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回来了。
没错,就是那部七年前横扫悬疑剧榜单,助力演员潘粤明一夜之间翻身的《白夜追凶》的续集——《白夜破晓》。
该剧近日强势登陆优酷全网独播,作为续集,延续了《白夜追凶》人物设定和剧情并继续推进。故事讲述了被灭门惨案牵连的双胞胎兄弟关宏峰和关宏宇,与隐藏在暗处的犯罪组织对抗,联合多方力量,追查213灭门案真相,最终光明战胜黑暗的故事。第一季的谜题,将于第二季悉数揭晓。
一比一复刻当年场景
结构上,主线和副线相互支撑、相互推动,“计中计”、“案中案”层出不穷,反转不断。为了保证和第一部的高度一致,《白夜破晓》采用了“笨办法”。
阿里大文娱盘古工作室总经理、《白夜破晓》总制片人张龙透露,在多番讨论后,《白夜破晓》选择了“书接上回”,从第一季结局到第二季开端。这一方式,一方面减少观众看剧的干扰,同时也希望观众感受到这些角色从未远离。“为了找回观众心中独一无二的‘那个味儿’,《白夜破晓》不仅重聚了原班人马,还找回了七年前的演员服装,通过拉片一比一还原了七年前的每一个场景。”
因此,《白夜破晓》也算是近年间最有诚意的续作。在首部大火之后,更换主角乃至原班人马全部替换的操作时常有之,而这次剧组硬是等到了所有演员的周期才开机。
另一个肉眼可见的困难是,剧中的戏剧时间只过了125分钟,而现实世界已过去了七年。如今的观众看到剧中2017年的时间表,是否会恍惚?而七年后的续作,还能真正回到2017年当时当刻的场景、情绪和状态吗?
为了实现一比一还原,剧组下的力气还真是不少。《白夜追凶》中长丰支队的办公场景,实景拍摄于东莞的一栋大楼。第二季开拍前,这栋大楼已经被拆除。为了还原长丰支队原先的布景,剧组将第一季有关的场景截图,根据地砖尺寸反推走廊的长和宽,然后将参数输入到三维建模中,一比一还原。等到演员进场时,几乎每个人都忍不住感慨一声“哇塞”,跑到监视器旁聊起以前的回忆。
相较于七年前,当下的年轻人一代更有主体性,更期待不同性别、年龄、身份相互平等。张龙表示,主创团队忐忑而谨慎地“去油”,“我们尽可能地让年轻观众能够喜欢它。”
为此,一些刺激感官但与主线无关的大尺度戏不在考虑范围内,而一些社会热点,比如儿童拐卖、房地产、动物保护等等长期存在的社会议题,则被纳入到第二季剧情之中。
潘粤明为保持体型不吃晚饭
除了置景上的一比一还原,历经七年,演员本身其实必然有各种变化,这对演员本身的自律提了不低的要求。拍摄期间,为了让体型与第一季一致,进组五个月内,潘粤明几乎不吃晚饭。在不拍摄时,潘粤明喜欢小酌一杯,为了保持专注,拍摄期间他滴酒未沾,生怕影响体重,由此剧组还发生了一个插曲。好不容易等到杀青,导演给潘粤明开了瓶酒,他刚喝了一小口,便遇上了迟到的制片人“自罚三杯”,把酒喝光了。
由于涉及反季节拍摄, 在海口38度的天气下,每个演员都穿着厚重的秋冬服装,谁也没有松懈,反而保持着亢奋的状态。“我觉得这是个很尊重劳动、很有职业精神的团队”,一名《白夜破晓》剧组的幕后人员说,“剧组里没有所谓的等级观念,大家吃一样的盒饭,坐一样的车,一样地吃苦耐劳,把七年间积蓄的力量爆发出来,是非常难得的。”
或许,这是一种卯着劲儿要再续精品的创作态度。潘粤明多次在采访中提到了一位观众的留言,第一季的时候还在上大学,现在孩子都大了。“一直是观众的期待让这部戏活到了七年以后。”潘粤明说。
关宏峰和关宏宇也成为了潘粤明生活和生涯的一部分,仿佛一对真实存在的“朋友”。在《白夜破晓》里,两兄弟的家由海口一个养殖基地里的摄影棚搭成,最后一天的兄弟戏份拍完后,剧组转移到其它地点,搭建的内景马不停蹄地被拆掉,以便给下一个剧组使用。路上,潘粤明收到了导演发来的一张照片,照片里是一片废墟,但是潘粤明还能分辨出来哪里是卧室,哪里是走廊。
给热爱“白夜”的观众一个小彩蛋,如今的剧名其实正是由潘粤明执笔,而本身就很有画画天赋的关队,还曾为两兄弟画过小像。
在已经播出的剧集里,观众还能发现,这一季的两兄弟开局并不顺利。弟弟关宏宇发现了哥哥嫁祸自己的阴谋,因此一开始准备与哥哥决裂。但在面对具体的查案困难,以及新的案件中他明白了兄弟之间真正的感情连接,又放下了心中的怨怼而再次与哥哥联手。
在爽剧成为流行趋势的当下,王平依然坚信这种内敛情感的价值,“情感和情绪的差别在于,情感是有逻辑的。”《白夜破晓》关注的核心是时代情绪,一些能够引起广泛共鸣的情感,如底层人的挣扎、亲情、友情、江湖义气、责任感等,这些都是在瞬息万变的社会思潮之外一些恒久不变的底层情感逻辑,这比抓热点更重要。
七年过去,“白夜”不老,是长剧IP穿越周期的典范,更是长视频无可替代的证言。《白夜破晓》作为优酷推出“白夜剧场”的扛鼎之作,承载着更大的愿景。今年4月,优酷悬疑剧场升级为白夜剧场,“白夜”寓意“长夜必尽,真相大白”,让观众在抽丝剥茧中解开谜团。白夜剧场在类型化的镜头语言之上,探讨更深刻的社会议题、展现更深邃的人性关照、提供更有沉浸感的观剧体验,引发观众共鸣共情,由此拓展国剧精品化的新路径与新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