是能力和心态。

人生漫漫,愿你我遇到问题,都能不被脾气左右、学会将心比心、处事灵活变通,内心懂得释然。

所有美好,终将如期而至。



鸢尾花开
数学老师,墨舞描生活,绘诗意,触心灵,悟哲思。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