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英再判死刑,到底意味着什么?

美体   2024-10-27 10:02   江苏  

我是阿霖。

余华英拐卖儿童案近日再度引发广泛关注,此案在10月25日重审宣判时,被拐儿童人数从11人增至17人,案件复杂程度显著提高。


余华英拐卖儿童案的重审,是我国司法体系严格贯彻“公正”原则的有力体现。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程雷指出,案件被重审主要有两方面原因:其一,随着新受害人的增加,受害者人数从11人升至17人,前审判的量刑已无法全面伸张正义。

判处死刑后,若不查明新受害者的情况,新受害人可能永远无法得到法律公正。其二,案件重审的目的是保障每一位受害人的权利,确保对每一项罪行做出相应的法律裁定。

这起案件的审理过程中,法院对每一条指控都进行了详细审查,展现了我国刑事诉讼法对死刑案件的严格把控。

程雷强调,即便余华英被判死刑,该判决也需报最高人民法院复核。

在我国刑事诉讼法框架下,死刑复核程序的设立有助于避免错判,提高司法公正性。

此类案件的重新审理不仅对司法公正有重要意义,也向公众表明,司法程序的每一步都力求无愧于公平正义的本质。


近年来,公安机关在打击拐卖儿童的行动中取得了显著成果。

从2021年起,公安部启动了全国性的“团圆行动”,对于历年未破的拐卖积案进行重审,并广泛应用新技术、新手段来寻找被拐儿童。

通过此举,公安机关在打拐领域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公安部刑事侦查局副局长陈士渠表示,截至2023年,盗抢类型的拐卖案件已基本实现零发案。

然而,贩卖婴儿等案件仍存在,说明拐卖犯罪的“土壤”并未完全消除。公安机关将继续加强打击力度,致力于实现“天下无拐”的目标。

与此同时,公安机关也面临新的挑战。

拐卖犯罪方式更加隐蔽,跨区域、跨国界拐卖行为使得办案难度加大。

此外,犯罪分子开始利用互联网实施拐卖,这对传统的打拐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此,公安机关在技术创新的同时,还建立了反拐部际联席会议,力图通过各部门协同作战,构建党委政府领导、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新反拐工作格局。


在案件背后,杨妞花这一受害者的坚持和坚韧为无数人带来了鼓舞。

作为被拐儿童之一,她不仅坚持寻亲,最终得以找到失散多年的家人,并通过一己之力推动了对犯罪分子的司法追责。

杨妞花的故事不仅使得余华英案成为关注焦点,也进一步增强了人们对拐卖儿童问题的认识,呼吁社会共同关注这一问题,以确保每一个被拐孩子都能找到回家的路。

这些经历不仅破碎了一个个家庭的幸福,还让无数母亲在孩子失踪的悲痛中备受煎熬,甚至年纪轻轻就白了头。失去孩子的母亲在发自肺腑的控诉中透露出一种不共戴天的仇恨。

余华英作为人贩子,她的罪行不仅仅是伤害了某些家庭,而是对整个社会伦理的严重挑衅。

每一个失踪儿童的家庭都仿佛被撕裂,苦苦挣扎却往往得不到应有的答案。

这种深刻的创伤让人们不再愿意轻易原谅,也让人们对于法律能够严惩此类罪犯充满期待。

为了震慑此类丧尽天良人贩子,死刑成为大部分心中的最正义选择。

人贩子的存在对家庭、社会和人性来说都是一种深刻的伤害,而严厉的法律惩罚则是对受害者的安慰与尊重,更是对潜在犯罪分子的一种警告。

-END-

觉得本篇文章不错,可以点点【在看】,您发财的小手可以帮到更多需要看到这篇文章的人。

以及,老朋友们,如果觉得我们还不错,不想错过我们每天准备的内容,请一定要星标“生活如诗”公众号~哦

找到我们的主页,右上角三点,点击设为星标就好啦。

新朋友们,点击下方主页卡片就可以直接关注我们!


生活如诗
关注社会热点,致力于分享不一样的观点,很高兴在如诗的生活中与你相遇。
 最新文章