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何我家的孩子就是不爱学习?
——为什么我和孩子只要一谈学习就鸡飞狗跳?
——我家孩子以前很优秀的,突然不去上学了,该怎么办?
孩子学习动力不足是常见的心理咨询主题之一,一位家长说:“我一天工作都那么累了,回到家还得继续面对另外一个‘战场’,每天都在因为孩子学习、作业等问题头痛”。
学习动力不足的现象日益普遍化,厌学儿童逐渐低龄化。越来越多的儿童、青少年从不喜欢学习到讨厌学习,从不想去上学到拒绝上学,父母再多的责骂和道理也无法打开这些孩子的心门。
学习动力不足或厌学往往还会带来一些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通常这些家庭都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很多学习动力不足的家庭都有一些共同点:家长不停地灌输,孩子不停地逃跑;家长不停地催促,孩子拼命地躲。
很多家长可能会觉得监管孩子做作业、练习钢琴、孩子参加运动都是自己的本职工作,而这其实会让家长更坚信自己原来的错误观点——总要有人对孩子的事情负责,而这个人却不是孩子自己。
心理学有一个效应叫过度理由效应,即:指当人们找到一个外在的理由来解释自己的行为时,可能会逐渐忽视内在的动机和原因。所以,当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过于用力时,孩子会感受到学习是为了父母而学,慢慢削弱了自身学习的动力,觉得学习的事情与自己无关。
—— 我总是不能让他们满意,考了99分,妈妈会说你怎么不考个满分啊!——我跟妈妈说我好累,妈妈说累什么啊,你这个年纪不就好好学习吗,现在轻松以后你后悔也来不及!
对大多数孩子来说,学习是一件不太轻松的事情,所以面对学业,孩子会有一些压力是正常的。但咨询中我们发现,厌学孩子的压力往往不仅仅是来自学业本身的压力,还有很多部分来自亲子关系带来的压力情绪。当我们家长每晚盯着孩子的功课,对开小差、写错字、算错题这些行为立即纠错批评指正,经常灌输学习相关的道理,忽视孩子的感受,我们的这些行为无意中让孩子对学习增加了很多负面的联结,孩子在学习中感受不到价值感,孩子一想到学习,负面的感受也会随之而来。所以我们需要思考,我们目前的哪些行为需要调整,减少孩子对学习的负面的感受。
有些家长不敢把学习还给孩子,认为交给孩子,他就不学了。家长一边要不断的给孩子学习制定计划,一边又希望孩子好好独立学习,这是不可能的事情。适当的放手,孩子才能有独立的机会。
当我们面对孩子成绩下降时,很多家长通常会觉得孩子可能是不够努力,于是会不自觉地批评孩子,甚至采取更严格的措施,比如增加学习时间或限制娱乐。在临床中发现,这样做往往适得其反,有些孩子反而出现畏难、逃避行为。面对困难时,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感受到情感支持,而不是额外的压力。
当你发现你的孩子对学业感到焦虑时,我们可以不着急下判断,多倾听孩子的想法,哪怕孩子表达的是抱怨和焦虑,不要立刻试图解决问题或批评。沟通上,家长可以用一些引导式的问题,如“哪部分让你觉得最难?我们可以一起看看这部分”来帮助孩子具体化问题。通过共情与理解,家长能够让孩子感到自己的感受是被接纳的。
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过度强调成绩导向会增加孩子的焦虑,遇到困难时,孩子反而缺乏解决问题的动力。尊重孩子个性发展、注重过程的家庭往往能培养出更具有抗压能力的孩子。有的家长习惯于把自己的未竟梦想投射到孩子身上,这会让孩子感到无法满足父母的期待,进而形成心理压力。每个孩子有不同的发展路径,更多关注孩子的努力过程,并通过鼓励和表扬让孩子感受到被认可,有助于提高孩子的学习动力。
转自《广州市干部和人才健康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