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李耀球说。走进玉林市博白县农业科学研究所的办公楼,一张张荣誉证书挂满墙壁。这些荣誉的背后,承载着一代又一代杂交水稻育种专家的奉献和汗水。
李耀球近照
李耀球,共产党员,高级农艺师、水稻育种专家,退休前是博白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广西创新团队建设综合试验站(博白站)站长。退休后,他没有停下科研的步伐,在博白县那林镇双六村租了3.5亩田地,怀着对水稻育种事业的热爱,逐梦沃野间,执着坚守在水稻新品种选育研究前沿,生动展现了老种业人的担当和奉献。
与稻相依深钻研
保障粮食安全是李耀球毕生理想。他常说:“这一辈子与水稻结缘,粮食增产丰收就是自己的最大心愿,所以哪怕退休了,我还要继续干下去!”他说到做到,一副黑框眼镜,一双高筒雨鞋,一身迷彩服,再带上记录本和铅笔,这是退休后的他每次下田观察水稻时的基本“装备”。观察水稻是否有病虫害,评估其抗性及表现性状,给水稻杂交材料授粉,并在水稻不同生长阶段记录试验田中株高、分蘖、成穗等情况——这些是他日常观察水稻的主要“任务”。在他的蓝色简易文件夹里,组合品系、播期、插期、始穗期、特征特性……试验水稻各时期的记录十分详实。
李耀球深知“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尤其是科研创新,离不开团队和交流。2019年开始,他与其他专家科研团队合作,在广西钦州市康熙岭镇新南村开展海水稻实验研究,常年往返于博白那林和钦州两地,几年的辛苦钻研,为突破盐碱地水稻种植技术难题,提高海水稻产量贡献了技术力量。2022年12月,他积极引荐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水稻研究团队与博白县农科所组建研究团队,并作为杂交水稻特聘专家加入其中,与团队成员一起探讨种植技术,共同探索杂交水稻的更多可能性,让更多农民受益。
选种育种凝硕果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水稻培育上,李耀球一丝不苟,选种、浸种、播种、移植、杂交授粉等每一个环节,他都亲自把关,仔细观察记录。选种子,他用手磨开谷粒观察米质;在催芽过程中,他深夜起来给种子回水;为了观察秧苗生长情况,他天未亮就早早跑到试验田……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的研究与改良,2019年,李耀球培育的两个水稻新品种通过审定准入市场,同时他还培育出了两个稳定的不育系植株。
作为在玉林引种袁隆平杂交水稻的研究人员,他密切与袁隆平曾经挂帅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联系,并致力于水稻新品种的选种育种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示范推广工作。得知杂交水稻在全国水稻产区试种的消息,李耀球立即申请试种。2020年5月,经过严格的审核程序,他如愿拿到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提供的稻种,并于7月种下。2020年11月,他在博白县那林镇双六村成功试种袁隆平团队的杂交水稻,取得亩产708.3公斤湿谷的高产结果,这不仅验证了杂交水稻的优越性能,也更加坚定了他对选种育种事业的信心。在以李耀球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育种专家的辛勤努力下,2022年3月,博白县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国家级制种大县(水稻)。
老骥伏枥传薪火
“我想把对水稻的热爱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关注水稻种业发展、关注粮食安全,把我们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李耀球一直关心关注博白县种业科研发展,经常回县农科所与科研人员交流探讨,及时整理选种育种研究成果和相关资料分享给科研人员学习,并对他们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瓶颈问题给予技术指导,他的敬业精神和对水稻育种事业的热爱,以及艰苦朴素的作风、和蔼可亲的为人、一丝不苟的干劲,深深地感染着青年一代。在他精心指导和悉心的传帮带下,新一代农技人员逐渐成长、崭露头角,他们在农业技术集成、示范及推广中做了大量工作,探索集成一套符合博白县水稻种植的高产高效技术,成为农业技术领域的新生力量。
李耀球还积极参与“稻”先锋送技下乡行动,每月到田间地头开展水稻生产指导、政策咨询和信息服务,采用“理论+实操”“线上+线下”等方式开展杂交水稻制种高产技术专题培训等,把他掌握的水稻制种技术传授给“新农人”,切实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贡献力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退休不褪志”的精神。
岁月改变了他的容颜,但深埋土地、融入生命的热爱从未消散,退休后依然躬耕于新型杂交水稻育种研发一线,这种担当与奉献生动展现了中国农业人的共同信仰,激励着更多的农业科技工作者投身于这项伟大的事业中。
图文来源:广西老干部微信 博白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